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史上最高罚单”窥探出A股三大弊病


  香港证监会于4月22日发布声明:兆丰资本有限公司作为洪良国际2009年12月在港交所上市的唯一账簿管理人、牵头经办人及保荐人,未履行保荐人的职责,因此撤销兆丰资本的牌照,禁止其再为机构融资提供意见,并对其处以4200万港元(香港证监会有史以来最高的罚款金额)。

  香港证监会对通过造假上市的洪良国际以及其保荐人兆丰资本开出极为严厉的监管罚单,被国内一些市场人士交口赞誉,他们认为香港资本市场的如此举措,值得A股市场学习。我觉得,作为洪良国际的保荐人兆丰资本,不仅没有履行好股市“守门人”的角色,而且还在辅助洪良国际上市过程中扮演了“化妆师”,致使其通过虚假或具有误导性的资料成功上市,勒令其停牌也是罪有应得。从此事件中,至少我们窥探出A股市场存在三大弊端。

  首先,我们不得不惊叹香港的退市制度对上市公司造假的惩戒力度之严。资料显示,洪良国际于2009年12月在港交所成功上市,但仅隔3个多月后就因涉嫌披露严重虚假或具有误导性的资料遭香港证监会勒令停牌。而在A股市场通过造假、包装上市的公司即使事后被发现,也绝无退市之虞。像绿大地、胜景山河这类靠包装、造假上市,不久便出现业绩大变脸的上市公司,若放在香港股市可能早就退了市。尽管最近中国证监会制订了新版退市标准,但是我认为,一定要把上市公司通过造假、包装上市的,一经发现即刻退市的制度加进去。唯有提高违法者成本,他们才不敢造假,上市公司的整体信誉度将大幅提升。

  再者,A股市场应学习香港资本市场对“只荐不保”的保荐机构的“零容忍”的态度,要知道,兆丰资本只是因为洪良国际一个案子就被香港证监会吊销了保荐牌照并被罚以巨款,反观A股市场的一些保荐机构,被市场戏称其保荐的上市公司“业绩滑坡速度比翻书还快”。A股市场一些新股上市当年净利润和营业利润同经下降50%以上乃至80%以上的例子屡见不鲜,甚至还有的保荐机构在2011年保荐的上市公司中净利润同比下降50%的公司比例高达三分之二。但是真正受到受到严惩的却十分鲜见,到目前为止,保荐人被取销执照的案例屈指可数,而保荐机构(主承销商)即使扮演“化妆师”的角色,也只是被证监会书面警告而已,监管部门的轻罚对其难以起到震慑作用。所以我建议,通过香港证监会严惩兆丰资本事件,我们的监管层一定要祭起监管大旗,让保荐机构真正负起股市“守门人”的职责。

  除了加大对保荐机构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对于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在新股发行中是否存在违法违规行为也要严格追查,如果发现其有失职问题也要对这些事务所进行重罚,直至吊销其执照。香港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在洪良国际事件后主动举报自家员工收受上市公司好处,帮其造假,一度引来了香港廉政公署对相关会计师的贿赂调查。所以,对保荐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进行严格监管,对违法者处以重惩,这样才能有效提高上市公司的整体质量。

  最后,投资者权益应当受到保护。当洪良国际被停牌,而其保荐人兆丰资本被重罚时,香港证监会以《证券及期货条例》第213条强制令为法律依据,成功申请冻结洪良国际新股上市获得的净额资金约10亿港元。香港证监会不仅中止了涉嫌欺诈上市的洪良国际在香港上市,而且还申请高等法院要求洪良国际将上市集资所得近10亿港元归还给投资者,尽管这一申请在去年8月初被否决。然而,香港证监会并不认同高等法院的否决,并继续宣布,将就此申请再次上诉。在法院作出不利于投资者判决的情况下,香港证监会基于维护公众投资者权益的立场,积极上诉,此举彰显了监管者对保护投资者权益的重视程度。而反观我国股市,由于缺乏投资者保护赔偿机制,最后替上市公司欺诈、造假买单的还是中小股东,大股东早就因挣得盆满钵满了因置身世外了。

  从洪良国际退市以及兆丰投资被吊销执照并被重罚来看,香港证监会严格监管,整肃资本市场的经验,值得我们好好学习。若把港股和A股两个市场作个对比,香港证监会对上市公司携同保荐机构等部门造假、欺诈、包装等行为采取了“零容忍”的态度,也正因为如此港股市场还愈显规范,才能真正称之为成熟的资本市场,而A股市场要与成熟股市接轨,那就要虚心在其身上学习借鉴更多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