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甲之年当思归


  世界已经老龄化。读书时曾经痴迷的偶像,五六十岁还活跃在现今的荧屏上。这娱乐寿命长得让老人羡慕,让新人嫉妒。《围城》中调侃高松年是位老科学家:这"老"字的位置非常为难,可以形容科学,也可以形容科学家。科学如此、艺术如此、工作如此、管理也如此。

  德鲁克花了很多时间研究社会老龄化问题,再三提醒管理者,要关注老龄化,要面对员工的工作寿命,远远大于企业寿命这个现实。但是在《管理前沿》中,德鲁克出人意料地建议60岁以上的员工,应该离开管理岗位,他说:

  如果不能帮助公司渡过难关,不如淡出管理层。因为当一个管理者年老体衰之后,其决策在几年以后往往会显露出漏洞,这种情形时常发生。为此,一个超过60岁的管理者应该更换角色,从事那些独立完成的工作,而非“管理者”的工作;从事那些可以发挥其特长、继续专注于他的某项重要贡献,比如,从事咨询、辅导、制定标准或是解决分歧的工作,而不再从事那些“经理人”的工作。

  德鲁克在企业界享有崇高威望,很多知名企业的高管,手捧德鲁克宝书,亦步亦趋,言听计从。不过对于管理者60岁当退休这一条,老管理者们都不约而同无视了。企业超过60岁的员工和管理者,比比皆是,远远多过高寿的影视明星。

  企业老龄化,暗含着两个完全不同的问题。

  一个问题是,新企业如何面对老员工。新企业的管理者,大多年轻。这其实是废话,新企业没有历史积累,变数多,风险大,更适合生猛无畏的年轻人。也有老当益壮的创业者,毕竟是少数中的少数。新企业不在岁月中夭折,就在岁月中变老。伴随新企业慢慢老去的,还有曾经的新人,现在的旧人,未来的老人。浸淫东方文化成长起来的企业,需要一以贯之的东方式管理。如果创业是东方的,分享是西方的,这种东西方的错位,是一颗威力巨大的定时炸弹,一旦引爆,破坏巨大。华为、联想、阿里巴巴,是成功的正方,失败的反方数不胜数。

  老员工有问题吗,肯定有。老人有的问题、员工有的问题,老员工都会有。德鲁克提到了年老体衰,还有知识老化、不思进取、倚老卖老、自以为是等等常见病。解决老员工的问题,说简单也简单。在保证利益的前提下,有余热的发挥余热,该转岗的转岗,该下岗的下岗。国内经常上演的桥段,是企业元老离职再创业,原东家投资多少多少启动资本。剧情虽然老套,但是保证了老人的利益,符合东方人的口味,合情又合理。

  另外一个问题是,老企业如何面对新员工。老企业总会有老员工,老员工是企业的财富,也可能是新员工的重负。谁头上压着太多老人,工作起来都不容易舒心。新员工的劣势是新,优势也是新。优势是有闯劲,劣势是容易碰壁泄气。

  提供机会,是对新员工最好的鼓励,也是新老融合的关键。新员工需要证明自己的能力和态度,就像老员工初闯江湖那样。只有战斗中培育起来的默契和信任,才能消除年龄和利益的隔阂。

  一个老龄化的社会,一个退休年龄不得不推迟的时代,让管理者60岁就让贤,对企业未必有利。不过个人还是赞同德鲁克,管理者没有必要恋栈不去。工作很抢手,生活很美好。花甲之年,不如归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