韬略随笔——中国进入后房地产时代(3月25日)


      如果不以数字量化为基础疏导逻辑结论,以观察到的表象进行逻辑推理就能够对房地产运行结构进行解读而获得成功预期,这需要十分感性的分析能力。

      理性预期是否需要感性分析,没有命定的东西。从易家思维到道家思维,再到禅家思维,感性的内涵却能理性地解读世界,人生,并建立相应的预期,然后成为行为逻辑。我们建立在大量微观量化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尝试,但如果不加以感性的分析,这个社会可能就是机械化的,没有生命活力的一块电脑板。实际上,人工智能也在尝试着惊人的情感试验。虽然不可思议,但谁能够定义,机器做不到情感认知呢?

      1000年前的人,认识不到1000年后的今天。甚至100年前的人也认识不到100年后的今天。不是1000年前的人大脑比今人笨,也不是今人比100年前的人智商高。至今能够超越老子、孔子、释迦牟尼、牛顿、爱因斯坦智慧成就的人,依然寥寥。但是,即便是爱因斯坦的时代,也还认识不到人工智能会成为今天主要的生产和沟通工具。这是历史的局限。信息化,极大改变人类工作和生活方式。

       因为历史的局限,我们总希望突破历史局限,获取超前的认知能力。那叫先知。对中国未来的经济走向和细分行业解读,或许就是先知的经验逻辑。依靠的,当然不完全是数字局限,或许更多的,需要经验逻辑下的感性认知。有时候,看似“没有道理”的结论,会胜于看似“有道理”的结论。创造性,就是在现实的无理基础上,对现实的有理进行破坏。乔布斯做到这个颠覆。苹果也成为一个时代的标志。每一个历史局限下的均衡被破坏的时期,都需要创造性思维对传统的颠覆。

       基于这样的逻辑,我们或者需要对中国的一些现有分析框架做舍弃。这个舍弃,在房地产领域,可能更为重要。中国的房地产,不能以有效的市场供需法则去判定。因为,政府常常会影响供需关系曲线。中国房地产,更不可以官方的数字逻辑去认知,因为那是政府数字工程,其中要过滤的虚假水分,无法量度。中国的房地产结构,是大权力、小市场的结构,是扭曲的结构。我们看待这样的结构,当然,需要感性分析。

       回顾近10年的中国地产调控,以及建立在政府调控成果思维下的各类专家,如今,正成为其粉丝们愤恨和讨伐的对象。无论是空头机会主义者谢国忠,还是看似很有一套的郎咸平,或者是那个并不专业的媒体评论和打赌“砖家”牛刀。他们为其粉丝制造了什么预期?很现实的问题,如果听信他们的话(实际上有很多人听信了),过去能够买到50平一间迷你房的,现在只能买到一个卫生间。这是一个悲哀。

       我们,丝毫不怀疑,他们的好意。但是,如果好意可以解决很多问题的话,这个世界就很善,很和谐。

       好意,并不一定能获得善果。因为好意实现的基础,是一步一步地走,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上。好意实现的基础,需要现实的局限条件。单一的政策条件约束,是不完整的。房地产空头机会主义者们的失误,就在于过于看重政府表象上的调控手段,并进而假设一些局限。不幸的是,当这种假设,并不符合事实的时候,问题就重大了。

       如今,中国房产新政,再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似乎,这一次,真的,调控主义者们能够将房价打下来。各位看官,扪心自问,你还有这个自信和底气,相信调控主义可以将房价打下去吗?如果,房地产交易,离开市场法则,就不是真实的房地产交易。房地产,实际上,偏离市场经济法则太多了。制造这种偏离的,恰恰是那些理想主义者们搞的房地产调控。

      不过,这一次的房产新政,让笔者看到一丝寒意。政府开始动真格了。政府动真格,并不是说他的手段是正确的。而是,政府这一次,不惜牺牲市场经济萎缩的代价,要将调控主义进行到底。这个游戏玩下去,实际上,没有赢家。老百姓不赢,市场参与者不赢,政府呢?短期会赢,长期看,一定输身家。当然,政府输身家,更遭殃的是,老百姓。因为,纳税人的钱供养了政府的官僚们,其中包括了大量的房地产税收供养。政府失效,当然是纳税人的损失。不然,还会是谁的损失呢?

      房产新政,直接的手段是管控需求。而且,是中低收入人群对接的部分。那是二手房。在一个卖方市场,成本转嫁到需求方,是容易的。谁叫那是卖方市场呢?卖方市场的定义,在于有效供给少,需求大。这一点,倒是供需理论一定会发生作用的例证。

      事实上,各地新房价格上涨,二手房成交量剧增,反应着怎样的一个调控预期与现实的背离呀!还有甚者,据说离婚案件在房产新政出台期间,也大增。一个房产政策,导致社会家庭伦理发生偏移,又折射出什么样的问题呢?

     不可深究。在笔者看来,这仅仅是表面的,短期的。中期的问题在于,房产新政一旦执行到位,市场销售量一定萎缩,高位出逃的开发商们,一定会减少供给,以时间换空间,不能持久战的,就会退出市场。留下死守的,是被套牢的市场投机者!中国的房地产,在平均利润不断萎缩的状况下,最后必将走上地产寡头时代。一些地产寡头,有效地与政府周旋。游戏到地产寡头阶段,表明市场开始进入中后期。企业竞争程度的下降,本身就是市场早期和后期的运行特征。

      中国房地产,正走在中国股市的荣辱兴衰之路上。过去的中国股市,每每到弱势群体经受不住心理压力的时候,就会给市场注水,打兴奋剂。几多轮回之后,如今我们看到的是什么?前车之鉴,后车之覆。可惜,没有一个调控主义者会相信。只要是对市场规律进行人为破坏,就一定会遭到市场规律的惩罚,规律之所以为规律,就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中国房市,逃不出这样的历史轮回。如果,不还给市场自身去解决的话,人为扭曲,都会遭到报应。

      尽快还给市场自身去解决。房价高,有问题吗?买不起就不买。不买,供给过剩,就一定会自动调校房价。如此简单的答案,却造成了人们多少的困惑。如果中国存在房产空置,征收高额空置税,让空置房屋的持有成本非常高,即便是空置房屋没有转让出去,也会增加社会的居住供给。能够居住,又何必刻意追求购买呢?不量身定度,这种消费观念本身就不正确。支持这种全民购买理念的房地产价格调控论,完全是放纵错误消费观念的思维。这是大政府管制观念。需要尽快矫正。

      如果政府真的想要有效解决房价问题,就应该加大市场供给总量。市场供给要针对三类需求人群入手。一是富裕阶层,二是中产阶层,三是低产阶层。富裕阶层,就是完全市场化的商品房。中产阶层,是经济适用房,低产阶层,是廉租房。而中产和低产群体的住房问题,就要放到城镇化建设中去。因此,在低地价土地部分做功课,才是真正的民生所向。这一点,需要对农民进行真实有效的土地改革。这一点,倒是需要用到革命性的手段。

     土地使用成本降低,才是控制房价的关键。让各类调控专家,在如何调控土地使用成本上下功夫,或许才是正解。当下的房产政策紧箍咒,不要动不动就念。很容易,被市场曲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