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ony 2012》:“暴力慈善”的迷思


  2012年3月西方国家最火的电影是什么?若只论观影人数,恐怕非《Kony 2012》莫属。

  “病毒型视频”

  这部片长30分钟的纪录片从慈善机构的角度,揭露名为Joseph Kony的乌干达军阀自1986年起绑架强迫超过3万名儿童为其战斗、摧残儿童肉体、强迫儿童亲手杀害父母等令人发指的罪行,最后号召全球网民在今年4月20日那天“行动起来”,为抓捕这名逃犯做出贡献。

  该片于3月5日在互联网上公布,短短两周内,在西方两家主要视频网站的点击率已经超过1亿人次,在各大社交网站中也被疯狂转发,因此得到了“病毒型视频”的称号。与此同时,配有中文字幕的版本也被引入中国。中国网友很快同西方人一样,为这个非洲战犯灭绝人性的罪行义愤填膺。

  “成功”原因

  根据一些西方市场营销专家的观点,可总结出这部影片取得成功的几条原因:

  第一,名人效应。影片制作方——慈善组织“看不见的孩子”(The Invisible Children)从一开始就提出鲜明的主张,要求“文化名人和政策制定者”支持该视频,并且指名道姓地列出了一个32人名单(文化界20人,政界12人),包含电影明星乔治·克鲁尼、安吉丽娜·朱莉、美国前总统小布什、前国务卿赖斯等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人物。在这种“道德胁迫”下,很多名人公开表示支持这段视频的传播,或至少表示关注。一些激进者如乔治·克鲁尼甚至亲自到乌干达驻美大使馆门前进行抗议,还因此被逮捕。“名人效应”极大提高了普通网民的关注度。

  第二,情感触动。虽然很多人批评这段视频将非洲局势过度简单化,乃至脱离现实。但简单化的情感表达更能激发大众的共鸣。例如当片中的男孩Jacob讲到自己很想去死,这样就可以见到自己被Kony杀害的亲人时,无疑触动了人们心中最柔软的情感。

  第三,传播方式。该影片采用了社交网站为媒介进行传播。事实上,对于一个长达30分钟的视频,大部分网友并未真的看完。而该视频第一分钟的内容,就是讲社交网站如何改变世界,呼吁网友积极参与传播,很多人看了这个富于煽动性的开头后就直接点了“转发”,从而给人一种该片极其受欢迎的印象。

  第四,心理暗示。影片开头讲述了近年来社交网站在一些国家的政局动荡中发挥的作用,又插播了一小段希特勒的形象,暗示Kony跟希特勒一样邪恶。从而让观看视频的网友获得一种心理暗示,即自己可以通过转发这段视频“拯救世界”。

  非理性“网络暴力”

  然而,巨大的成功之余,业界对这部影片的批评也愈发激烈。事实上,在当地政府和国际社会的围剿下,Kony已经逃离乌干达并销声匿迹6年之久了。而《Kony 2012》对此只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未仔细观看的网友很容易认为目前的乌干达依然陷于这个恶魔的统治之下。“这个视频描绘的其实是很多年以前的乌干达,根本不符合现在的情况,我认为该片的制作方是非常不负责任的。”一名乌干达记者表示。

  除此之外,慈善组织“看不见的孩子”传播该片的动机也招致很多人的怀疑。有人清查了该机构的账目,指出其2011年的800多万美元经费中只有32%用于实际任务,由此怀疑该机构有骗取网友捐款之嫌。还有一种阴谋论色彩十足的猜测,认为此事为“某些政府机构”策划,实为干预非洲国家内政、掠夺石油资源寻找借口。

  不论如何,《Kony 2012》这部影片虽以慈善为目的,但其传播过程带有强烈的非理性“网络暴力”的痕迹。只要存在暴力,就意味着有无辜者受到伤害。而西方文化牢牢掌握着大量网络媒体的话语权,导致被伤害的一方几乎没有还手之力。在这起事件中,最大的受害者无疑是现任乌干达政府和该国人民。现在,乌干达政府正想方设法劝说那些被影片吓坏了的外国投资者“到乌干达来看看真实的情况”。

  3月12日,当这部影片被翻译成当地语言在一个乌干达城市上映时,3.5万多名愤怒的民众用石头砸向银幕,险些酿成骚乱。“这部影片里说的全是错的,”一位当地人表示,“它根本不能帮助我们,反而给我们带来麻烦。自从2006年以来,再也没人见过Kony和他任何一个手下了。现在乌干达人拥有和平的环境,正在努力发展经济,这才是我们最需要帮助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