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仁:把双11打造成中国消费节?


   马云的“做双11是要把房价打下去”引来任志强嘲讽、天猫双11“奇迹”般的350亿成交额被指注水、夫妻因双11闹离婚、双11快递员被迫穿上尿不湿……这几天,压过了三中全会,双11的风头最劲,谈资真是层出不穷。

  双11期间,媒体采访我,其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和中国新闻网的记者都聚焦在了“双11和消费的关系”这个最本源的问题上,我觉得很值得一谈。

  2亿多网购人群参与的消费盛宴、爆发式的购物狂欢夜真的能刺激消费吗,双11是否带来消费新动力?未来双11真的会成为“中国消费节”吗?

  我认为,双11只是提前释放了消费需求,并不会很大程度上刺激消费,未来双11的繁荣景象将会逐渐衰减。综合来看,将购物节放在上半年更有助于打造中国消费节。

 

  节日扎堆透支消费热情 未来“退烧”

  双11购物狂欢节落幕,阿里巴巴旗下的C2C交易平台淘宝网和B2C交易平台天猫交易额最终突破350亿元,超出我此前预计的320亿元。仅用半天时间就超过了去年双11淘宝和天猫一整天的交易总额。350亿这个数字,相当于9月份中国社会日均零售总额的一半,也是美国一年当中最火爆的购物日“网络星期一”成交额的3倍。

  看看各地购物排名,广东排第一,3小时消费超过9亿元,浙江、江苏、上海紧随其后,北京消费5亿排在第五,充分说明经济发达地区的购买力。

  有趣的是,有媒体调侃,双11第一个小时卖出最多的是文胸和内裤,成交的160万个文胸叠起来有3个珠穆朗玛峰那么高,销售的200万件内裤连接起来,长达3000公里。

 

  对于如此庞大的成交额是否真的做到了刺激消费,我认为,双11只是提前释放了消费需求。

  从易观跟踪网民购物流量的数据可以看到,今年618电商大战的时候, 5天之内消费者人数急剧增加,成交量也节节攀升,取得了良好的战果。但是在后来7、8 两个月内,消费人数连续下降了30%,成交量也明显下降。所以,大家会发现,618的消费爆棚其实是把顾客未来某一阶段的需求提前释放出去了。

  这种现象还说明,消费者的需求相对稳定,加上越来越强的合理消费的观念,消费者不会再像以往那么疯狂,因此双11爆发式的购物并不会大幅度增加消费量。

  我在央视《午后财经》经常一起搭档的财经评论员叶檀也认为,互联网的聚众效应的确挖掘出了中国的内需潜力,但对于拉动消费,还远远不够。“要拉动消费其实是一个系统工程,比如说居民收入占GDP的总体比例要上升,比如说要建立一个完整的社会保障系统,但这些东西显然不是电子商务的平台可以解决的”。

  

 

  上半年更有助于打造中国消费节

  近两年来,由阿里巴巴创造的购物狂欢节连续交出令人满意的答卷。马云也努力想把双11打造成“中国消费节”。但所谓“节日”,都要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不说千年历史吧,也至少持续多年,所以,我们更关注,双11的盛景还能持续多久?展望未来,一年一度的“中国消费节”也能屡试不爽的点燃国人抢购热情,掀起消费狂潮吗?

  购物狂欢节是由阿里巴巴集团人为创造的,虽然前两年国人很狂热,但是由于中秋国庆各大零售商都纷纷促销,扎堆的打折促销节点透支着消费者的消费热情,线上线下的争夺也让消费者疲惫不堪。加上上述我们说过的,消费者理性消费的观念越来越强。所以,如果每年都办一次,那么往后双11的效果并不会很好,消费者的购买力度会逐渐降低的。

  有媒体报道称,将购物狂欢节放在上半年,能够将消费者的需求全年分散,会收到更高的稳定的收益与效果。

  我想,将购物节放在上半年更有助于打造中国消费节。

  此次的购物狂欢节区别于往年,其最大的特点是,这并不只是属于电商的狂欢节,而是所有零售商的打折促销日,线上线下齐打折,已经成为争夺顾客的混战,而频繁的促销正在透支消费者的热情。如果能将购物狂欢节放在节日较少的上半年,那么消费者无论是从购买力还是自身需求上都会相对稳定,更有助于将其打造成中国一年一度的消费日。

  同时,再看物流方面。今年的购物狂欢节总成交笔数1.71亿,累计产生物流包裹数1.67 亿个。一天之内产生如此多的包裹对物流的基础设施与运营能力无疑是巨大的挑战与考验,因此将购物节放到上半年更为合理,不仅缓解了物流压力,而且能更好的保证消费者的购物体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