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合作如何上天下海入地,全球贸易格局又将如何变化?


  

凤凰卫视121日《一周财经新趋势》,以下为部分文字实录:

 

解说:中欧启动投资协定谈判,市场准入成争论焦点。中欧合作如何上天下海入地,全球贸易格局又将如何变化?不动产统一登记出台,引发全民讨论,最近什么是统一登记的真实意图?

 

中国内地居民:进入法律程序肯定是有必要的。

 

这样的话也会打击那些囤积房产的那些。

 

解说:不明财产的阳光化进程又将如何开展?一周财经新趋势,敬请关注。

 

吴柯萱:各位好,欢迎收看本期的一周财经新趋势,为您深入观察重点财经事件,我是吴柯萱。

 

我们知道中欧和欧盟同意启动投资协定谈判,扩大相互间的市场准入,这给近期出现紧张气氛的双边关系,配上了一个安全阀。在最近的第16次的中欧领导人会晤上,中欧双方就承诺,将推动双边贸易额,从2012年的大约5800亿美元,增长到2020年的一万亿美元,大概翻一倍。

 

此外,还同意共同支持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其实在连续九年以来欧盟一直是中国最大的出口市场,中国则是欧洲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仅次于美国。

 

在下面这张图里,我们就可以清楚的看到,从1999年到2011年间,中国占欧盟对外出口的份额,也就是这条蓝线是一直在稳步上升的,并且在2011年已经达到最高是占到所有出口比重的百分之九,是排名第二,而中国对于欧盟的出口,我们可以在下面这张图上看出来,在入市之后,无论是在出口总额,还是市场份额上,中国对于欧盟的出口增速都增加的非常明显,我们看,在2008年,出口欧盟的总值更是高达将近三千亿美元。

 

2007年,2008年两年,对于欧盟出口,占中国的出口总值的比重超过了20%,从而使欧盟一下子超越美国,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对象国。

 

尽管中欧之间每天都有着高达十亿欧元的货物和服务贸易在两端流动,但是中欧双边的投资却一直停留在一个非常尴尬的数字上,每天只有大概三千七百万欧元,这是什么概念呢?只相当于是中欧双边贸易额的五十分之一不到。

 

双边投资的这种微不足道,导致了中欧贸易逆差,也导致了贸易摩擦,很显然,这并不利于维护中欧应有的合作氛围。那么这次中欧启动投资协定谈判,究竟能为双方的贸易带来什么样的前景?回顾中欧贸易,摩擦纷争不断,双方又该如何跨越障碍呢?本期的头条观察,我们来一起关注中欧贸易。

 

解说:近年来,中国在欧洲的投资几乎每年翻一番,20131月至9月,中国对欧非金融类的直接投资接近23.8亿美元,但在欧洲三万亿欧元的外来投资存量中仍只占不到百分之一。

 

欧洲对华投资占欧洲4.2万亿欧元对外投资总量的2%4%,至于欧洲对美投资规模形成鲜明对比,后者占欧洲对外投资总量的30%

 

在刚刚启动的中欧投资协定谈判上,欧方要求,在负面清单方式和准入前国民待遇原则的基础上,进行谈判投资保护和市场准入两个方面内容,市场准入成为谈判关键,这意味着欧洲和中国的公司应该在对方市场上拥有对等的市场准入。

 

李铁立:从欧洲的方面来讲,我们一直抱怨欧洲的一些市场准入,这些市场准入,比方说技术标准,环境标准,所谓的劳动的标准,甚至他们在贸易谈判或者投资谈判当中又提到人权,等等这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实际上制约了中国企业到欧洲去投资。

 

温天纳:过去来讲,在制造业,完善金融行业来讲,始终都有一些难题,因为始终中国所谓的一个行业上来讲,并不是说全面开放,包括资金,金融、电信,甚至是一些物流,很多欧洲企业可能是比较看重的所谓的行业,都没有办法接触到。

 

解说:目前,欧盟公司还不能完全参与到中国的交通,通讯、医疗、物流和商业服务等行业,缺乏互惠的情况,已经促使欧盟对华采取保护主义,或者冲突性做法。

 

有分析认为,对等关系应该建立在改善中国的市场准入,而非一些人建议的降低欧洲的开放度。

 

温天纳:所以在这个所谓谈判过程当中,往后切入点是如何?我觉得从中国的一个跟欧洲的接轨点来讲,最好的方式就是一个所谓自由贸易区跟相关的一个所谓的欧洲的一些合作伙伴的一个所谓结合跟合作是比较重要的,因为基本上在这个自由贸易区里面,理论上来讲,企业进入中国我们去投资外国方面来讲,都是有一个所谓国民待遇,对他们未来开展的业务,发展,甚至是技术的转移,跟资金的转移,这个都是有一个好处的,那么中国的资金,如果是要所谓的一个欧洲本身来讲,如果他可以突破所谓的一些现有的限制,政策的限制,反垄断的限制,各方面来讲,我觉得这个对双方来讲都是有一个更好的一个所谓切入点。

 

解说:不过也有观点认为,对于中国来说,市场开放可能会威胁到竞争力不足的国内产业,目前中国的交通,通讯,医疗等行业,被国有和国家运营的公司所主导,这些行业,如果要开辟不同的增长模式,那么就需要改革。

 

吴柯萱:除了备受关注的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如何深化在贸易领域的合作,也是一个重要议题,在第16次的中欧领导人会晤上,中国和欧盟之间达成了这种战略规划,覆盖面之广,可以说是前所未有。

 

从航空航天到反盗版,从城市化到能源,可以说上天下海入地,同时欧盟和中国正在考虑建立一套预警机制,以判别未来可能引发贸易争端的问题,来阻止贸易战的发生。

 

正像前欧洲议会议员福特所说的,欧盟对于中国的这种情绪非常复杂,可谓是爱恨交加,在过去的一年里,中欧贸易摩擦不断,一度让外界担忧,他们有爆发贸易战的可能。

 

今年5月份,欧盟委员会就表示,打算对中国的电信企业展开反倾销调查,尽管瑞典的电视巨头爱立信等公司都抗议说,贸易战并不能带来什么好处,但是调查仍然是发生了,一个月后,欧盟就再次发动攻击,称可能针对中国生产的太阳能电池板开争最高百分之六十八的惩罚性关税。

 

因为他们国内需求的下降,所以欧洲疲弱的经济体就需要大量的国际收支,盈余来避免他们失业率的进一步上升。其中大部分原因就是他们国内需求已然下降,但是保护国内生产商的措施对很多人来说,肯定还是有很大吸引力的。所以在贸易保护主义者这个磨刀霍霍之际,想扩大自由贸易并非易事。

 

解说:2011514日,欧盟对中国铜版纸抡起贸易保护主义大棒,同时寄出反倾销和反补贴两大招式,打破对该市场经济体不适用反补贴的惯例,标志着欧盟对华贸易救济政策正式变面。

 

在此之前,中欧贸易久纷争不断,20102月,欧盟对中国铜版纸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并于20104月发起反补贴调查,成为欧盟针对中国的第一起双反案,就在欧盟对中国铜版纸抡起贸易保护主义大棒之后的两天,中国随即决定,对原产于的欧盟的进口马铃薯淀粉,实行反补贴调查,这也是中国对欧盟进口产品的首次反补贴调查。

 

今年6月,欧盟开始对中国光伏产品征税11.8%,如果在两个月内无法达成新的协议,则开始执行平均47.6%的惩罚性关税,此次双反案涉及中国光伏产业200亿美元的出口,2012年欧盟对华贸易救济调查案件涉案件金额百分之七十以上,这也是2010年以来,欧盟对中国生产的调制解调器、铜版纸,有机涂层钢板相继发起反补贴调查后,最大规模的贸易救济案。

 

作为回应,中国也立即开启对欧盟葡萄酒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程序,有观点认为,中欧贸易纷争不断,一场升起的贸易战在所难免。

 

李铁立:我觉得不应该指望就是说贸易摩擦会消失,因为我贸易增长这么快,我们现在占全球市场的份额已经超过11.3%,这么大的出口,怎么可能会避免这种贸易的所谓的摩擦呢?当然这涉及到一个,我们企业怎么样来提高我们出口产品的一个质量的问题,符合出口目的国的各方的标准,同时也有赖于政府如何的理性的,或者妥善的处理这个问题。

 

解说:在全球遭遇金融危机,特别是在欧盟一体化进程受阻,以及欧债危机和经济衰退的严重困扰下,欧盟只在保护本土市场,争夺海外市场的进攻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201011月,欧洲委员会公布新贸易战略文件,欧盟认为,维护自身利益所面临的挑战,已不在停留于传统的贸易壁垒,而是隐藏在海关之后的市场准入障碍和其他威胁,深入对方市场,扫除这些障碍,是欧盟的利益所在。

 

也正是围绕欧盟贸易新政策,2010年以来,欧盟对外贸易战略越来越具有进攻性,特别是对被视为最具潜力贸易伙伴的中国展开了凌厉攻势,据世界贸易组织WTO统计,作为世界上实施贸易救济措施第三多的经济体,欧盟有三分之一的贸易久已指向中国。

 

随着2011年,欧盟共对中国产品发起169起反倾销调查案件,对50余类输中国产品征收反倾销税。

 

吴柯萱:如果中欧开启贸易战,谁都不会是赢家,目前全球正处于贸易规则重新设定的高峰当中,很多的贸易格局正在形成,就在欧盟和中国筹备投资协定谈判的时候,在大西洋的两岸,中美贸易代表在华盛顿又开始了关于双方BIT协定的谈判,BIT就是指双边投资协定谈判。

 

跟中国和美国的BIT谈判一样处在胶着状况的,还有着美国的TTIP谈判,美国的TPP谈判等等,这些很拗口的名词,都是咄咄逼人的形势。

 

作为全球多极格局中潜在的两极,中欧不可能对于全球贸易话语权的主导之争是无动于衷,消极应对,对于中国而言,一个投资贸易更有保障的欧洲市场可以对冲那些贸易谈判所可能造成的冲击,而对于欧盟而言,在他们的经济复苏,还是乍暖还寒的时候,一个投资贸易更加有保障的中国市场,也可以对他的经济体温起到重要的保暖作用。

 

其实无论是中美还是中欧,甚至是美国目前所主导的TPP谈判,都正在试图为未来的全球贸易制定一种更加高级别的运作规则,与此同时,这种规则的制定也必然会影响到这些国家,在未来全球贸易中的话语权,因而这种更高级别的规则的制定,就必将伴随着一个更加艰苦的,长期的博弈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