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进步奖因何而设?


  报载,“备受关注的中式卷烟参评国家科技奖一事近日有了结果”。因为“烟草项目参评国家科技奖有违科学道德伦理”的价值判断在社会公众中有广泛的共识,加之秦伯益、钟南山等30位院士联名写信反对该项目参评。近日,科技部门户网站发布“说明”称:“中式卷烟项目的推荐部门已提出不继续参加评审的申请”。自此,“这一饱受争议的项目正式退出2012年度国家科技奖的参评”终于成为既定的事实。

  毫无疑问,“中式卷烟项目”的“退堂鼓”因公众舆论的“倒逼”而被击响,应该说是中国社会的一个进步。是否可以认为:“国家科技奖”终于摆脱了以往单纯以经济效益、以GDP来衡量是否“进步”的评判尺度,而使“人文关怀”和“科学伦理”成为这一国家设立的重要奖项必要的先决条件。当然,仍有遗憾的是,以上的说法只是一个客观的结果。科技部给出的“退出”理由则是:“推荐部门对此高度重视,鉴于该项目的异议情况较为复杂,提出了不继续参加评审的申请。”

  此次退出的参评项目名曰“中式卷烟特征理论体系构建及应用”,琢磨一下,估计是要用现代科技的方法,创造的一个卷烟的“中国模式”,还有与之相关的一整套概念体系,其中可能还会涉及“无害吸烟”乃至“健康吸烟”,但目标应该是抓住“标准”,从而占领更大的市场。

  当中国社会摆脱了物质匮乏,走进一个以“消费”为标志的时代时,因为消费主义的盛行,国人已经不再单纯为“基本需要”而消费,而更被一种称为“时尚”的概念牵着鼻子走,这也许是卷烟“中国模式”的“前瞻”所在。另一方面,在中文语境中,“科学”一词一直有一种更高的意境,即已经超越其“实证的”本意,而被赋予了“正确的”、“符合客观规律的”甚至“真理的”含义。一讲到“科学”,其进步性几乎就是毋庸置疑的。当卷烟披上“科技进步”的外衣时,其“合法性”也就顺理成章了。因此,综上所述,可以预测,若应用起来,在目前有3亿多烟民的中国,其经济效益肯定是巨大的。

  然而,现代社会是一个风险社会,这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一个普遍共识。也许,目前对“中式卷烟项目”仍然含糊其辞的“国家科技奖”的组织者们应该看看德国社会学家贝克的《风险社会》,书中写道:“在古典工业社会中,财富生产的‘逻辑’统治着风险生产的‘逻辑’,而在风险社会中,这种关系就颠到了过来。在对现代化进程的反思之中,生产力丧失了其清白无辜。从技术—经济‘进步’的力量中增加的财富,日益为风险生产的阴影所笼罩。”

  当人类社会因“文艺复兴”而从中世纪的黑暗和愚昧中解放出来时,一对金童玉女——代表着“以人为本”的“人性关怀”和代表着“物质追求”的“科学技术”向我们姗姗走来。在物质匮乏的年代,“物质追求”无可置疑地成为人类的首选,并成为社会进步的标志,科学技术也因之而发扬光大。但是,人类物质欲望的无限膨胀,使对物质无限度的追求终于走过了头,而此时的技术—经济的进步,既有可能带给我们更多更丰盛的财富,但又有可能正在为毁灭人类暗中积聚风险。要破解这种对人类社会来说前途未卜的险境,就必须要让“人文关怀”和“科学技术”结合到一起,为我们创造一个理性而又温馨的全新的世界。

  就此而推论,科技评奖不能单纯为经济效益而设,“以人为本”更是科技进步的必要前提。由此,还可以推及其他相关的科技事务,譬如两院院士的遴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