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正居士问答集


  释义

  问:“以密为用,以禅为体,以净土为归”,其义如何?

  答:“以密为用,以禅为体,以净土为归”,其实,就是我们修行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借密通禅——以密为用。第二个阶段,就是悟后牧牛——以禅为体。第三个阶段,就是破尽无明——以净土为归。

  问:天台宗的“一心三观”,其义如何?

  答:天台宗所建立的空、假、中三谛,亦即天台宗的三种禅观方法,意在万法圆融的中道实相。此中道实相,体相一如,犹如大海,万千沤相,无非是水,故曰法法尘尘,性相一如,所谓“一切世间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一色一香无非中道”。既然中道实相,体相一如,犹如波水,何有二致?故中道实相,即空即假即中,所谓三谛圆融。

  一切万法,生灭无常,求其暂住,终不可得,此即谓之空谛。万法虽空,妙相犹在,恒沙功德,焕然犹存,此即谓之假谛。空即不可得,假即不可失,空假二名,原本是一,此即谓之中谛。又,空谛不空,不碍假有。假有不实,不碍本空。空谛之教,意在破有。假谛之教,意在破空。空有相破,意在实相。实相无相,包罗万象。万象森罗,归于一性。实相万象,一体不异。空谛假谛,无非一真。空谛之空,三谛圆融之空。假谛之假,三谛圆融之假。中谛之中,三谛圆融之中。故天台之教,说空之时,不离假、中,说假之时,不离空、中,说中之时,不离空、假。何以故?空、假、中三谛,圆融无异矣。此三谛之中,皆含有立、破、融三义。譬如:立空破有,归于中道:立有破空,归于不二:立中破偏,含空纳有。此即天台宗三谛之教的根本意旨。

  如是三谛,相融互具,融通无碍,无所隔离。中道实相,包容万相,万相之德,总为空假。如是而观万法,则一色一香,尘尘刹刹,无非中道。如《法华玄义》云:“即空即假即中。即空故名一切智。即假故名道种智。即中故名一切种智。三智一心中得,名大般若。”[①]天台宗的禅观,即是三谛圆融之观。三谛圆融之观,尽在一心之中,故三谛圆融之观,又被称为一心三观。

  问:请解释法、报、化三身。

  答:一、法身。法身乃法性理体,亦清净本源。《华严经疏》云:“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此法界者,即是法身。此法身,竖穷三世,横极十方,有佛无佛,性相常然。此法身,教下又名毗卢遮那佛,亦名“一实相印”,亦名“中道了义”。或曰理体,或曰本源,或曰法界,或曰中道,或曰毗卢遮那,或曰一实相印,皆“清净法身”之异名。法身理体,一尘不染,犹如明镜,不染镜相,故称清净法身。

  二、报身。报身乃清净法身的全体大相。所谓全体大相,即法身所具之无上庄严,亦法界全体之相,若用“心学”语言而表述之,即自心所现之妙相,内而根,外而尘,中而识,一切万相,皆自心之庄严。自心所现之全相,教下谓之报身,亦名卢舍那佛。法身无限,法身之相——报身,亦复无限。报身乃一大相,亦名一合相,亦全体大相,故称圆满报身。

  三、化身。化身乃清净法身之百千妙用。如鼓出声,如海生浪,随有所缘,即生其相。法身所生之相,亦法身应缘所起之用。在眼成“见”之用,在耳成“闻”之用,在鼻成“嗅”之用,在口“谈论”,在手“执捉”,在脚“奔运”,乃至在意,成“思虑判断”之用。见色、闻声、嗅香,谈论、举手、投足,乃至思虑判断,所成之用,无量无边,故称百千万亿化身。

  问:何谓神通?

  答:无所不能为神,无所障碍为通。

  问:穿墙破壁,腾空飞行,见稀奇境界,这是神通吗?

  答:不是神通。

  问:为何不是?

  答:穿墙破壁、腾空飞行、稀奇境界是你的障碍。

  问:“佛光普照”,其义如何?

  答:心即是佛,佛即是心。佛光普照,就是心光普照。心性之光,犹如宝镜,齐含万相。若人心光普照,齐现万相,如是用心,便能迅速成道。佛光普照,是大手印,是大圆满法,是无上法,是无等等法,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三世诸佛,依此而修,皆得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问:是佛法无边?还是苦海无边?

  答:统体放下,返本还原。若人悟本达原,则即妄而真,尘尘刹刹,无非佛法。若人取相逐境,则即真而妄,尘尘刹刹,无非苦海。

  问:佛法不可思议。是何义?

  答:佛国净土,这是个“想不到的地方”,可是,人们却要用思想的方法求知他,用思想的方法获得他。如此而求,愈驰愈远,所以,佛教告诫人们,若人外求,苦海无边。若人返观,回头是岸。诸人何不回头?当下的这一段无始自然风光,就是常寂光净土。既然佛法不可思议,那么,我们就不思议。当我们不思议时,当下的这了了常明的是什么?见即当下见,不悟永乖疏。

  问:什么是妄语?

  答:未证言证,未得言得,意识解会,执之为实,即是妄语。同样,未证装证,未得装得,亦是妄语。譬如,未明心地,意解佛教,为人讲经说法者,欲脱“未证言证,未得言得,未证装证,未得装得”,犹如梦中而欲脱梦想,无有是处。打“未证言证,未得言得,未证装证,未得装得”的妄语,罪过很重,可使当事人终生不悟,且成堕落。若自己未明,赶快寻善知识跪拜参请去。

  问:请说说“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之理?

  答:此心不随四时凋,故曰恒常。此心随缘万般变,故曰变易。犹如真金,随缘成器,金性不变。真心“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之义,亦复如是。恒常非不动,变易非成他。

  问:如何是教外别传?

  答:教外别传,就是文字教典之外的特别传授。

  问:禅宗之禅与禅定之禅,有什么不同?

  答:禅定之禅,属有为禅定,亦除妄显真之禅,即教内所说的“静虑”“静心”之法。禅宗之禅,即本源、实相、法身、理体、心、佛之异称,因此之故,禅宗也被称为直指心源、直显法身的教外别传。

  问:《楞严经》中“主”与“客”、“空”与“尘”之喻,其义如何?

  答:《楞严经》中的“主”与“客”、“空”与“尘”之喻,是让我们不随“客尘”转,识得“主人公”。若人识得主人公,客尘全体无非真,也就没有了主客相对了。

  问:回头是岸,这是什么意思?

  答:学佛之人,当向心上用功,当向心上体认,这个了了常明的觉性灵知,这个一尘不染的觉性灵知,就是我们的法性身,就是我们的法身佛。在这个地方,一见见得,一肯肯定,便是学人的无上福报。在这个觉性灵知上,万相犹如水上画,即有即无取不得。自画境界自诳惑,堕在轮回遭殃祸。若欲归家称弥陀,回光自鉴脱能所。

  问:“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谓一念生净信?

  答:因名悟实,一肯肯定,不再疑惑,即是一念生净信。何谓如来悉知悉见?答曰:大家试念几句阿弥陀佛,看看这个悉知悉见的是谁?这个悉知悉见的就是如来。若识得这个,就是无上福德。时时念佛,时时悉知悉见,这就是菩萨的修行。

  问: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又到那里去种呢?

  答:佛所就在回头之间。我们一次回光自鉴,就是于一佛而种善根,我们二次回光自鉴,就是于二佛而种善根,我们三次回光自鉴,就是于三佛而种善根,我们无量千万次地回光自鉴,就是于无量千万佛而种善根。

  问:什么是五眼?

  答:五眼不是脑袋上多出几个能看东西的洞洞,一切皆是心上的事。所谓五眼,就是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这“五眼”,即五种眼界,也即五种境界。若有人说自己开天眼了,见到佛了,见到外星人了,那么,这个人就是要神经了。

  问:如何是佛法的核心?

  答:拈花微笑,究竟传了个什么?这个是真正的密,这个是真正的禅,这个是佛法的核心。

  问:缘的作用。

  答:耳目所及,思虑所到,皆是当事人的缘。我们要借缘观心,实证这“体相一如的自心实相”,实证诸佛经典所说,所谓“百千亿光明”“广长舌相”“金沙铺地”等等,皆是这方寸间的事,皆是这性海中的事。

  问:万缘皆假,一心惟真。这话对吗?

  答:“万缘皆假,一心惟真”,意在破相显真,明心证体。明心证体之后,不可再“以体为是,以相为非”,故有“清清翠竹,尽是法身”之说。总之,凡有言句,皆契理合机之谈,实无定法可说。

  问:轮回是怎样形成的?

  答:迷人执相为实,把理为虚,不知事相生灭,全无自体,犹如澄水,或曲或直,或方或圆,随器而变,全无定相。然而,水相千变,水性恒然。迷人不知水体,妄认曲直圆方,故而爱憎取舍,徒然捕风捉影,此个所谓的积极入世,实乃自作轮回,自受轮回。

  问:至一非一,真空不空,此是何义?

  答:至一非一,含万相而不有。真空不空,生万法而无穷,故归元则妙用恒沙,至本则万法皆备,迷人不见“一而非一,空而不空”之实,妄言“积极入世,修身齐家”,实乃“渴鹿阳焰,飞蛾灯火”,实乃“梦入轮回,妄受生死”。

  问:请说说元音老人的佛法风格。

  答:心中心法的六印一咒,是三代祖师引领学人明心见性、导归净土的方便法门。心中心法的六印一咒,作为密法,是用来明心见性的,所以叫做“以密为用”。心中心法的第一个目标,就是明心见性。这个心性,就是“以心印心”这个意义上的“禅”。我们悟了心性,我们悟了这个“禅”,就要以这个禅为本体,所以叫做“以禅为体”。心中心法的第二个目标,就是会归净土,所以叫做“以净土为归”。净土,就是无心道人的心。就“禅”来说,元音老人主张祖师禅,直指人心,悟后再修,避免盲修瞎练。我们不要学那些机锋棒喝,那只是一时之用,也不合时风。我们若用棒喝,恐怕棒还未举,喝还未行,人早已就跑得无影无踪了。我们若用机锋,恐使学人学得个油嘴滑舌,障碍了学人的修行路。我们的教法,既要鼓励,又要直指,又要督促。

  问:请说说“心密传承”。

  答:佛法传承,有以下几种。一,祖统传承。二,心印传承。三,名相传承。

  祖统传承。师之与徒,同悟此心,心心不异。尽管悟心者有很多,然而,为革昧防失之故,每代只立一人为祖师,这就是祖统传承。譬如禅宗从初祖达摩到六祖慧能,心密从初祖大愚到三祖元音,皆属祖统传承。

  心印传承。师之与徒,同悟此心,心心不异。后世传承,已有所凭,故不立祖位,而是任其“千灯千照,有道自弘”。譬如禅宗六祖之后,心密三祖之后。

  名相传承。师之与徒,只有“师徒名分”,未有“师徒实际”。譬如某位师父,有二位弟子,一位弟子,已明心地。另一位弟子,尚为明心。前者属于心印传承——法脉传承。后者属于名相传承——只具师徒名分。

  当年,元音老人弘法事繁,让弟子代师传法。代师传法,有两种情况。一、已经悟心,代师传法。二、尚未悟心,代师传法。当年代师传法的人,至今若已属“有道”,那就符合“有道自弘”的嘱咐,可以继续传法。若至今尚未契合这“永恒当下的空性妙体”,那就应该停止传法,寻求“有道”善知识,依止修行。

  问:请解释“有道自弘”。

  答:元音老人说的“有道自能弘开”,这个“有道”就是指圆满地证悟自心实相。所谓圆满地证悟,就是“通宗通教,契理合机,德配人天”。“通宗通教,契理合机,德配人天”,这是很不容易的事。大多数修行人,破了初关之后,粗重的习气还在,至少还需要十几年的功夫,方可由心任性、对根应机地弘扬佛法。未悟空性,更未圆融,不在“有道自弘”的范围。

  问:您当年代老人传法,是老人遥灌的?还是你灌的?

  答:灌顶的仪轨,灌顶的作用,老人已经说明,所以,当年代师传法时,对我来说,没有什么遥灌与不遥灌的观念。若是老人遥灌,老人一定会告诉代传者和受法者,在某时某刻灌顶传法。老人没有告诉我在某时某刻给受法人灌顶传法。

  问:您得到老人的灌顶咒了吗?

  答:传法仪轨,及灌顶咒,老人已传,有书为凭。然而,即今传法,不足为凭。何以故?这只是当年代师传法的依据,而不是当今继续传法的资格。当年代师传法,即今又代谁传法?当年学人有困惑,可向元音老人请教,即今老人弘法事毕,学人又向谁请教?可见,传法者要“有道”,这是最核心的传法条件。

  问:有人说,吃茶代表着生活,所以,赵州“吃茶去”就是生活禅。是此义吗?

  答:咄!若人昧心,平平静静,亦不是禅。若人契真,喜笑怒骂,无不是禅。赵州老和尚问二新到:上座曾到此间否?云:不曾到。州云:吃茶去。又问那一人:曾到此间否?云:曾到。州云:吃茶去。试问:此间是何处?这里不识。咄!一边吃茶去。“吃茶去”,不是赏,而是罚,不是予,而是夺。院主问赵州:不曾到教伊吃茶即且置,曾到为什么教伊吃茶去?赵州云:院主。院主应诺。赵州云:吃茶去。应声即响无弦琴,百姓日用而不知。赵州呼唤一声“院主”,试问:这应声即响更由谁?若也不识。咄!一边吃茶去。

  问:我们修行的目标?

  答:我们的目标是无心道人。贪心是生死的根。着相就是贪心。我们平时说的贪心,其实是很粗的,是世间道德也不赞成的。若从修行的高度来说,着相就是贪心,或粗或细,皆属贪心。见境而逐相的思惑,动心而不随的尘沙惑,这都是我们的着相,这都是我们的贪心。若人无心,即是功德。若人有心,即成福德。若有“见境而逐相的心”,就不能了分段生死。若有“动心而不随的心”,就不了变易生死。若真正无心,即无生死。天人贪善,天人贪清静,因此之故,不了生死。

  问:春不折枝,护生爱物,此是修行否?

  答:黄叶止啼而已。“春不折枝,折枝有违上天好生之德”,如此披甲戴锁,自鸣君子之德,实乃迂腐至甚,浅薄至甚。

  问:何谓上天好生之德?

  答:物生不迎,物灭不留,随感而应,大用不拘,老子所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儒家所谓一视同仁,周而不比。佛家所谓佛(心)光普照,齐含万相,若心有住,即为非住。

  问:何谓“私欲”?

  答:固执死守,即是私欲。固执“不折”,死守名言,亦属私欲。

  问:何谓“天理”?

  答:天者,一也,大也。一大无外,即是天理。明德、天命、无隐之我、一以贯之之道,万物皆备之我,皆天理之别名。佛家所谓法身也,圆觉也,金刚也,佛也,世尊也,皆天理之异名。天理本无名,假号示迷情。

  问:如何净尽私欲?

  答:只需识得这一念生处,所谓照话头。话头者,话之前头,念之前头。话之前头,念之前头,即是人人本具的妙明真心。话从心起,念从心起,心是话之源头,心是念之源头。若能识得这里,方好下手修行。若不然者,纵将“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套在身上,亦属金锁难,徒言“私欲净尽,天理流行”。凡有所守,即属私欲。守儒而排佛,执佛而非儒,皆属私欲。微言不拘儒佛,大义离名绝相。儒佛假名,标月之指,执指为月,何益之有?孔子同仁,庄子齐物,佛氏普照。同仁、齐物、普照之微言大义,岂有异哉?

  问:阳明先生曰:“人的良知,就是草木瓦石的良知。若草木瓦石无人的良知,不可以为草木瓦石矣。岂惟草木瓦石为然?天地无人的良知,亦不可为天地矣。”此义如何?

  答:若欲识得“人的良知,就是草木瓦石的良知”,须先识得自家这点灵明。识得这点灵明,再行升进,你就会知道“万相不出我心”,“心外无境”,原本如此,不属人造,更不是无有实际的意想学说。识得了自家这点灵明,佛家谓之明心见性,儒家谓之知天命,明明德,致良知。彻天透地的这点灵明,包罗万象的这个心性,万物皆备的这个天命,发用日间的这个明德,一视同仁的这个良知,实乃一实而假多名。实本无名,若示于人知,便无名而安名,用以表达,指示后人。望你随我,方便进取,常念六字大明咒,心念耳闻,反观自鉴,看自家这片灵明,究竟是个什么?时节至时,自然还你个心花怒放——智慧花开,全体呈现。

  问:何谓微言大义?

  答:微言者,无迹之言。大义者,绝相之义。无迹绝相,万化之母,儒家所谓天命、天理、明德、良知是也,佛家所谓法身慧命、本来面目、智慧德相是也,老庄所谓玄宰、谷神是也。

  问:合儒释道于一处,岂不是杂糅?

  答:名有千般,实无二致,一心万德,万德一心,即一而多,即多而一,岂是杂揉?儒家佛家,同心同德,佛家所谓“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非离有为而别有无为,佛家所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有即是无,无即是有。有则如露如电,故有而不有。无则生生不息,故无而不无。老子说,“无为而无不为。”无为乃无迹之为,有为乃如电之行。

  问:“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其义如何?

  答:是法,也就是“这个法”。这个法是何法?此法不明,即在娑婆,欲免轮回,无有是处。着相行善,则成善业,亦名善罪(累赘),当受善报。有意造恶,则成恶业,亦名恶罪,当受恶报。若不见“是法”,着相修行,终不得解脱。这个法就是人人本具的如来智慧德相。这个如来智慧德相,人人平等,无有高下。

  问:救度众生,出离苦海,荷担如来家业,续佛慧命。如何?

  答:这是菩萨求觉醒的梦,这是个好梦。若无此梦,终难觉醒。梦,终归是梦。

  问: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成佛的标致吗?

  答:请您再仔细看看,释迦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即今在什么地方?青山满目,妙音盈耳,这都是些什么相?还有不是佛相的么?

  问:若想成佛,先要生生世世做众生牛马,为众生服务,待功德圆满,方能成佛。对吗?

  答:教下说:“千劫学佛威仪,万劫学佛细行,不得成佛。”试问:究竟多少劫才能成佛?未见个真实消息,不可自说自肯。若也自说自肯,必然是过了千劫万劫,更有千劫万劫,永劫不尽。

  问:自己理解的佛教道理,可以向人说吗?

  答:理解不算,实证乃真。从今往后,不可再说自己不知道的事,再说自己不知道的事,就会增加悟道的难度。若自己没有个消息,只凭着想象妄说佛话,只能增加自己悟道的难度。只凭着想象妄说佛话,其实,就是“未是言是,未证言证”的妄语。“未是言是,未证言证”,这个妄语,比天还大。释迦未悟时,何曾向人说法?虚云未悟时,何曾向人说法?而今迷人,己未得度,先度于人,心意极美,果报极恶。何以故?自迷又迷人,引人入沉沦。

  问:什么是疑情?

  答:即心即佛,这是佛教各宗各派普遍认可的一个观念。既然“即心即佛”,那么,哪是这个心?这不是现成的疑情吗?难道还要用功夫再生起个疑情?莫说自己不明白的事。说即成障。

  问:如何是佛教经典?

  答:圣教经典,乃指示道体的文字,然道体却非文字,而能生发文字。文字滔滔而出,道体不曾减分毫,虚声灭灭而归,道体不曾增分毫。指示此道体的文字,即是圣教经典。今人所说,若合得这个“道体”,即同佛说。古人所言,若迷却这个“道体”,亦是凡语。学术人士,迷却道体,用史学考据的方法,判释佛教经典的真伪,岂不荒谬可笑!犹如无目之人,妄言“这是明眼人所说,那是盲目者所言”。无有眼目之人,妄说明眼人之事,有什么把鼻?徒言虚说。在悟者的眼里,鸟语花香,声色犬马,尽是灵山法音,悉是第一义谛,圣贤出世,只为指示这个“原本的真实”。可惜,学人依文解义,妄测圣心,自生迷障。

  问:圣贤出世,导迷归觉,有哪些方式?

  答:有隐喻,有直显。隐喻者,如《阿弥陀经》所说,其中的真义,劣根小智,依文造境,暂作其解,方便受持。悟心大士,亲证此事,本自具足。释迦如来“如是而说”,阿难尊者“如是吾闻”。若非“如是而说”,则非佛说。若非“如是我闻”,则非佛意。圣典初集之时,阿难尊者被拒之门外,只因他未“如是”。阿难尊者,佛陀的侍者,无有资格参加圣典结集,他伤心至极,跑到无人处,痛哭一场,哭至极累处,能哭所哭,一时顿脱,猛然反省:啊!原来就是这个,佛陀四十九年说法,苦口婆心,横说竖说,无非指示这个,或隐喻,或显说,或直至,或说三,或说一,或说偏,或说圆,千言万语,旁敲侧击,全是为了这个。阿难尊者往昔所闻佛陀言教,一时皆成“如是吾闻”,他欢喜踊跃,重返圣典集结处。迦叶一见,许之入门,命阿难尊者作为佛陀眼目,集结佛教经典。

  直显者,莫过于禅宗。禅宗的手法,直下劈开,顿脱三际。顿脱之时,令人直下荐取这“朗现万相而又一尘不染”的妙明真心。若人识得这个妙明真心,则万相皆真。若人迷却这个妙明真心,则五蕴乱心。千经万论,横说竖说,全在老和尚一棒一喝之下。会么?若也不会,待你似睡非睡时,空中一声炸雷,他会告诉你这个消息。

  问:请问“文化”的含义。

  答:文,智慧也。化,化解也。以智慧化解烦恼,即是“文化”。足以代表中国文化本质的,即是孔孟,老庄,大乘佛教。我们结合这些内容,再配合上心地实践,便能打开智慧,破除迷情,不必于学识上庞杂多知。若不明理,知古人之详,又有何用?古人穿多大号的鞋?是顺产?还是难产?何时读书?何时中榜?与我们有甚相干?古圣先贤,意不在知识,而在返本还原,全体担起。何者为师呢?仅凭知识渊博,不足以为师。何以故?师者,人生领路人也。所谓“欲知山中路,须问过来人”。若是问那纸上谈兵的人,则真枪实战时,必定吃败仗。

  问:为何说“昧却自心,引经据典”亦是妄想?

  答:佛经无错,大德无咎,错在迷者,罪在妄想。何以故?未见如来真实义。既然未见,何由开口?迷人所说,皆是借着佛教文句的颠倒妄想,不是如来的真实义。把自己的颠倒妄想当做如来真实义,则造下了“未证言证,未得言得”的罪业,则穿上了“万劫不得开解的紧身衣”,如此修行,何由达彼?未见如来义,开口便乱道,故云“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罪,无不是业”。《开经偈》告诫人们:“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依文而解的义不是如来真实义,若依文而解的义就是如来真实义,那么,《开经偈》又何由悲心切切地告诫人们愿解如来真实义?

  问:请解释四重法界。

  答:华严宗所显的一真法界,体相森罗,万德庄严,义海汪洋,思议不及,无以名之,强名之曰“一真法界”。为欲显示法界实相,此宗又以事理二门,假立四种法界。四种法界,原本是一,为方便表达,故立为四,所谓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

  一、事法界,又称事法界观。观众生色、心等法,一一差别,各有分齐,犹有百千,森然显现。证此境界,故名事法界。郁然千门,总该十门,所谓教义、理事、境智、行位、因果、依正、体用、人法、逆顺、应感,谓之十对二十句。一切事法,尽摄其中。

  二、理法界,又称理法界观。观众生色、心等法,虽有差别,同一体性。证此境界,故名理法界。体性空寂,相状湛然,超绝百非,顿遣四句,故华严初祖杜顺大师,称之为真空观。杜顺大师之真空观,立有四门,即:会色归空观、明空即色观、空色无碍观、泯绝无寄观。

  三、理事无碍法界,又称理事无碍法界观。真如能生万法,万法即是真如,理事不二,圆融一体,动静通达,即理即事。理体即是事用,事用即是理体。证此境界,即“理事无碍法界”。理事法界观,亦立有十门:一、理遍于事门。二、事遍于理门。三、依理成事门。四、依事成理门。五、以理夺事门。六、事能隐理门。七、理门即事门。八、事门即理门。九、理门非事门。十、事门非理门。如是十门,理事无碍法界摄之。

  四、事事无碍法界,又称事事无碍法界观。诸法互摄,重重无尽,法法无碍,一多相即,大小互容,举一全收,证此境界,故名“事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观,立有十门、六相之观,所谓十玄缘起、六相圆融,此便是华严一乘的不共之法,亦是华严宗的称性极谈。

  直指

  问:念咒与念佛,都是在念谁?

  无论我们念哪个咒,无论我们念哪尊佛,其实,都是念我们的自性光明。所谓念,就是回归,就是契合,而不是喊,更不是叫。既然如此,那么,念咒念佛,就是回归这个咒,回归这个佛,契合这个咒,契合这个佛。那么,何是这个咒?何是这个佛?这个咒,大音希声,万声之本。这个佛,大相无形,万相之源。若念这个咒,若念这个佛,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问:楞严会上,佛令罗睺罗撞钟,意在何处?

  答:佛令罗睺罗撞钟,也是直指人心:这个闻声即响的是什么?更有后面的开示,也是在指示大家:这个见色即形的便是自家本心,便是自家本佛。这个起心动念、举手投足的便是自家本心,便是自家本佛。诸佛祖师,种种开示,不离一心。

  问:久修不悟,到底什么障住我了?

  答:你回过头来找找,到底是什么障住你了?就在这回头找的瞬间,无能无所,光明朗照,这是什么?悟则当下悟,不悟永乖疏。放下,放下,再放下,令心空空荡荡地。如此空空荡荡地做事,如此空空荡荡地生活,稍有相应份。

  问:如何找回这颗心?

  答:我们的这个见天现地的是什么?我们的这个见色闻声的是什么?我们的这个起心动念的是什么?凡夫只认形形色色,却不知这朗现万相的妙明真心。《楞严经》云:“当知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这个圆觉宝镜之心,还受污染吗?若不受污染,便是本来清净。莫向外找,贵在回头,这是什么?自心圆觉,廓然莹彻,影相划过,划而不破。敬请返观,这是什么?参!前念已过去,后念莫令起,当下这“了了常明,一尘不染”的是什么?菩提自性,朗照万相,菩提自性,一尘不染。从一念断处,反观体察,然而,却不可落在这一念断处。莫在思路上寻,但向念息处看。哪是这个心?只把这句问话,向自己轻轻一问,当下便能根尘脱落。若人常问常脱,时节因缘到了,自然证得。一切有相,皆如水上作画,而这个无相的心,就像不留画迹的水。诸位,借着音声,借着色相,向自心上看看。十方有声,一心齐现。满目青山,一心遍含。如何是这一心?声如水上画,心似应画水。形似镜中影,镜如诸人心。自己看看,不是么?

  问:诸大菩萨在何处?

  答:智慧是文殊,慈悲是观音,大行是普贤,大愿是地藏。我们当从自心地上发起智慧、慈悲、大愿、大行的志向。未悟之时,以智慧、慈悲、大愿、大行诸菩萨为师。悟了之时,以智慧、慈悲、大愿、大行诸菩萨为用。弥陀自心体,清净大海众,皆是自家心。若是明心人,知我真实语,若是门外汉,兴谤定无疑。

  问:参加克期求证,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答:一,见地正确——自心本来清净,自心本来是佛。二,目的明确——明心见性(花开见佛)。三,用功如法——无论念佛,还是持咒,心念耳闻,都摄六根。如是用功,七日之内,便能证入三昧,所谓根尘脱落,能所双亡。这时,若能识得这“缘起万法、一尘不染的妙明真心”,便是明心见性。见性之后,更须保护,消融习气,方为正修行。

  问:依文解义,三世佛冤。离经一字,即同魔说。如何是此经?

  答:话音起落处。

  问:念佛读经,能成佛否?

  答:佛号洪名,念一声,过一声,声声不可得。经文圣言,读一句,灭一句,句句留不住。乃至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皆如烟云。常言道:“一切世间相,皆如过眼的烟云”。烟云时时过,法眼恒当前。可惜,迷人逐六尘,不识自家眼。试问,哪是自家眼?只这心心心是眼。达摩大师说:“若欲求佛但求心,只这心心心是佛。”

  问:如净琉璃含宝月。如何是净琉璃?如何是宝月?

  答:《楞严经》云:如净琉璃含宝月。这“当下的空心”,就是齐含万象的净琉璃。净琉璃就是这齐含万相的妙明真心。宝月是被含之物,所以就是“森罗万象”。森罗万相,也包括我们的“识”。然而,若悟了道,转识成智了,这个“识”就不再称为“识”了,而称为智,或称为妙。住即成识,不住即智,不住即妙。

  问:色即是空,就是不要执着于色。空即是色,就是不要执着于空。是吗?

  答:反观自鉴,这见色闻声的是谁?这起心动念的是谁?如此而观,即是观自在,即是菩萨。若作他观,若向外求,即是观他在,即是外道。反观自鉴,道行甚深,借着般若大智,便能波罗蜜,便能达彼岸。从彼岸而观之,五蕴皆空,本来如是,所以说色即是空,受即是空,想即是空,行即是空,识即是空。然而,这个空,不是什么也没有,若什么也没有,那就是断灭空。

  问:一切不住不着,飞鸟来则现行,过则绝踪迹。如何?

  答:不是来则有,过则空,而是正有之时即是空。如同上说,色即是空。

  问:智者大师修“法华三昧”,亲证“灵山法会,俨然未散”,于一念中,彻见三世。此事如何?

  答: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座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学人若能依教而行,功到极处,磕着碰着,便能亲临“灵山法会”。试问:灵山法会,即今在说什么法?代云:灵山法会人,妄作娑婆梦。还不快快醒来!

  问:哪个咒威力最大,最有加持力?哪部经最庄严,最圆满?

  答:这个咒威力最大,这个咒最有加持力。这部经最庄严最圆满。这个咒,是诸咒之王,流出一切陀罗尼。这部经,是诸经之王,流出无量万法。这是哪个咒?这是哪部经?莫往虚声上认,莫向册子上觅。何以故?册子不生陀罗尼,册子不生万种法。你试着念几句大明咒,你试着诵几段经文,看看这咒是从哪里流出来的,看看这经文是从哪里生出来的。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归还此法界。诸咒诸经之出处,这里威力最大,最有加持力,最庄严,最圆满。

  问:自性三宝?

  答:何止三宝?简直无量!岂有无量?唯是一真。你向自己这里看看。若未见如是事,说几宝也是错的。

  

  问:诸佛菩萨在何处?

  答:法界全体,尽是毗卢遮那,亦无毗卢遮那之名,此事须回头自鉴,不是向外求来的。过不来今,今不去过,古今三世,同源一真。学佛之人,须是直下认取本真,原本清净,无染无杂,向上更添不得一物,此即是诸佛祖师的指归之处。诸佛祖师,出世化人,只令诸人,识得自己。若向外求,穷劫尽形,终不可得。若能回头,自鉴而得,则“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避亦避不得,取亦取不来,本来现成事,更到哪里觅金沙铺地?!更到哪里寻极乐世界?!只在当下,只在这里,菩萨海会,一位不缺。诸位回头,自己看看,不是么?诸位菩萨,借佛威力,随缘变化,量等恒沙,究竟哪位是观音,哪位是文殊?诸人还识得么?若也识不得,所见皆是魔,若也识得,尽归自己。

  问:彼岸在何处?如何达彼岸?

  答:苦海无边。何以故?痴迷外求之故。既然苦海无边,又怎能出得?那么,彼岸究竟在哪里?回头是岸。既然回头是岸,何不回头自鉴?向外找来的,总不是自家的。向外找来的物,它既然有来,就会有去,有来有去,此是生灭法,不是“第一义”。在“得、失、来、去”相上着意,岂有可得?穷劫尽形,也不可得。在“苦、乐、忧、喜”影上用心,岂可有乐?寻遍宇宙,也不可得。若达彼岸,则不枉一生,若不然者,则徒劳一场。“超然于相外”之大缘,全靠自己把握,全靠自己利用。若不能“超然于相外”,而想在“得、失、苦、乐”中寻得快乐,那真是猴子捞月。

  问:打坐念咒时,满虚空都是这个六字大明咒的声音,这是怎么回事?

  答:“嗡玛尼贝美吽”的声音,不在心外,乃至一切音声,皆不在心外。你说“满虚空都是六字大明咒”,其实,这个虚空,就是你的灵觉之心,就是你的本来面目。你念出来的“嗡嘛呢呗美吽”,是你心中的影子。你听到的“嗡嘛呢呗美吽”是你自己念出来的。你的口不动了,你的心还在念六字大明咒,这是你有为功夫的惯性,其实,这个满虚空的六字大明咒声,依然还是你念的,不是外来的。离开了你的心,就没有你心中的六字大明咒的声音。你的心不念,谁来念呢?你说:“我没念,是自动响的。”其实,自动响的,就是你自动念的。即使有人念给你听,譬如听录音机发出的六字大明咒声,其实,这个录音机发出的“嗡嘛呢呗美吽”声,还是在你心里,不在你的心外。你的心是真实的,是不生灭的。这个犹如虚空一样的心,就是你的法身。

  法报化三身,不离你的虚空心。你的像虚空一样的了了常明的心,就是你的法身。你能念能闻“嗡嘛呢呗美吽”,这就是你的报身,你念出来的“嗡嘛呢呗美吽”,就是你的化身,乃至你的见闻觉知,你的起心动念,你的喜怒哀乐,也都是你的化身。

  “嗡嘛呢呗美吽”的声音,在你的法身里闪烁不定,每一句都是一个泡影。泡影幻动,空心常寂。你的虚空心没动,你仔细看看,不是吗?这个虚空心就是你的本来面目。这个虚空心,昨天如此,今天如此,永远如此,可是,这个虚空心上的声音、色相、味道、念头等等,都是变动不居的,都是一划而过的,都是抓不住的,所以佛说“究竟不可得”。这个虚空心,它一尘不染,它朗现万相。你仔细看看,不是吗?你修六字大明咒以来,你念过的那些六字大明咒,每一句都过去了,不是吗?可是,你的虚空心还在。

  你仔细看看,你念的每一句嗡嘛呢呗美吽,能挂在你的虚空心里吗?能留在你的虚空心里吗?(挂不着,留不住。)你看到的形形色色,你听到的动静声音,都在你的虚空心里。在你念咒的时候,你念咒的声音,外面的汽车的声音,以及其他声音,这些声音是平等吗?(平等)。所以说,一切声,皆实相,善言恶语无二样。你如果契合了念佛三昧,也是念咒三昧,这时,你就会发现,你念的“嗡嘛呢呗美吽”,和外面的声音,在你的虚空心里都是平等的。你念的咒是生灭法,你的虚空心是不生灭法。这个不生灭法,就是你的无漏智。无漏,就是没有轮回。这个无漏智,就是你的法性身,它是千变万化的根本,它生发万相而不受万相,所以《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万物者,自性万相也。百姓者,自性百姓也,佛家所谓自性众生也。如果我们执着在色相上,跟着色相跑,跟着境界跑,我们就会虚受轮回,妄受生死。我们应该安身立命于自性法身上,妙用恒沙而一法不受。

  你念六字大明咒,听六字大明咒,这个六字大明咒,这是暂时借来运用的般若舟船。你要记住,心念耳闻,返观自心,当你念咒念到“自然地念不动了,自然地念不出来了”,这时,你就可以放下咒,体会自心。你要认心,不要认咒。就像一个人,驾船驶向彼岸,到了彼岸,船自然就不动了,这时,你就要认彼岸,不要再住舟船,如果再住这个船,执着这个船,你就下不了船,你就上不了岸。当你证到了三昧时,心不动了,心空净了,你就放下咒,体会自己的心,这时,你就会发现,外边的声音不在外边,外边的声音都在你心里生灭闪烁。种种声音,包括你念的咒声,都是生灭闪烁的,都是究竟不可得的,唯有你的心是常寂不动的,是最可靠的。你的心即是佛,你的这个了了常明的心就是佛,你的这个一尘不染的心就是佛,这就是你的本来面目。佛教所谓“是心是佛,是心作佛”。

  你听我说话时,我说话的声音,在你心里一划而过,一划而过,声音会过去,你的这个了了常明、一尘不染的心,它不是过来过去的物,它是一个永恒的当下。这个心就是你的无师智,好好保护它,不要再着相,我们的习气就会慢慢地消掉。

  见地

  问:如何是法报化三身?

  答:清净无染,假名法身。圆满遍照,假名报身。化现无穷,假名化身。三身元是一身,一身亦无名字。

  问:如何是佛法僧三宝?

  答:圆觉妙体,假名佛宝。妙用无穷,假名法宝。和合无碍,假名僧宝。三宝元是一宝,一宝亦无名字。

  问:密宗的“密”,是指什么?

  答:有人修习密法,不知密即是心,故心外求密,心外求玄。有这样的见地,已经失去了修习密法的资格,若再遇上个神经兮兮、自以为是、好为人师的人,那么,这个学人很快就会变得神经兮兮。密宗的“密”,本来不密,因人不识,称之为密,若人识得,密亦不密。慧能开示慧明云:“汝既为法而来,可屏息诸缘,勿生一念,吾为汝说。”明良久。慧能云:“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言下大悟。复问云:“上来密语密意外,还更有密意否?”慧能云:“与汝说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边。”密即是心,心才是密。不识自心,向外求玄,即使修得光影交错,那也不是佛法,而是精神错乱。

  问:灌顶是何义?

  答:最高的灌顶,是亲证实相,与上师心心相印,与诸佛心心相印。有相灌顶,属于加持灌顶,具有开发道心,深植慧根的作用。

  问:“借助差别缘,识得一真心”,是何义?

  答:释迦睹明星而悟道,迦叶见拈花而微笑,慧能听经句而明心,香严闻击竹而豁然,皆是“借助差别缘,识得一真心”。明星、拈花、经句、声音,等等,诸缘有差别,主人唯一心。诸位向自家这里鉴一鉴。噢!本来如是,这就是我们的佛性,这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若能在这里一肯肯定,就是这个人的无上福报。借助差别缘,识取一真心。切莫于差别缘上“拣择”。祖师云:“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此一真心,不在别处,就在我们的六根门头上放大光明。这个光明,就是大佛顶。这个光明,就是诸佛心。这个光明,就是无上咒,就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这个光明,名有多般,实无二致。若欲了生死,先须识得自家脚跟下的这段无始自然风光。

  问:克期求证的目的?

  答:这个心,本来清净。这个心,本来圆觉。这个心,本来应缘。这个心,本来无住。这个心,人人本具,个个现成。我们学佛人,必须识得这个心,这就是克期求证的目的。达成目的,继续修行,直至把习气脱光,圆成佛道。

  问:心外有法吗?

  答:心外无境,心外无法。心外求法,即是外道。

  问:如何是“当体即空”?

  答:所谓当体,就是当自心之体,合自心之道,亦名般若波罗蜜多。所谓即空,就是即色即空,非离色外更有一空也。当体即空,着相即有。当体之时,“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着相之时,色即是色,空即是空,色异于空,空异于色。若欲解脱,先须当体。若不当体,造境自惑。

  问:八万四千法门,到底是释迦佛说的?还是自己本有的?

  答:一门深入,深入到底,八万四千法门尽归自己。法法皆修,只在表面,八万四千法门全是他物。

  问:真心与万相,究竟是怎样的?

  答:万相虚生灭,真心无去来,本来应无住,无挂亦无碍。

  问:护持门派,排斥异己,这样对吗?

  答:心密学人,乃至于学佛的人,当发明自心,融合各派,不可分隔门户,互不往来。若分隔门户,互不往来,我们的佛法,很快就会进入末法时代。我们若向心地上用功夫,好好修行,佛教就会发扬光大,就会回归到正法时代。

  问:佛对大众说:动心即是害我。这是何义?

  答:动心即是害我。我是谁?这里不识,徒然开口。世尊因灵山会上,五百比丘,得四禅定,具五神通,未得法忍,以宿命智通,各各自见过去杀父害母及诸重罪,于自心内各各怀疑,于甚深法不能证入。于是文殊承佛神力,遂手握利剑,持逼如来。世尊乃谓文殊曰:住,住,不应作逆,勿得害吾,吾必被害,为善被害。文殊师利,尔从本已来,无有我人,但以内心见有我人,内心起时,我心被害,即名为害。于是五百比丘,自悟本心如梦如幻,于梦幻中无有我人,乃至能生所生父母。于是五百比丘同赞叹曰:文殊大智士,深达法源底,自手握利剑,持逼如来身,如剑佛亦尔,一相无有二,无相无所生,是中云何杀?

  问:如何见佛?

  答:“回头鉴得自家宝”,若不如此,则非佛弟子,所谓心外求法,即是外道。佛经从来就没有让人向外寻宝,只是让人识得自家宝——自家的如来智慧德相。演若觅头、贫女金藏、力士额珠等,皆是反闻闻自性、反观观自心、反鉴鉴自真的根本开示。若欲识得佛,先须识得己。若人不识己,对面亦错过。这个见色闻声的是谁?本是一片闲田地,过来过去问主人。摒息诸念,一念不生,正于此时,回光一鉴,这个闻声即响、见色即形的是什么?自己问自己,常常如此问,机缘到来时,当下即见佛。

  问:一瞬间的见到,也算见到吗?

  答:没有一瞬间的见到。若是“只有那么几秒”,这是境界,不是宝珠。此个宝珠,一见永获,然而,却不从外得。初获之时,虽有走作,亦无丢失,一念回机,还同本来。若是只有几秒,便成过去,岂是自家不生不灭、不来不去的大宝贝?这个大宝贝,过去由他造,现在因他有,未来依他生,而他却不生不灭,不来不去。这是什么?须从自家这里鉴得,不是向外寻来的,亦非人为造成的。

  问:对治痛苦,有方法吗?

  答:迷时有方便,悟时方便无。

  般若无门,亦无内外,

  常在净土,梦成娑婆。

  迷梦醒来,本自圆成,

  不假他力,自在圆通。

  问:如何是宗?如何是教?如何是通宗通教?

  答:教者,先圣慈悲之运化,随缘应事之妙相。宗者,森罗万相之源头,千言万语之指归。方便说宗又说教,宗之与教岂能分?若将宗教分为二,恰如将波离于水。有通宗而不通教的么?若不通宗,即使佛经倒背如流,依然是不通教人。我们吃饭的时候,端着的那只碗,拿着的那双筷,它究竟是理还是事?是宗还是教?不许思考!说!说!若在这里豁然,恭喜!恭喜!若在这里住着,大祸!大祸!所谓法身向上,法界全真。法身无边,又如何向上呢?答曰:青青翠竹尽是法身。

  问:两只眼睛是什么关系?

  答:你只知“二”,而不知“一”。这个“一”,恰恰是最重要的。两眼共源于“一”处。若无此“一”处,眉毛下的那两个洞洞,岂有眼之用?所以说,无“一”不成“二”,乃至不成“万象”。若能识得这个“一”,指西西是,指东东是,岂有不是之处?人若走错了方向,何时得达彼岸?慎之又慎之!

  问:相是表面的,体是内在的。如何?

  答:这个“体”,遍境全是,无有不是。既然如此,更说什么“表里彼此”?

  问:如何解脱痛苦?

  答:退一步,遍含十方,取一相,处身牢笼。众生本来是佛,只因认妄当真,故有六道轮回之幻苦。虽是幻苦,众生实受,岂不冤枉?若欲解脱,唯悟心地,心地一明,无师智开,则与十方如来相应。诸佛教典,尽演这一乘妙法。佛以此法,接引有缘,随根当机,实无定法可说,随俗现俗,缘真显实,此乃随缘。若只知“随缘”而不知“不变”,则流浪生死,无有出期。若只知“不变”而不知“随缘”,则固守死形,终无用处。

  问:有了“前知八万劫,后知八万劫”的神通,就是成就了吗?

  答:若未契合“万古恒然、无去来今之真性”,那么,即使“前知八万劫,后知无量相”,那依然也是宇宙中的一个游魂。佛法须是“回头”,方达究竟“彼岸”。彼岸者,全彼而无此。既然无此,何更有彼?故“彼岸”亦假名耳。从这里一觑觑破,全体一真,当下呈现,哪里更有不是?所谓“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法身与般若,名异而实同。

  问:如何离苦得乐?

  答:求乐即成苦。苦则遍境苦,乐则遍境乐,全是自家心境的投射。苦乐如幻,苦乐同源。若能识得这“苦乐同源之处”,则苦乐平怀矣,万相平等矣。

  问:法界真相如何?

  答:心光常明,廓周沙界,耀古莹今,更无内外,所谓“凡之与圣,一一解脱,一一如然”,“牛是牛,马是马,驴是驴,羊是羊”,所谓“云在青天,水在瓶”。恒沙诸相,全在这觉性光明里,须是自家回头鉴得,莫向光影里混时日。此事非情量所及,非理解所到,唯通身放下,反观自鉴,方有相应份。若能鉴得明白,则即凡而圣,即假而真。若亦颟顸,则即圣而凡,即真而假。圣智廓彻,不落凡圣,妙用恒沙,不着一物,这是一个“原本的真实”。诸佛祖师,苦口婆心,或直指,或彻却,或渐进,或顿显,只是令人识得这个“原本的真实”,只是令人受益于这个“原本的真实”。

  问:能以身示法者,皆是祖师。能尊师效法者,皆是高徒。祖师示法不拘一格,花草树木皆可做身。高徒效法不瘀师身,山水风雨皆唱妙音。

  答:有身有法,有师有徒。错。何以故?已落有相。无身无法,无师无徒。也错。何以故?已落空亡。佛法不二,你这里已是多少?佛法妙有,你这里已是全无。你能说出这番话,如神秀大师一样,已经是动尽心思。

  问:舍魔向佛,舍垢取净。如何?

  答:无佛无魔无凡圣,莫落妄情分垢净。有佛有魔有凡圣,自是君心差别境。画虎自怖,书花自赏,自我诳惑,以至于斯。妄分东西,巧计南北,流浪生死,以至于斯。

  问:念诵大乘经典处,其地为金刚。如何?

  答:你念《地藏经》《金刚经》时,其地为沙土?还是金刚?念诵者是谁?这里又是何处?

  问:念经时,有许多化身,同时在念。如何?

  答:正念经之时,正化身之时,哪个是你的“真身”?再提示一个问题:你看看那路上的行人,他们是否亦有化身?他们的化身有多少?实言告汝,具足佛性之拨地凡夫,个个具足百千万亿化身,只因识不得自家“真身”,故被自家化身所惑,故名凡夫。修行人不识自家“真身”,妄认自己“化身”,简直可笑!危险!

  问:烦恼是真实的吗?污染是真实的吗?

  答:法界本然如是,非假人为而成。众生本来是佛,不因造作而成。烦恼即是菩提,非属断后方生。只因众生未悟,幻现无量诸苦。先圣慈悲心切,方便说空说有。空有本来不二,同归一性真如。真如非是他物,乃众生之本来,诸佛之所证。宗下有言:“道非修成,修成还坏。”教下有言:“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宗下教下,所言不二,皆说法界实际。既然本来如是,岂有实惑可断?岂有实垢可除?何以故?若言昔染今净,假修而成,那么,此净有始,必然有终。既然有终,则非真净。

  一切妄惑,本非实有,一切妄惑,同一真性,故无惑可断,无行可修,亦无果可证。然而,一切众生,迷实逐幻,随相而迁,故有虚幻轮回,犹如梦幻,虽然是假,然对梦者,虽假亦真——“梦中吃饭梦中饱,幻中挨饿幻中饥”。若欲迷梦觉醒,自当有个醒来过程。若欲契合实相,亦自当有个觉悟过程。佛教种种方便,引导迷惑众生,令其断惑证真,契于诸法实相。众生依教奉行,次第进道,直至究竟觉悟,圆证佛果。在这个过程中,自会经历种种阶位,成就差别果位。

  问:最近,有人在传无为法。无为法是什么法?

  答:契体起用,法法皆是无为。迷本逐末,开口即是梦话,闭口也在梦中。若言这是无为法,那是有为法。如此说话,还在梦中,欲脱梦话,无有是处。

  净土

  问:放下屠刀,立即成佛,其义如何?

  答:多少学佛的人,误解了“放下屠刀立即成佛”。试问:正拿着屠刀时,这是什么功夫?放下屠刀时,又是何种境界?世人只知放下手中的金属刀,却不知涅槃会上放下的是什么刀。正拿着屠刀时,这是什么功夫?答曰:念佛。何以名屠刀?答曰:佛来佛斩,魔来魔斩。放下屠刀时,又是何种境界?答曰:情销识亡,屠刀亦无。立地成佛,又是何义?答曰:欣西厌东,欣东厌西,此是流浪,不得成佛。舍诸外求,回归当下,发明心地,当下即佛。

  问:净土宗是心外求法吗?

  答:净土宗的念佛法门,其终极目标,唯在“能所双亡,契证一真”。所谓“能”,即能念之心。所谓“所”,即所念之佛。所谓“双亡”,即能念的心,及所念的佛,一时顿脱,此时,绝待无对的一真心体,当下全体呈现。悟此浑然一体之真,即名往生净土。净土者,一真心体之别称。此一真心体,人人有之,非释迦独具而众生独无。净土宗的方法,从表面上来看,“能念之我”与“所念之佛”,相互对待,彼此一方。然而,从深层次上来看,“能念之我”与“所念之佛”,本来是一,无二无别。

  问:净土法门是持名念佛吗?

  答:持名念佛属于净土法门,然而,净土法门不等于持名念佛。八万四千法门,门门是净土法门。心中心法以密为用,以禅为体,以净土为归,所以,心中心法依然属于净土法门。若人修行,归了净土,那么,西方是净土,东方也是净土,四维上下,无非净土。

  问:凡是念佛的人,西方极乐世界皆有他一朵莲花,并且写着他的名字,对吗?

  答:学佛当从心地学,向外追寻总是错。向外求玄,徒自诳惑。自心即佛,向心体取。识自本心,见自本性,这是学佛不可忘却的宗旨。即使方便修行,也不可忘却这个宗旨,离心求道,同于外道,亦同煮沙成饭。

  问:有人看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就像佛经上描写的那样,这种现象对吗?

  答:见得自心,即生净土。往生净土,更须上上升进,勤除心垢。尘垢净尽,方成正觉。

  问:如何是念佛如子忆母?

  答:母者,本也,万法之源也。子者,末也,所生之法也。学佛的人,口口声声说如母忆子而忆母。有几个是忆母的?十有八九忆法尘!多属呼声捉响,徒自诳惑,无有是处。

  问:念佛所用为舌根、意根与声尘,如何得生净土?

  答:身口意三密相应,自然会根尘脱落。正于脱落时,须人自鉴得。若是见地不正的人,即使千万次地脱落,他也出不了这虚幻的轮回。

  问:为何说念佛是回家?

  答:念佛是回家,不是去串门。若是去串门,即使串了很多的门,那也是在外流浪,而不是回家。现今念佛人,多数是串门,多数是流浪,而不是回家。可惜,可惜,太可惜,不解如来真实义。

  问:如何念佛?

  答:向外喊佛,徒自迷惑,愈迷而惑愈深,何由得解脱?持名反观,尽闻无住,豁然心解意开,当下即见弥陀。念佛时,运用观音之法——观自己的念佛声,绵绵密密地念去,绵绵密密地观去,直至把妄心累死,直至能念所念当下脱落,此时,若是个具足般若慧根的人,便能豁开正眼,顿至无极之地,亲见无相之相——花开见佛悟无生。若落在差别相上,即使念佛精进,累昏过去,等他醒来,娑婆依旧。学佛之人,贵在见地正,见地不正,死亦不到。若人舍凡取圣,岂能到达离苦脱乐的极乐净土?

  问:为何观音法门与念佛法门有这么大的关系?

  答:音声虚幻,非常明显。运用观音法门,很快就能进入音声如幻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一经点拨,便能明心。自心一明,即见弥陀。真见无所见,全体是自己。西方极乐妙庄严,与我不隔于毫端。若问即今我是谁?月在晴天印百川。我是谁,最关键,莫管极乐与青天。

  问:修净业三福,得生净土否?

  答:忘净修福,不但没福,反而成罪,不能得生净土。何以故?整日三福,耿耿于怀,这是累赘,也是罪业。赘者,罪也。佛说“三福”,意在“一净”,人逐“三福”,忘却“一净”。如此取福舍净,便是背觉合尘。背觉合尘,亦名谤佛,亦名沉沦,不能往生净土。

  问:释迦佛为何说西方极乐阿弥陀佛?

  答:西方灭归处,极乐超两端,弥陀真弥陀,原是本来人。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根基差的人,他不相信,他只相信他是众生,所以,也就只好从二元相待的法开始了——虚立一个我相——众生相,假立一个他相——佛相,依他而修,步步回归,历经次第,方至究竟。待至究竟,绝待一真,原本如此,非假人为。

  问:娑婆世界和极乐世界,究竟是指什么?

  答:很多信佛的人,特别是狭义净土宗的人,把“娑婆世界”理解成了“这里”,把“极乐世界”理解成了“那里”,所以他要从“痛苦的这里”搬家到“快乐的那里”。试问:佛现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诸人还出得这广长舌吗?何是这广长舌?既然出不得这广长舌,你又搬家到何处?既然不识这广长舌,便是昧真迷道的人。既然昧真迷道,岂不开口便乱道?譬如有人,戴着墨色镜,走遍天涯,他也找不到光明。譬如有人,无绳自缚,五花大绑,游遍宇宙,他也找不到极乐。

  问:为何“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罪,无不是业”?

  答:未明心性,随业流转,这个人的世界就是阎浮提世界,所以,起心动念,无不是罪,无不是业。罪者,累赘也。业者,捕风捉影的妄习也。天人有天人的业,天人有天人的罪(着相,累赘),修罗有修罗的业,修罗有修罗的罪,乃至六道众生,皆有相应的业,皆有相应的罪。六道众生,造业自惑,轮回六趣,无有终期,只因不明根本,未见净土。净土在何处?生处表东,住处表南,落处表西,灭处表北。生住异灭,不出一心。东南西北,尽在虚空。我人念一句“阿弥陀佛”,试观这句“阿弥陀佛”,是从何处生的?又是从何处现的?又是从何处灭的?啊!东西南北,原来一处。一法如此,法法皆同,所谓“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归还此法界”。昧虚空而住东西南北,迷自心而着生住异灭处,如此背真着相,不能往生净土。

  问:八万四千法门,究竟指归在哪里?

  答:念佛,意在净土。持咒,意在净土。无量法门,无非如此。若舍心外求,相上着有,意上生解,便是秽土。往生净土,即是转迷归觉,即是由此岸达彼岸。彼岸者,不在他方,当下即是。此岸者,不在他方,住相即是。当下本清净,所谓往生净土,只是回到这“原本的清净”。莫再做梦。

  问:如何是净土?

  答:莫向心外寻净土,净土只是你的心。试问,哪个是你的心?莫思考,莫寻觅,摒息诸念看仔细,这“朗现万相,一尘不染”的是什么?

  问:有位念佛的道友,一次睡觉时,他动不了,好像看到一个绿影,他睁开眼睛看那个绿影,那个绿影就出去了,他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另一次,好像是个甲壳虫,很快就消失了。如何帮他解脱这种梦境?

  答:自造出个绿影子,自造出个甲壳虫,自造出个旋转轮,自造出个幽冥界,身陷其中,这能怪谁呢?都怪自己。纯是自编自导,自演自看。幻本不有,更求人救,纯属梦话。这一类人,挂着念佛的牌子,行着外道的路子,既伤害了自己,也破坏了佛教。让他读诵《诵金刚经》,作为每天的功课。

  问:自己的神识,离开自己的肉体,看到自己的肉体,或躺或坐。这样就是开悟吗?

  答:不是开悟,而是错误。

  问:有一次,刹那间感觉自己离开了身体,身心感觉到从来没有过的轻安。真的不想回来了,可身不由己,还是回来了。这是怎么回事?

  答:这种状态属于根尘脱落的状态,不是离体,若是离体,身体就坏了,那就回不来了。识得空性,万法平等。理上如此,事上如此。一切有相,皆是我之幻化,皆在我之中。若把我之幻化当作我,那就上了自己化身的当。凡夫皆是上了自己化身的当。

  问:如何才能不上当?

  答:一个人修行,要认识真实的自我,就是要证悟这个“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的我”,这个“能生万法、一尘不染的我”。这个我,能为万相主,不逐四时凋。

  方法

  问:念佛、持咒、参禅有什么区别?

  答:念佛的就一心念去,持咒的就一心持去,参禅的就一心参去,只要抱着明悟自心的志向,就一定能够亲证本来。

  问:如何体会这个心?

  答:统体放下,摒息诸念,反观自鉴,这个“朗照万相,一尘不染”的是什么?这个“原本的真实”,就在我们的六根门头上放大光明,这是佛教的根本,也是诸人的本来,也是“即心即佛”的“心”。心者,万法之根本。佛者,众生之本来。明心而修,则事半功倍。迷心而修,则枉费工夫。莫逐空花与水月,但见诸人更由谁?在这“谁”字上着力,根尘识心销落,智慧花开见佛。

  问:如何是真正的修行人?

  答:标准只有两条。第一,见地正确。第二,道心坚固。见地不正,南辕北辙,用功无益。道心不坚,中途而废,难以到底。

  问:佛教说:“千劫学佛威仪,万劫学佛细行,不得成佛。”试问:究竟多少劫才能成佛?

  答:着相修行千万劫,无相修行刹那间。何以故?若人着相,千劫更生千万劫,尽未来际亦不得成佛。

  问:修行多年,为何不开悟?

  答:修习佛法的人,不可心中有鬼,不可有打妄语的习惯。心中有怕人见的事,遮遮掩掩,这便是心中有鬼。图谋私利,虚假言说,属于妄语。若打妄语而不自知,这就成了根深蒂固的恶习,这就成了当事人极难破除的魔障。把静坐当成了禅。静坐是住境看静,安住定境。禅是反观体察,体证实际。禅有两种。一是静虑——静心体察。二是顿悟——顿悟本来。在静虑的基础上实现顿悟,这是古今圣贤返本还原的通途。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这一过程的完成,皆需要过来人的方便指示。

  问:悟后如何修行?

  答:打开本来,见到本性之后,脚跟不稳,常有走作,这是正常现象,这时,需要我们绵密保护,不跟境界跑。若定力不够,还是要多打坐,以培养定力。久久功深,就能成片。悟后,脚跟不稳,常有走作,这与悟后迷有着天壤之别。悟后迷是放狂了,是放开胆子着相去了,结果,造业更重,轮回无期。悟后不是了手处,正是当人用功时。

  问:什么是顽空?

  答:顽空人是偏向了空有相对的“空”。然而,我们的心却是个真空妙有的“空”,是个空而不空的“空”。若人识得这个真空妙有、空而不空的心,他即使终日默然,那也不是顽空。

  问:明心见性难吗?

  答:明心见性并不难,所谓见道容易成道难。贵在明心见性后,道心不退,彻底与自己洗心革面。

  问:如何养道?

  答:先要默然养道,静中保护为主,做到静中不动。然后再逐渐过渡到动中保护为主,做到动中不动。证得这个体,安住这个体。方便如此说,方便如是养。心中心法,用功比较绵密,很容易打开本来,见到本性。打开本来,见到本性之后,我们就需要阅读大乘经典,印证心地,开发妙用,这也是悟后养道。

  问:修心中心法的有些人,为何有人修了几千座,依然没有消息?

  答:元音老人在《佛法修证心要问答集》中说:“果真做到上座时心念耳闻,下座时绵密观照,三百到五百座一定会打开,有许多人一百座就打开来了。这个法的力量是很大的。一千座还没打开,这就不好了。怎么办?从头再来!上座依法修定,下座观照修慧。”三、五百座都过了,千座也过了,若依然无消息,这就要反思自己:我到底哪里出了问题?可是,有些人就是不反思自己,反而无门户而立门户,无知见而立知见,将自己局限在虚妄的自我意识中。

  问:怎样才算观想成就?

  答:用观想的方法,观想而成的那个本尊,或者那个庄严的圣境,即使能够时时现前,乃至于梦中也能现前,若认为这就是观想成就了,那就错了,这只是阶段性的成果,而非根本成就。如果住着在这个阶段性成果上,这就是初发心菩萨的魔境(魔即障碍)。如果尚未证得空性,如果还在能所对待之中,那么,一切执着,以及所执着的那个相,从究竟了义上来说,无非都是魔。学人到了这个时候,须有“悬崖撒手”的勇气,更须有“绝后复苏,自肯承当”的慧根,方能透得过这生死关。

  问:怎样修行最为直接?

  答:先使自己安静下来,一念也不要动,身体也不动,这时的状态,就是无念的状态。在这种无念状态下,请默默地体会:我这“闻声即响,见色即形”的“心”,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如果能够常常如此体会,就是即将登达佛地的菩萨。这种无念状态下的对自心实相的体认,就是菩萨修行的最直接的方法。如实地体认到了这个自心实相,这时,就叫做“登地菩萨”,也就是已经登达佛地的菩萨。登地菩萨也可以运用这种方法来锻炼自己,加强自己的“道力”。如果能够这样锻炼,久而久之,捕风捉影的“妄习”就会渐渐地减弱,常寂不动的“道心”就会渐渐地增强,这时,我们的修行就需要到事上去磨炼。直至最后,体认亦无,保护亦无,锻炼亦无,《圆觉经》所谓“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

  问:佛教里说的“不可思议”,究竟是何义?

  答:佛说《金刚经》的功德不可思议,受持读诵《金刚经》的果报亦不可思议。佛说不可思议,可惜,人们却偏偏向思议中求。结果,用思议求来的果报,也只能是思议,只能是思想。修行的人如果着了这个思想观念的相,这个思想观念就成了他的魔障。既然这部《金刚经》的功德不可思议,那么,我们就应该依照经典所说,当下顿断这个思议。思议不起,前后际断,于此当下,请仔细体会,这个了了常明、不落断灭的是什么?若人肯从这里回头,体认自心实相,那么,回头一次,就是得值一佛,回头二次,就是得值二佛,回头三次,就是得值三佛,乃至回头八百四千万亿次,就是得值八百四千万亿诸佛。佛又说,得值八百四千万亿诸佛,不如一见不再见。为什么?因为十方全是,你回头转脑做什么?!一见不再见,即是一念生佛国,万相无非佛。若人肯回头,即是地前菩萨。若人见了性,即是登地菩萨。一见不再见,即是平等觉。

  问:我爱思考,应该如何?

  答:心思上这么一断,回心这么一鉴,你看这不断的是什么?于此断处,反观一鉴,顿入“物我两忘,全体呈现”之境,真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罢却三千后,不许落空亡。

  问:修六字大明咒时,不去念咒,只结印观心可以吗?静静地结印观心,反而感觉更平稳,效果更好。不知可否?

  答:安住本然,鉴无所鉴,若能如此,无有不可。心地法门,心地用功。脱相契体,万法归宗。做得到吗?若做不到,还是依照规矩好。

  问:修六字大明咒法,或心中心法,不要求腿,是什么意思?坐在板凳上,两腿交叉,两手结印,只要六个小时,这样可以吗?

  答:若能做到心不乱动,身不乱动,那就无关坐姿了。若还是乱动,不动就难受,那就是习气作怪,若是这样,那还是要端身正坐,心念耳闻。

  打坐念咒念佛,有几种念法:1.出声念:发出外声,自己能闻。2.金刚念:口微动,无外声。3.默然念:口动无形,唯有动觉。4.持而不念:心中有咒,或有佛号,仅存其事,而非逐字逐句地念。5.不持不念:放心无执,空心普现。以上几种念法,可根据自己的情况而用。总之,契理合机,法法皆好。所谓契理,就是契合空性。所谓合机,就是合乎学人。

  事修

  问:修行的第一关?

  答:修行的第一关,就是要见得自家的这个“不生不灭、空旷无比、包罗万象、一尘不染的圆觉心体——法身”,这是一个“原本的真实”,释迦四十九年说法,根本大意,只在于此,所谓“唯此一事实,余二皆非真”。这个“不生不灭、空旷无比、包罗万象、一尘不染的圆觉心体”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就是我们的清净法身。这个本来面目,这个清净法身,能为万相主,不逐四时凋。若不安住在这个清净法身上而起诸妙用,无论这个人有多大的神通,他也是出不了生死轮回的。

  问:如何过这第一关?

  答:只用一“觉”字,常常提醒自己。这个“觉”字,能启发你时时觉照,不逐境迁。悟前,用此“觉”,可以打开本来,见到本性。悟后,用此“觉”,可以绵密保护,圆成佛道。

  问:赵州云“二时粥饭是杂用心”。庞居士云“神通与妙用,运水与搬柴”。究竟是杂用心?还是神通妙用?

  答:赵州云:“老僧行脚时,除二时粥饭是杂用心处,除外更无别用心处。若不如是,大远在。”庞居士云:“神通与妙用,运水与搬柴。”既然运水搬柴是神通妙用,为何“二时粥饭是杂用心”?答曰:只知神通妙用,未见杂用心处,此是地道狂人。若见杂用心处,又知是神通妙用,此是真正的修道人。

  问:除了打坐,在行住坐卧时,注意观自己的念头,但常常跟着念头跑了一阵子才发现。有时会念一阵子咒,用来集中心念。我的用功方法对吗?

  答:禅宗的照顾念头,或曰照顾话头,就是照顾念之前头,或曰话之前头,也是念之源头。直截了当地用功方法,应该体察这个地方,这是清净的心体,也是万法的本源。方便持咒,这个方法也很好。

  问:当从何处发现自己的习气?

  答:当从顺逆之感处发现自己的习气。顺则大喜,逆则大恼,这里便潜伏着自己的粗重习气。顺则微喜,逆则微恼,这里便潜伏着自己的微细习气。

  问:请说说“若真修道人,常见自己过”。

  答:六祖大师说:“若真修道人,常见自己过。”又说:“见性之人,轮刀上阵亦得见。”有一分着相,则有一分过。有十分着相,则有十分过。若无住,则无过。面对各种境界,或赞或毁,或得或失,若有顺逆之感,即有习气在。有粗重的顺逆之感,就有粗重的习气。有微细的顺逆之感,就有微细的习气。无顺无逆,便是无过,便是大机大用。我们不可瞒天过海,隐藏了自己的习气。着相住境,顺取逆舍,则不了生死,所以,若真修道人,常见自己过。

  问:破了初关,就不再参了。是吗?

  答:我们破了初关,初关就没有了。然而,佛经中所说之事,我们必须完全在自己的方寸间如是见得,若未完全地如是见得,那就难免心中有疑。心中有疑,有待解决,这也是参。我们破了“见惑”,依然还需要借着外缘,借着诸佛祖师的开示,借着善知识的引导,借着或顺或逆的境界,向自己心地上体会,向自己心地上用功,方可彻底无惑。到那时,再看佛经中所说的那些事,皆如自己手中物,没有什么稀奇。我们疑情未解时,且不可用想象充当我们实证上的未及,这时,我们需要存疑,我们需要时间,我们需要机缘。时机因缘到了,我们的困惑也就自然而然地消解了。譬如,《楞严经》中,佛放百千亿光明,《阿弥陀经》中,十方诸佛,现广长舌相,赞叹阿弥陀佛,《盂兰盆经》中,供养十方和合僧,救度地狱贪心母,等等,经中所说的这些事,必须于自己的方寸之间如是见得。见得么?透得过么?若见不得,透不过,心中有丝丝的疑情,其实,这也是参。借着教,通了宗,还要翻过来再看教,看看自己是否完全透过。佛经中所说之事,皆是诸人心中事。若不然者,则不名佛经。既然佛经皆说诸人心中事,那么,我们就应该让佛经在自心上完全获得印证。

  问:请说说修行的次第?

  答:明心见性是破了根本惑,破了见惑,到了见道位。破了见惑,思惑还在,也就是还有见境逐相的粗重习气,不得自主,故不能了分段生死,所以,更要多打坐,增加定力,以利事上消磨习气。见境不再逐相,即思惑已了,可了分段生死。然而,还有见境动心之惑,还有顺喜逆恼之惑,这时,更须努力,解脱尘沙惑。只有把粗惑、细惑彻底解脱,方能圆成佛道。

  问:为何讲开示的人多,讲经论的人少?

  答:修心中心法的人,包括当年跟随元音老人修行的人,很难做到像元音老人那样通宗通教,系统地开示经义,平和地评析公案,所以,契合着根本大义而讲开示的人多,契合着全体一真而讲经论的人少。何以故?契合着全体一真而讲经论,则有许多的透不过、讲不通之处。譬如教下说“放光动地”“焚身供佛”“目犍连救母”等等之类的事,若不是悟道圆融的人,又如何从自心上见得此事呢?很多人都处在“以密为用”和“以禅为体”的这个阶段,至今无法透过佛教经典。

  问:修行净业三福,培植福报,如何?

  答:不会祖师开示,不悟妙明真心,落在“三福”之中,如此修行,不是三福,而是生死。

  问:如何是福?如何是慧?

  答:心宽为福,清净为慧。无相真心,具足万法,本来是福。无相真心,一尘不染,本来是慧。离心无福,离心无慧。莫向外求,福慧在心。若不明心,只求三福,如同求死。何以故?若欲受福,必受一生。若不受生,谁来受福?若受一生,必受一死。所以,这个生死,也是自己求来的。

  问:如何是福慧具足?

  答:损之又损,损之到底,本来具足一切,这就是大福。损之又损,损之到底,本来不染一尘,这就是大慧。

  问:多做善事,抵消罪业,能往生净土否?

  答:着相修福,福亦成罪。罪者,累赘也。有意造恶,恶即地狱。地狱者,大罪之变相也。净业三福,贵在一“净”。若心不净,只成其罪,或成天人之罪,或成修罗之罪,有罪即不净,云何生净土?若心清净,即相离相,即离同时,即为净业,即得往生净土。心宽为福,清净为慧。离此二德,难达净土。着相修福,福即成罪。有心造恶,恶在地狱。如何出得这轮回?

  问:多做佛事,增加福报,如何?

  答:着相修行百千劫,无相修行刹那间。勤于事修者,自鸣精进,自鸣贯彻,实则精事而迷理,合尘而背觉,事愈精而理愈迷,尘愈繁而心愈昏,如此求道,愈求而愈远,愈迷而愈深,何有出头之日?更有甚者,导群迷于事中,引信众于沼泽,妄语各宗共法,胡言多途必经,实乃断人慧命。

  问:多了解佛教的知识,能了脱生死否?

  答:用求知之心,求超然之道,即使知道,也不了道。若是直指,只在自心实相。若是绕说,则有无量虚境。若是入了虚境,不得出离,那便是自求生死。若不返观自鉴,明悟自心,只在思想中自是自肯,这不是解脱,而是系缚。思想是意根与法尘的虚幻纠缠,在思想里辨真别假,尽其一生,愈迷愈深,希望大家莫忘这“一心”。忘了这“一心”,落脚在思想意识里,落脚在生灭幻相中,皆属背觉合尘,不得解脱。

  问:我们要不要吃肉?牛油面包可以吃吗?

  答:若有贪心,不可喂养。若无贪心,吃也成幻。问问自己,莫昧良知。

  问:业障是空?还是有?

  答:心生则种种业障生,心灭则种种业障灭。当下心空,一切不着,这时,即无业障。处处着有,时时不放,这时,又怎说业障空?

  问:我的修行,为何上不去?

  答:放下,放下,再放下,令心空空荡荡地。如此空空荡荡地做事,如此空空荡荡地生活,稍有相应份。此是心上事,莫从肢体学。请多看看元音老人的书,多看看虚云老和尚的开示。何不立个明心见性、续佛慧命的大志向?为何纠缠在“事相”“三福”里?

  问:恭敬三宝,即可成佛,我一直这样认为。对吗?

  答:谁是三宝?哪里是佛?糊涂!着相修福,福也害人。不是和尚不慈悲,只怪学人不会意。你的三宝呢?你又会说:时时在门头放光。这是捡来的话。未足为证。若不明心,怎见三宝?与演若达多,更有何异?找回自心,莫再着相,若再自想自着,将会愈缚愈坚,就连通常人的生活状态都难以维持。

  问:修行上不去,不知被什么障碍住了。

  答:不要着相,不要拘谨,心上这么一“放”,廓然无缚,哪里有什么障碍?无能无所,光明朗照,这是什么?悟则当下悟,不悟永乖疏。莫只循规蹈矩地向人行礼,向人求法。行礼是小事,明心是大事。

  [①] 《妙法莲华经玄义》卷九,《大正藏》,第789页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