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份中旬至今的近两个月时间里,A股走出了一波靓丽的连涨行情。这又激起了人们对2013年股市全年行情的美好憧憬。而要股市长期上涨只有信心还不够,还必须具备支持上涨的客观条件,况且投资者信心也是建立在客观条件这个基础之上的。必须看到,虽然有诸多支持国内股市上涨的因素,但指望“沉疴”(少数利益集团攫取暴利而多数普通投资者长期亏损累累的畸形利益格局)在身的A股市场很快走出“大牛”行情不太现实,今年很可能将以结构性震荡行情为主,谨慎乐观看今年A股走势似乎更为“靠谱”。而从长远来看,比照近期已接近历史高点的美国股市,A股连涨走势确实不值得“乐以忘忧”,我们亟须认真分析现有连涨行情的成因并着眼于打破股市畸形利益格局。
支持股市上涨的因素
不难看出,支持今年股市恢复性上涨的因素较多:首先,从基本面来看,随着中国宏观经济的企稳回升,上市公司业绩将普遍有所改善,使得A股市场有走好的基本面基础。从去年四季度以来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已连续几个月保持在50荣枯分水岭上方的情况来看,中国经济企稳回升的迹象明显,表明中国经济有潜力依靠国内需求增长来部分弥补外需不足。可以预期,随着今后中国经济改革的深化,股市上涨的基础将更加牢固。如即将展开的收入分配改革,将会使更多的国人受益。这对中国从以出口和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变为以消费来拉动经济的模式有很大好处,将有力促进上市公司业绩的改善。
其次,股市监管体制的不断改革将会对股市产生更多积极效应。监管层已推出或即将推出的包括完善退市制度、改革新股发行制度等一系列改革举措,正在促进股票市场进一步规范,有助于增强投资者信心。
此外,去年12月以来A股股指展开强劲反弹后,市场人气有所改观。这波反弹行情正在产生一定的财富效应,将吸引部分场外资金入场。而且,去年以来中国证监会特别注重吸引包括海外资本在内的长期资本投资A股市场,将为市场提供支撑。前不久出现外资银行和投资银行踊跃申购QFII额度的情况,表明其看好中国股市的发展前景。迄今已有190多家海外机构获得QFII资格,其中80%为资产管理公司、保险公司和养老基金等长期投资者。
阻碍股市上涨的因素
必须看到,阻碍2013年股市恢复性上涨的因素也不少:一是外部经济形势依然不景气,将继续影响中国的出口增长并可能带来输入型通胀。由于世界经济复苏势头减弱,增长率不及预期,失业问题长期难以改善,欧美等发达经济体以及后起新兴经济体的发展不确定性增大,使得中国出口前景堪忧。同时,在经济弱复苏背景下,全球货币体系持续宽松,欧洲开始第二轮再回购,美国开始第三轮量化宽松,日本也开始增加货币供应,发展中国家宽松货币政策也释放出大量流动性。因而中国经济面临输入型通胀压力。
二是中国的产能过剩严重,经济结构转型不可能一帆风顺,改革预期强烈但阻力不小,因而在此前积累的风险没有充分释放的背景下,经济复苏的进程不会很快。因此,A股上市公司业绩在今年中虽会有所改善,但盈利预期还不是很乐观。
三是中国股市的畸形利益格局并未改变,且股市一有好转,“大、小非”又将减持成风,这将继续影响人们参与股市投资的积极性。此外,虽然去年出现了一些理财信托产品不能及时兑付的问题,但大量资金仍会选择投向收益较高而风险远低于股市的理财信托产品。
股市的畸形利益格局亟须打破
在近两个月股市的连涨之际,虽有人称“历史上少有的大牛市来了”,但不少人提醒“小心2012年一季度的‘过山车’行情重演”。更有许多“赚了指数不赚钱”的散户选择了“销户离场”。凡此种种,表明人们对股市连涨并不感到踏实——虽然支持股市上涨的因素仍占优势,但刚走出谷底的A股市场依然有畸形利益格局的“沉疴”在身,注定了市场长期走高的基础并不牢靠,今后的走势还面临不确定性。因此,我们千万不能因股市近期连续上涨而“乐以忘忧”。
自上世纪90年代国内股市恢复成立以来,由于当初为“国企脱困”的错误定位,管理层长期过度强调股市的融资功能而忽视投资功能,因追求股市规模而对上市公司及中介机构的过度包装、高价“圈钱”并套现的行为采取了姑息或从轻处理的态度,以致形成了上市公司“重融资、轻回报”的倾向以及畸形的股市利益格局——上市公司及中介机构中的少数人不断从股市中攫取暴利而广大普通投资者长期亏损累累。应当看到,虽然近年来监管层推出了不少改革举措,但由于“积重难返”加上这些举措的力度不够,因而即使近期股市连续上涨,但这种畸形利益格局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
要从根本上改变国内股市的畸形利益格局,出路是实现真正的市场化、法制化。就拿新股发行来说,虽然监管部门采取了不少改进措施,但企业包装造假的花招越来越多。去年10月下旬新股发行暂停以来,不少排队企业因等待时间远超其“预期”而出现业绩大滑坡,因而有些主动退出,有些被查出了问题。假如这段时间新股发行照常,那些问题企业很可能就“蒙混过关”了,最终倒霉是广大投资者。上市公司及保荐人知道,只要千方百计过了发行审核关,就可攫取巨额利益,因为我们的市场对过度包装等造假行为还缺乏长期的问责制度及使造假者倾家荡产的法律制裁措施。又如,我们市场做空机制还很不健全,尤其缺乏像美国“浑水”那样紧盯上市公司舞弊行为的做空机构。而在真正市场化、法制化的成熟市场上,哪有像国内企业这样的大面积过度包装、造假上市风气,个别问题公司即使“蒙混过关”上市了,也会被揪出来严厉惩处。
(作者王尧基系复旦大学证券研究所副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