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媒体人的内家功是什么


曾经很长一段时间我为市场上林林总总的广告感到困惑,现在的广告似乎越来越空洞了、越来越俗不可耐了、越来越伤感情了,为了眼球效应一大批的广告人不断的挑战着中国老百姓的视觉、心理极限。还好不是在国外,要不然早就告上法庭了,然而我也不得不佩服中国老百姓的忍耐力,也许是早就习惯了中国的这种体制压榨,媒体强奸了吧,然而作为广告人你真的读懂中国老百姓了吗?你真的了解中国市场吗?至少我不是很了解,我还有很多的困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种困惑折磨了我很久,也没人帮我解答这个问题,没办法,我也只好去求助于书本了,我读消费心理学、读品牌策划、读市场营销、读厚黑学,读到了中国文化的根源——中国古老的易经。我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找到了答案,我明白了,原来中国人有自己的独特习性,在中国做广告,做市场营销,还真的必须了解中国人的脾气。无怪乎一些在中国的外企纷纷本土化、大打中国传统文化牌。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了五千多年,在这五千多年中却没有断层,一直都在兼容并蓄,多样思想,多样文化合谐发展,合谐共处,你不得不去佩服它的伟大,至少我是很佩服的。
继续追根溯源,我了解了一点点易经,读了些关于易经的书籍,翻看了一些讲解,原来中国的所有思想文化都是起源于易经啊,后来深入的了解到,原来中国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释家文化,都源于此,释家所提倡的人生戒、定、慧;道家的阴阳论、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无一不洋溢着易经里的平衡、合谐的自然、人伦之道,可以说一部易经的思想,决定了所有中国人的思想观。
作为一位身在中国的广告人,我们没有理由不去了解这些、去传承这些优良的思想美德。广告其实就是一种教化、以一种正解、喜闻乐见的方式去传神达意,殊不见当今的教育界、工业界、广告界、地区文化产业升级不断的掀起一股股国学风、传统文化学习之风,但是作为广告人,我还是得站在广告从业者的角度去看待这股风潮。
在我个人看来,我们很多广告朋友们依然是很盲从,试问有几个广告设计师、有几位策划师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比较深刻的解读,只知道这些东西受中国老百姓欢迎,然而它真正好在哪里?为什么中国老百姓会如些欢迎?它有哪些文化思想上的内含?很多人依然不知所以。当然市场上也不乏一些优秀的广告作品对中国传统文化作出了比较好的解读。一支公益广告《洗脚》牵动了多少孝子;三凌企业《回家篇》感动得多少人热泪盈眶;一句“孔府家酒”勾起了多少游子想家的情怀。像这样优秀的广告作品为什么不更深入、过多的去挖掘呢?
在中国做广告就必须深入到中国人的心灵深处去,这是一门艺术,是一门不断延伸的艺术。王老吉一句“怕上火喝王老吉”殊不知却是广东沿海一带“怕上火喝凉茶”嫁接而来,凉茶,中国最古老的产业,“喝凉茶”这句平淡不能再平淡的句子,王老吉却让它焕发了新春,这就是平民广告,有口皆口碑、口口相传,没有那么多的花里胡哨,也没有那么多的矫揉做作,就只有实实在在。符合了中国老百姓几千年的生活习俗,这些才值得一个真正的广告人去思考、去延伸。然而令人所鄙夷的竞还有一些自诩为国内广告大腕削尖了脑袋去西方寻找新的营销模式,找西方新的创意方法,试问这样有用吗?殊不知中国的这些精粹早就被西方人所解读,且写成著作再来教化我们自己。只是很多人不知道罢啦,却还在一味的盲从,真是令人可悲啊!
把中国文化读懂了,中国人的心理也就懂了,模式、思路也就自然出来了,这是广告人的内家功,是到清醒头脑的时候了,我们还是回头认认真真把中华民族遗留下来了文化精粹读懂了学好了再说吧。
兴也媒体、退也媒体、中国传统文化只有与现代媒体良好的嫁接,提炼出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出来,这样才能长远的互动发展、才能焕发出新的活力,我坚信,也必将坚定不移的向此方向作出自己的一份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