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胀仍在温和上升通道中


    正值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前夕,判断中国经济景气程度的宏观经济金融数据备受市场关注。国家统计局昨天公布的11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数据显示,11CPI环比下降0.1%,同比上涨3.0%PPI环比持平(涨跌幅度为0),同比下降1.4%。舆论普遍认为,通胀仍在温和上升通道中,明年物价上涨压力或将加大。
    从同比数据看,11CPI同比涨幅中的翘尾因素为0.8个百分点,比10月下降0.1个百分点;新涨价因素为2.2个百分点,也比10月下降0.1个百分点。由此,11CPI同比涨幅比10月下降0.2个百分点。对此,交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宏观分析师唐建伟和陈鹄飞研究员表示:“目前国内CPI新涨价因素仍整体处于阶段性上行通道中,未来新涨价因素仍将是CPI变动的主导力量。”
    值得注意的是,11月猪肉价格开始回升。不过,唐建伟和陈鹄飞表示,考虑到目前猪肉供应量仍处高位,会抑制猪肉价格持续走高,“从生猪养殖的主要成本决定因素——进口大豆数量、进口大豆价格同比与国内生猪的猪粮比历史走势看,大豆进价基本决定了国内猪粮比的走势,且通常领先约一个季度左右。基于2013年以来国际大宗农产品价格同比整体下行的走势判断,预计国内猪肉市场整体供应较充足,未来数月猪肉价格回升幅度有限。”
    11月,服务价格上涨3.3%,消费品价格上涨2.9%。对此,国泰君安策略分析师薛鹤翔表示:“11月服务价格提速显著,对CPI预期过低不合时宜。预计CPI12月回落到3%以下,温和通胀态势更进一步明显。”
    澳新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师刘利刚和中国经济师周浩表示,总体来看,12CPI可能再度维持在3%的水平,全年平均通胀率约2.7%,仍远低于全年3.5%的控制目标,“由于经济增速与潜在经济增速大致相同,我们认为中国的整体通胀压力将处于可控范围。但非食品通胀,尤其是房租可能加大通胀压力。”
    唐建伟和陈鹄飞表示,目前国内需求在系列稳增长措施的带动下可能逐步回稳,但由于政策在稳增长同时仍兼顾调结构,且并未有大规模刺激政策出台,因此需求大幅回升的可能性不大,“CPI年内波动高点已过,明年物价将呈倒‘U’型演变。”
    11月,PPI同比降幅为1.4%,相比10月的同比降幅收窄0.1个百分点。与此同时,11PPI环比10月持平,涨跌幅为0。对此,唐建伟和陈鹄飞表示,事实上,受全球制造业增长动能放缓影响,目前各主要经济体基本都处于阶段性的工业领域利润萎缩、PPI同比下探局面。其中,10月末,欧元区PPI同比增速大幅萎缩至-1.4%,创近四年新低;10月美国中间产品PPI同比亦大幅滑落至-0.8%,目前美国工业领域利润增速远低于2009QE2的情形,“整体看来,全球仍处于脆弱‘再平衡调整’进程,11月中国PPI同比继续负增长、制造业仍有通缩压力,这与当前全球'弱增长、弱通胀'的格局基本吻合。”
    刘利刚和周浩表示:“PPI同比下降1.4%,略高于10月的1.5%,这也是PPI连续第21个月为负值,总体表明终端需求仍未完全恢复,同时中国企业也没有明显的再库存迹象,这意味着制造业主不认为原料价格存在明显的上升压力。”
    复旦大学证券研究所副所长王尧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11CPI同比上涨3.0%PPI同比下跌1.4%的情况基本符合市场预期。受季节及需求等因素影响,11月食品价格上涨等因素助推CPI涨幅继续保持在3%以上,表明目前国内通胀仍在温和上升通道中;PPI同比跌幅略有收窄,表明宏观经济企稳回升趋势仍在延续。王尧基认为,可以预期12月国内通胀水平仍将温和上升,虽然CPIPPI将继续呈背离之势,但为了配合经济结构调整的深化,货币政策仍有必要保持基本稳定,目前微观层面流动性紧张的局面宜通过微调举措来缓解。
    刘利刚和周浩认为,尽管目前通胀压力可控,但市场流动性仍将在春节前保持整体紧张,“官方也明确表示,‘钱紧’主要针对过去几年不断发展的同业业务,而同业业务被认为与表外融资活动联系密切,也被认为是中国‘影子银行’的重要组成部分。监管方面也多次表示,商业银行需在这些业务方面实现‘去杠杆’。”
    刘利刚和周浩表示,商业银行在“去杠杆”方面的进程将决定流动性紧张会否持续,“但不断上升的资金成本将最终被转移至企业端,并对经济造成下行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