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预期是熊牛转换的铁律


  中国股市有规律,牛市来的时候,向上是凭想像的,这时候你看经济面就傻了,看市盈率等指标操作的人注定发不了大财,但向下转折后大多数是因为国家开始宏观调控了,股市向下是要看经济的。经济向上,股市却不一定向上,但经济困难股市一定下跌。这里的原因是我们的股市是一种资金推动型的投机市场,大多数时间股价远高于合理估值,再要向上就只能靠想像了,也就是靠题材炒作了,2007年大家在想像中把火烧得通红,买基金是要排长队的,吸引来的巨资推动着股价上行,直到总理出来喊话灭火,因此,我们在牛市中看资金流入量比看经济指标实用得多。熊市可千万别凭想像,新人吊在山上,老手死在半腰上,都是因为想像的错。1994年熊市、2008年熊市、2011年熊市都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结果,因为中国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一调就死,一松就乱”的特点铸成调控经济下滑,这几次的经济下滑都造成了熊市,唯独例外的是2001年的大熊市是因为国家计划按市价减持国家股的错误决策造成的,这一熊跌了几年,直到政府纠正错误政策,并理顺了股权关系才结束。熊市的结束是要看经济预期的,2008年的那一次主要靠了四万亿刺激计划改变了经济预期,股市比经济提前走牛了。2006年也是在经济预期更好以及政策拨乱反正的共振下走出了熊市。2011年开始到现在的这轮熊市目前还没有看到经济走好的预期,因此牛市还需要等待。这种判断比纠结于技术分析更有实战价值,当然这里讲的是熊牛转换,而不是讲中间的反弹。这种对“经济预期”的判断相对来讲比“股评家”猜测反转的正确率高也比较简明。因此当我们耳朵中充塞牛市反转的时候,就去看看经济情况,看看有没有大的国家政策出台的前兆,如果没看到,你听到就当没听到。

  正常波动是股市规律,跌得多了一定会出现反弹,这和经济一点没有关系,这更像拍皮球。每次熊市都是由一轮一轮的反弹组成的,大熊市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跌幅比较大,比如2008式的,第二种是时间比较长,比如2001式的。后一种的大小反弹更多。应对策略是“每次反弹都是出货良机”,大家可以打开K线图验证一下。过去股票较少,流通股数量比较小,这造成在资金冲击下反弹的幅度比较大,在熊市中有的可以反弹到30%以上,现在股票多了,流通股数量更不缺,一反弹解禁股和套牢盘都会蜂拥而出,所以反弹的幅度大大降低,15%-20%可能就触顶了。本次反弹就是这样,到了15%,各项数据都到了存量资金的峰值,大宗交易平台热络,解禁股交易频繁。有时贪婪是致命的,熊市反弹是有时间限制的,时辰一到王子变蛤蟆。

  与其整天看图表猜测牛市反转不如分析经济和政策情况,然后判断一下经济预期有没有可能真的将发生质变。经济预期转好有真有假,在熊市中如果看到预期并没有大的改观,这时候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处理手中的反弹筹码。本次反弹并不是没有经济预期的,有人预期房地产将要政策松绑,货币政策将放松,如果这种情况成行,那确实有可能发生反转,但是,这是一种错的经济预期,没多久温总理以房价远没调控到位的话打破了这种好梦,击碎了预期,按照经济预期铁律就要赶紧出货,因为这种上涨的性质已由有可能的反转变成了确定的反弹,以前有四万亿,现在连两万亿的计划都不知在哪里,听到的都是纸上谈兵的行业计划,这说明我们的经济还没有坏到非出大计划的地步。中国四万亿刺激计划比较粗糙,很多项目没有可行性研究,好了权贵,坏了百姓,通胀的源头由此产生,造成今天更多的困难,相信中央有一个正确的判断和总结,任何以短视的眼光都不能解决经济问题。在这种背景下怎么可能重蹈覆辙呢?换届之前就不要想再出一个四万亿计划了!假如说经济在这几年中一直处于经济转型的阵痛中,那么牛市就别想了,只有反弹没有反转,这就决定了高度,为什么2001年到2005年的长期熊市就没有可能重复呢?如果要把超过前高6000的才算牛市的话,那么都不知要等到哪个猴年马月,这已经不在我们的考虑之内,如果我们把超过3000点算作是一次牛市,也许我们还要多点耐心。

  对于通过技术图线测出熊牛转换的做法我是特别警惕的,因为我是随着中国股市一起投胎的,看到依靠图线技术豪赌而牺牲的战友比较多,图线技术比如说波浪理论或者K线形态是对过去的一个总结,但有例外,不然股市就只有过去没有未来了,不能说以后的牛市是因为有了这个K线转折的特征而起的,这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态度,但我相信以后的牛市是因为经济实质性变好或者中国股市的制度重构而起,因此,经济预期的转折是熊牛转换的铁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