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进树世界——树产业与树经营


  生产中间产品的树产业。任何树都有生根发芽,由小到大的过程,这个过程的经济活动,就是生产树,也是树产业。生产树,从树种子的采集、处理,到种子落地,生根发芽,苗圃培育,大田培育,再到起苗、运输、栽植,再到定植后的生产经营管理。无论面积大小,最终要落实到每一棵树上。这是一个以树生命活动为基础的经济过程。各类种子苗木基地就像是一个又一个的“树工厂”,分别处在生产树的不同环节,或者制造着不同规格、不同年龄的树。有的组织或个人,不从事树的生产,却从事树的经营、树的运输,成为树生产链、产业链的一个组成部分。树的种子成本与价格、苗木的成本与价格、运输的成本与价格,以及土地的成本与价格,人力的成本与价格,技术的成本与价格等等,都是树的重要经济要素,构成了树生产经济分析的重要内容。树木时代是生产树的产业迅速扩张的时代。

  在中间产品生产阶段结束之后,即进入经营性树生产阶段。也就是在建园、造林阶段结束后,进入园艺生产经营阶段。也有一些组织专门经营大树,将大树从乡村或者林场买来,然后卖给园林单位,或者城镇小区。在买与卖之间,有时短暂假植生产。树的寿命比较长,经济周期也就比较长。在这个周期中,建园、造林阶段比较短,园艺生产经营阶段比较长。尽管每一棵树、每一园林都能提供产品生产、生态生产和景观生产,但按照其主要生产项目,可以将其细分为以产品生产为主的产业林,以生态生产为主的生态林和以景观生产为主的景观林,并据此分门别类深化研究。

  以产品生产为主的树,集中连片形成了“产业林”。产业林生产经营的基本方向是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比如,苹果园、梨园、枣园、桃园、杏园、柿子园、石榴园、葡萄园、核桃园、板栗园、花椒园、茶园、桑园等,通过科学的生产经营活动,取得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产品,并在市场交换中获得最大经济效益。即就是发展生态果园,生产生态产品,也是谋求增加产品的交换价值,提升市场竞争力。在产品生产过程中,附带有景观生产,可以将产品生产与景观生产相结合,实行复合经营,组织生产与观光农(林)场,以谋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小规模以产品生产为主的产业林适宜于家庭经营,大规模的以产品生产为主的产业林适宜于企业化经营。真正有意义的树经济学应研究每一产业园的生产周期,以及最优投入与产出之比等经济问题。

  以生态生产为主的树,集中连片形成了“生态林”。生态林生产经营的基本方向是追求生态效益最大化。比如,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防风固沙林、固碳制氧林等,通过科学的生产经营活动,增加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生产能力,使其更富有生态效益。生态生产是公共产品生产,难以通过市场交换获得报偿,需要公共财政支付费用,加之计量困难,以生态生产为主的生态林适宜于公营机构经营。可以大体根据林区生态林面积,核定编制与收支。在生态生产过程中,附带有产品生产和景观生产,可以将三者结合,实行复合经营。现时国有林业局同时营建森林公园就是生态生产结合景观生产的复合经营,国有林业局下分设家庭林场就是生态生产结合产品生产的复合经营。树经济学应当研究树生态生产投入与产出之比,以及复合经营配比。时下,比较困难的是,实行分林到户后,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以生态生产为主的生态林,农户得到了生产经营权,却得不到与生态生产相对等的受益,长此以往,林改成果大打折扣。必须尽快寻求解决这一现实问题的政策举措。推动林权流转,组建合作林场可能是破解难题、获得突破的一个努力方向。

  以景观生产为主的树,集中连片形成了“景观林”。景观林生产经营的基本方向是追求最美的景观效果,也就是景观效果最大化。景观林生产经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在人流密集、人群集中的公共过道所营建的景观林,景观的消费者多,而景观生产者得不到相应回报,由公营机构组织生产经营活动是一种现实选择。在公营机构下,实行定额包干,承包经营。另一种情况是,由私人投资营建的观光庄园、观光农场,抑或是森林人家。景观消费者与景观生产者通过市场交换,计量结算,平衡收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