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宜有“土专家”
精细管理工程创始人刘先明
2013年12月6日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指出:“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
十八届三中全会已闭幕许多天了,然而,国人关注的、直接从事或领导“顶层设计”的“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还没公布。
在改革中处于“顶层”的“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还没公布之前,我认为并建议:中央成立的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成员中,宜有“土专家”。之所以有这样的建议,是因为以下四件事:
一、“土专家”公开质疑的两年后,温家宝修改了“中国没有南开不行!”一说。
2011年10月28日晚,新华网发表了《温家宝:努力成为一个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一文,文中实录了温家宝2011年10月25日在南开中学演讲中的一段话:
“讲到这里,我又想起了南开。中国没有南开不行!南开不与时俱进不行!这句话的意思是,中国需要教育,更需要有理想、有本领、勇于献身的青年,这是中国命脉之所在。”
对于温家宝的“中国没有南开不行”一说,正在湖南做咨询项目的我认为,不严谨。于是,当晚撰写、发布了《“中国没有南开不行”一说不严谨》,文中写道:
我认为,“中国没有南开不行!”这一说法,不严谨,理由是:
一、南开中学是1904年创办的,而中国教育并不是从南开中学才有的,南开中学无法代表中国教育。
二、中国在没有南开中学之前,中国曾有行过、复兴过、强盛过的时段。南开中学创办后,中国也曾有过被外国列强侵略的苦难、灾难的时期。
10月30日,本人又打电话到新华社,向新华社反映了“中国没有南开不行!”一说不严谨。
2013年10月31日,新华网在报道《温家宝谈教育》一书出版的同时,又发表了温家宝2011年10月25日在南开中学演讲的全文——《努力成为一个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两年前含有“中国没有南开不行”的那一段话,现在改成了以下的说法:
讲到这里,我又想起了南开。中国需要像南开这样的学校,需要教育,更需要有理想、有本领、勇于献身的青年,这是中国命脉之所在。
二、计划放在天安门广场的团结柱,由于包含“土专家”的专家提出异议,于2009年12月2日从广场撤出。
2009年10月7日的中国网发表了《56根“民族团结柱”将永远矗立在天安门广场上》,其中写道:
60周年国庆天安门广场的“民族团结柱”原创人路建康透露,他已经接到了国庆游行指挥部的通知,天安门广场两侧的56根“民族团结柱”,将永远保留在天安门广场上,作为60周年大庆辉煌时刻的见证者。
不言而喻,能决定、决策让56根“民族团结柱”永远矗立在天安门广场上的,一定是顶层。
看了这样的源自顶层的决定后,结合“精细管理工程”的精髓,我认为不妥。于是,本人于2009年10月9日专程到天安门广场实地调研,并于2009年10月10日撰写、发布了《关于56根民族团结柱去处的建议》一文,同时,发给国务院参事室,希望国务院参事室把这一意见向顶层反映,国务院参事室官网于2009年10月11日发表了此文,我在文中写道:
2009年10月9日,我专门来到天安门广场,看一眼56根民族团结柱。看后,我觉得:
1、56根民族团结柱绝不能分成两部分面对面地矗立在天安门广场上,如果长期或永久地这么面对面矗立着的话,容易演绎出“对立”这一说法的。
2、为了防止56根民族团结柱受到人为损坏,应设置两个隔离区。但是这一隔离,就占用了天安门广场很大一部分面积,必然会减少游人在天安门广场上的活动范围。
3、如果56根民族团结柱继续或永久放在目前的位置上,对天安门广场的整体来讲,并不和谐,对游人全方位观瞻天安门、人民大会堂、博物馆、人民英雄纪念碑等建筑,会构成一定的视觉障碍。
综上所述,我认为:在60周年国庆大典所有活动结束后,56根民族团结柱不宜再摆放在天安门广场上。

2009年12月2日夜间,56根“民族团结柱”静悄悄地撤离天安门广场。
2010年1月28日,新华网发表的《民族团结柱“试放”奥林匹克公园 摆放方案未定》的报道中写道:
民族团结柱最终的归属初现端倪。昨日上午,5根民族柱在奥林匹克中心区绿化带中矗立起来,位于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南门外的东南侧。
起初计划放在天安门广场,由于专家提出异议,从广场撤出。
可以自信地讲,“起初计划放在天安门广场,由于专家提出异议,从广场撤出。”中所提到的“专家”,一定包括精细管理工程创始人刘先明这样一位“土专家”。
三、“土专家”准确地质疑了能接近或影响顶层的厉以宁充满信心的预测。
2006年12月7日,本人撰写、发布了质疑性的《厉以宁是不是在信口开河?》一文,文中写道:
12月5日看到一则新闻:
厉以宁:中国不会出现后奥运衰退仍能8%高增长
在昨日(2006年12月4日)举行的“中国制钢原料及钢材国际大会”上,经济学家厉以宁表示和预测:
1、中国不会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出现所谓的“后奥运衰退”。
2、中国8%的经济增长率还能保持15年以上。
第一个预测或推论,2009年就能见分晓!经济学家厉以宁估计能活到那个时候,并能亲自验证一下自己2006年12月4日的推论的正确与否。
第二个预测或推论,到2021年,才能见分晓。
到那时,就有两种可能,或者说(猜)对了,或者说(猜)错了。
如果到那时他说(猜)对了,不知道他是否还健在?如果他还健在的话,还好说,人们会夸奖厉教授:厉教授,您真厉害!
如果到那时他说(猜)对了,他不健在了,他在地之灵也能感受到人们说:厉教授说的话,真灵!
但是,如果到那时,证明他2006年12月4日说的说错了,那时的人们还会想起有个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2006年12月4日曾有过错误的预测和推论吗?他的预测和推论错了,他需要负什么责任吗?即使他有责任,有人能到地狱去找到他算帐吗?
今天又看到以下新闻:厉以宁:8%经济增长率能维持到2025年
在昨(6)日广州民营经济发展研究会主办的“第五届南方民营企业家论坛”上,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表示,初步估计,我国8%以上的经济高增长率可以维持到21世纪第一个25年。
仅仅隔两天,厉以宁又把我国8%以上的经济高增长率能保持到2021年延长到2025年了!
是不是信口开河啊?
2013年1月18日,我国官方公布2012年我国GDP的增速为7.8%,铁的事实证明,厉以宁2006年底关于我国经济增速的预测和放言,是信口开河的;刘先明当时对厉以宁的质疑是准确的。
四、“土专家”对“摸着石头过河”的认识,不亚于顶层的人。
对于“摸着石头过河”,2012年7月12日我在《“摸着石头过河论”永不过时》一文里写道:
生产力的基本定义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并与自然保持和谐的能力。“摸”河里石头的过程,就是人们“认识”河流的过程,“过河”,就是人们征服了挡住人们前行的河流的结果。“摸着石头过河论”,是最形象地讲明了什么是“生产力”。只要有人类存在,生产力就不会过时,“摸着石头过河论”,也就永远不会过时。
2012年7月15日,我又在《我对“摸着石头过河论”的再讲解》一文里写道:
一、“摸”河里石头的过程,就是人们“认识”河流的过程。
“摸着石头过河”,并不意味着人们不能借用任何其他工具。“摸”的时候,也就是“认识”的时候,不意味着人们只能用手、脚去“摸”或“认识”,而不能借用任何可以帮助人们认识河流的工具。
二、“过河”,就是人们征服了挡住人们前行的河流的结果。
“过河”或者说“征服河流”,并不意味着人们在“认识”河流以后,只能淌水、游泳过河,而不能借助其他工具过河。也并不意味着人们在“认识”河流以后,只能从某一个地方出发,只能在某一个时间开始,而不能优选地方、优选时间、优选过河方式过河。还不意味着指挥或带领人们过河的人,不管过河的人的死活,只在具备“信心”的时候,就要求大家过河。 “摸着石头过河”比“只有信心才能产生勇气和力量,只有勇气和力量才能战胜困难”,科学多了。
结合本人2012年6月10日到毛主席寻乌调查纪念馆的参观,以及6月11-14日在重庆成功进行的民意调查,我认为:“摸着石头过河”,与“走群众路线”、“实事求是”是相通的;我们不能仅停留在字面上对“摸”与“石头”、“河”的理解,而应该上升到对“认识”与“自然”、“客观”的理解。我们不应把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不尽人意的问题,迁罪于“摸着石头过河”,并否定“摸着石头过河”,如果说改革开放过程出现了一些问题,那是说明我们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还有没“摸”准、没“摸”到位的不足,“过河”的目标还没有完全达到。
十八届三中全会闭幕后,本人于11月14日——25日分别在武汉铁路局党校、中原油田、云南省昭通市盐津县人民医院、吉利汽车成都制造基地等地方讲授《创新工会工作方法》、《管理创新与执行力》、《构建卓越的医院文化》、《细节决定成败——精细管理工程》等课程,在这四处五次的讲课中,本人都祝贺了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宣传了毛主席的《老三篇》、邓小平理论、江泽民的“三个代表”、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改革创新精神,解释了“摸着石头过河”的内涵,得到了学员的认同。





12月3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进行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提到了生产力。习近平强调,要学习和掌握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法,深入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只有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结合起来观察,把社会基本矛盾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才能全面把握整个社会的基本面貌和发展方向。
我现在有一个担忧,担忧一些处于顶层的人可能会狭隘地、低层次地认为:“摸着石头过河”是底层的事,顶层设计是顶层的事,然后,就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顶层如果有这样的认识,那就麻烦了。顶层以及搞顶层设计的人,应把“摸着石头过河”提高到“生产力”的高度去认识;顶层设计,时刻需要“摸着石头过河”。
新一轮改革的集合号已经吹响,在新的改革征程中,在中央成立的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中,在进行顶层设计的时候,如果有来自民间、切实代表民意、接地气的、善于有效创新、有智慧的“土专家”参与,那对新一轮的改革来讲,一定是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