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有了创办北京吉利大学的念头,他选中了对于教育和企业经营都有丰富经验的罗晓明当打头先锋。
罗晓明带着一班人马,经过仔细考察,选中了北京昌平马池口一块废弃的983.6亩农田,这是一块有地下泉水不断涌出的“风水宝地”。可是,当时罗晓明拥有的创业资金只有100万元,分别是李书福出资的80万元和罗晓明出资的20万元。这点钱能够干什么?后续大量的建设资金从哪里来?
这个难题没有难倒创造力与行动力都很强的罗晓明。
他把这个难题进行了分解。首先,解决用地问题。当时这里的土地价格是25000元/亩,要面对花费两千多万元的土地款时,一定会把许多人吓到,继而选择放弃。然而,罗晓明采取了另外一个办法,就是和农民们商量采用土地租赁的办法租来了这983.6亩土地,这是一个双赢的结果:农民没有失去土地,每年都可以在这块土地上获得远远高于农业的收益,同时,许多农民也在吉利大学得到了相应的后勤服务等工作岗位,也有一些年轻的农民放下锄把子,握起了方向盘,在吉利大学门口,成了黑车司机,既方便了吉利师生的出入,也给自己带来了丰厚的收入,马池口这个偏僻地区也因吉利大学的到来而开始繁荣。也因此,吉利大学先期没花一分钱,就获得了这块土地使用权。
有了这块土地的使用权,罗晓明请了一家著名的设计院,设计出了一个非常漂亮的校园蓝图。拿着土地租赁协议,带着这张蓝图,罗晓明又马不停蹄,将创办一所现代化大学的方案以及诱人远景讲给建筑商听,很快就与北京几家著名的建筑商达成了协议,这几家公司为了获得吉利大学未来发展的建造合同,他们愿意先期垫资来建设吉利大学。
罗晓明甚至创造了一个奇迹,不但先期没有支付工钱给这些建筑公司,反而这些建筑公司要付给吉利大学保证金,以确保在9月份大学开学之前,宿舍楼、教学楼和食堂能够顺利完工。
华夏银行北京分行很认同吉利大学的办学理念,也对吉利大学的发展充满了信心,银行负责人主动找到罗晓明,表示愿意贷款给吉利大学,支持吉利大学的发展,同时也为银行拓展业务。
就这样,拿着银行的钱,用着建筑公司的垫付款,在租来的农民的土地上,2000年9月份吉利大学开学之前,一栋教学楼,一个食堂,一栋学生宿舍就顺利交付使用了。其实,当这三栋建筑物尚在建造的时候,吉利大学的招生广告就打了出去,2000年9月份,首批500多名学生就成为吉利大学历史上的第一批学生(建议把他们的名字刻在吉利大学的纪念碑上)。罗校长用收来的学费,支付了部分工程费用,建筑公司看到了吉利大学的前景,又投入更多的资金去建造更多的教学楼和学生宿舍,就这样在八年的时间里,在一个荒滩上,魔术般地冒出了一所现代化的大学。到2008年吉利大学建校8年的时候,吉利大学的占地面积已经达到了1400亩,建筑面积达到了40万平方米,累计建设投入达到了近6亿元人民币。
吉利大学成功的案例从时间上来切入,将租金问题进行了分解法再思考,回避了现有资金短缺问题,将未来的学生数目增加后的利润作为履约资本。接着,他又以结构性和利益性为切入,将建设资本压力变成了建筑商的投资动力以及银行的参与动力,解决了全部建设资本。就像阿基米德说的那样,你给我一个杠杆,我将撬动地球。罗晓明用智慧杠杆撬出了吉利大学的辉煌传奇。
罗晓明还提出了“人格本位”的建校理念,他规定,作为甲方的吉利大学不能够收取作为乙方建筑公司的一分钱的礼品,为了保证工程清廉,罗晓明从来不让乙方请甲方吃饭,工作中都是甲方请乙方吃饭。这样,甲方获得了极好的口碑,乙方建造物的质量也因此得到了较好的保障。
2005年春,当我赋闲在家的时候,王其良大使介绍我去吉利大学工作。没有进入吉利大学之前,我想象中的民办大学是破烂不堪的,我本想着去看一眼或者是体验一下当大学教师的感觉后就走。当我走进这所大学的时候,看到了外形类似美国国会大厦巍峨的图书馆和漂亮的吉利湖,这让我叹服于这些企业家的办学大手笔,就留了下来,也因此有了许多美好的回忆。
吉利大学的传奇故事,类似于美国希尔顿酒店发家的故事。但是,在国情十分复杂的中国,罗晓明能做成这样的事情,其故事情节又比希尔顿精彩几分。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演义》开篇就道出了社会发展的这个普遍规律,这也是思维发展的一个规律。“分”孕育着“合”,“合”孕育着再一次的“分”。合有合的道理,分有分的妙处。罗晓明在马池口创业八年,并给自己留下了一个丰碑后,又开始了新的征途。
我曾经建议吉利大学有关领导,学习西方大学的做法,在号称“白宫图书馆”的大楼前面,给那些立下汗马功劳的人们建造塑像。当然,第一尊铜像应该是李书福的,第二尊一定是罗晓明的。也许,大度的李书福考虑到当年罗晓明立下的汗马功劳,会客气地说“晓明啊,在这件事上,你辛苦了,把你放在首位吧!”在一个大学发展过程中,历任校长或者有突出贡献的师生所做的事情,是值得标榜的。这样故事不断积累,就会变成一个大学的精神和传奇,而建立这种塑像,也会激励后来的管理者不断地把吉利大学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