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坦尼克号沉没百年再现生命力,引发人类安全价值观思考


奥林匹克级 英国豪华邮轮永不沉没-泰坦尼克号首航,1912年4月14日深夜在北大西洋触冰山沉没,1500多人丧生。这成为西方世界人民心中永久的伤痛,震惊国际社会。当期,大西洋两岸许多地方降半旗,英国国王乔治五世和美国总统塔夫脱互致唁电,德皇威廉二世也拍发了吊唁电报。

巨型邮轮沉没,展示大自然之神力,引发人类对自身命运的思考。

泰坦尼克号沉没百年之际,从当年邮轮建造地-英国贝尔法斯特到出发地-英海湾城南安普顿直至将抵终点-美国纽约以及沉船事发地最近港湾-加拿大哈利法克斯,世界多地追思祭奠。这符合人类悲天怜人的情怀,引发人类对自身命运的追问,人类安全忧患意识得以固化并升华。

泰坦尼克号由位于爱尔兰岛贝尔法斯特的哈兰.沃尔夫造船厂和白星航运公司合作研建,是当时最大的客运轮船。建造资金来自摩根(J. P. Morgan)和其国际商业海运公司(International Mercantile Marine Co.)泰坦尼克号是继埃菲尔铁塔之后最大的人工钢铁构造物,是西方世界百年工业文明的登峰之作。船容891名船员,可载2200名以上乘客。邮轮触冰山之后,经船长和沃尔夫公司首席造船工程师托马斯·安德鲁一道检查受损情况确定难逃沉船命运仅剩一个小时的危急关头发出呼救信号,船长约翰·爱德华·史密斯下令放救生艇,并预计按三个等级舱有序疏散乘客。可触不及防 船舱灌水、烟囱倒塌、系列爆炸 钢筋扭曲变形、船体断裂、重心失衡、电力短路……轰然交错,接踵而至。船员们忠于职守,华莱士.哈特利指挥乐师(共8人)坚持演奏到最后一刻,以平复在生死攸关中顽强抗争的人们。有些人选择像绅士般死去,把生的希望留给他人,而主东白星公司主席伊斯梅却弃乘客、弃船员、弃船,在最后一刻跳入救生艇逃生。人性善恶脸谱在阳光照射下分外澄明!

泰坦尼克号与冰山相撞沉没之谜给后世探索解谜者无尽启示!
1991年,经科学考察队对该邮轮沉没残骸考察探明,造船钢材乏韧,无伸展弹性。造船者片面追求钢硬度,炼钢原料中参入大量硫化物,加重钢质脆性,钢材力学行为由韧性变脆性,从而导致船体遇重撞脆性断裂。哈兰.沃尔夫造船厂和白星航运公司联合为夺得大西洋航线霸主地位付出了惨重代价。
另一说,固定船壳钢板铆钉断裂导致船壳解体蒙难。
黑夜行使缺乏安全望测 盲目加速。瞭望员没有找到望远镜(船上唯一一副双筒望远镜被最后并未上船的二副锁在柜子里),未能尽早及时瞭望到冰山。可能正由于这看似小小的大意并往往容易被分析者忽略,却极有可能是酿成这场毁灭性沉船灾难的直接导火线和最根本的原因。以之使“泰坦尼克号”葬身于大西洋海底。

三个等舱位其中头等舱是整艘船只中最为昂贵奢华的处所,当时世界几位最富有的名人便在该旅程之列。美国富翁阿斯特和玛格丽特·布朗夫人乘专用摆渡船在法国瑟堡港登上泰坦尼克号。布朗夫人曾在灾难现场组织乘客逃生,后来又为幸存者利益奔走,被报纸称作“永不沉没的尊贵的布朗夫人”。她成为泰坦尼克号最著名的幸存者之一。一部以她为原型音乐剧1964年被好莱坞搬上银幕。

创新发展是社会进步文明的硬道理。但须以尊重客观规律、循序渐进、科学发展为前提。人类好大喜功、妄自尊大只能酿成更大更多的悲剧!

刚刚完成海底探险的加拿大电影导演詹姆斯.卡梅隆所导演的《泰坦尼克号》这一20世纪初期具有重要国际影响之灾难性历史事件电影所释放的艺术魅力 为世界文化走向和人类安全价值观注入新思考。泰坦尼克号作为英国符号风靡全球。世界从这一品牌中受益无穷!

  

                               ——中国记者/世界华人文化名人协会副会长欧阳艳玲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