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慌性经济崩溃论背后的谬误


   “我认为中国经济爆发整体危机的可能性正在加大,并且首先会在制造业和加工工业的衰竭中爆发,并延伸到金融投资领域”,这是一位自称“经济学家,研究员,主要从事宏观经济、产业政策研究”的史姓“教授”5月1日最新文章的主要观点。他并称,“换一种评价方式看中国,我们将发现中国经济正在走向危机,经济巨人的根基正在失去平衡,经济大厦的塌陷随时可能发生。”

 
  那么,这个结论的依据是什么呢?这位教授在文中罗列了若干条中国经济的缺陷或者说罪状,诸如整体贫困、投资拉动、财政债务、传统行业主导缺乏国际领先的高附加值的行业等等。
 
  该教授并指出,“从中微观层面看,中国绝大部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其中在沿海大多数为民营企业),利润率呈现下降的趋势,……相当部分工业企业处在保生存的状态,基本没有资金和能力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中小企业则全面陷入资本和市场的双重危机中”。他并认为,“决策层似乎对经济结构的失衡也缺少有效的手段,特别是对地方政府的GDP经济束手无策”。
 
  另有券商研究员则指出,只要经常调研民营制造企业的,应该都清楚制造业和加工工业的衰竭情况,以及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然而,但是,传统制造业和加工工业的衰竭是否一定是恶性的?
 
  众所周知,经济发展到不同的阶段需要不同的产业支撑,经济结构的升级和调整就是为了顺应经济发展层次的要求。
 
  我们不禁要问,当需求升级和人口红利衰退并存时,传统以劳动密集和低人工成本支撑的制造业和加工工业是否还有继续存在并壮大的必要?
 
  我认为,如果不是必要的,那么衰竭就是必然的,而且这种衰竭应该是良性的和必须的。
 
  当然,我们需要控制的是衰竭的范围和节奏,以尽量减少对整体经济的冲击过大。
 
  从这一角度来看,史姓教授文中罗列的上述中国经济的诸多缺陷,其实正是未来一段时间我们迫切需要解决,需要调整的任务。当我们改善了这些现实问题、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一定效果后,中国经济应该具备了再次腾飞的基础,而不是危机、崩溃。
 
  个人认为,教授、经济学家层面的人发表文章或观点,不应该只看事物的表面,不应该只追求轰动效应,不应该只惦记着演讲的出场费,不应该老想着出名再多捞点钱。这些人应该扎扎实实地沉下心去,研究一点有建设性的东西出来,为这个多磨难的国家尽一点力。当然,以当今社会环境,这显然是异想天开的(因此,此段观点并不针对史姓教授而言,请勿对号入座)。
 
  很现实的问题是,这一类关于中国实体经济萎缩、崩溃的观点不在少数,目前仍然是主流的宏观经济解读模版。从所谓捞出场费的经济学家、教授、专家;混稿费的经济评论人士;到券商研究员及证券从业人员,遍布整个经济界甚至实体界,似乎不宣称中国宏观经济的脆弱、崩盘就显示不出其专业、权威。这些人,这些观点在营造、宣扬经济恐怖气氛,扰乱民心、制造混乱的同时,也给国家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带来了极大的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