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挺“醴陵”


再挺“醴陵”

 

▲湖南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 廖进中

 

公元2012725日,烈日炎炎、暑热难熬,我随《湖南出口名牌评委会》考察团去了醴陵,实地考察了瑞祥、高峰、泉湖等企业。与全中国类似,时隔近30年,再次踏上左权、耿飚的故乡,我更感觉到它那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曾“力挺”过醴陵。记得当年,我写过《醴陵模式论》一文,并且通俗而简单地定义过“醴陵模式”:“‘醴陵模式’就是:‘出口导向﹢传统产业’”。难道不是吗?请去那里看看,那里的谁处、谁人不是在谈“出口”?正是这种以世界市场为目标的营销意识,使得醴陵的产品为国外消费者而产、而售、而成长;几百年来,醴陵的拳头产品是陶瓷、鞭炮,正是这种深植民间、遍布城乡、服务民生的产品,使得它发展可持续、生命力旺盛,能坦然面对各种危机与风险。

当然,醴陵这些年的巨大变化来源于沐浴了改革开放的春风:“企业体制”重回“民营”了,“生产技术”日益“现代”了,“出口产品”更近“民生”了。我与随团的其他专家说,也正因为“与国际接轨”了,醴陵的城市推进也十分到位。我问:置身醴陵城,你哪里能感觉到是到了内陆省的一个县级市?总不忘,我曾在醴陵与当时刚从公社党委书记调作县外贸局长的傅军畅谈过一下午的那情那景,他自己也早已是全国工商联副主席、新华联集团董事局的主席了。

最后,我亦然坚持多年前的论点:醴陵,湖南县域经济的典范,县级外贸的先锋。所以,我要“再挺‘醴陵’”

特记之。

2012726于千年学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