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泛文化的角度来看,互联网的东西都是有文化的。譬如新闻、搜索、视频、音乐、游戏、论坛、站长……你说哪一个没有涵括在文化的范围内?因此,互联网本身就是文化产物,它无时不在影响着网民生活,甚至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规律,或许连我们的情感世界也被它所左右。而互联网的神奇之处,也在于使用者有文化。
当我们如饥似渴地探寻着互联网世界时,我们发现,文化搭上互联网的便车已经驶出很远了。而在主流群体关注并重视文化产业时,文化遇上互联网就不是什么新鲜事。或说,文化与互联网本来就是相辅相成的,互相渗透并密不可分。但探究“文化+互联网”是否伪命题,关注这个方向,又会给有心人带来哪些际遇呢?
不久前,我跟一个媒体朋友探讨了这个问题。如果投资方需要文化项目时,我们该做何考虑。朋友是两本杂志及一家报纸的主编,自然想到的还是他的老本行。他说他有办法拿到期刊刊号,倘做期刊并与互联网实现线上线下的有机结合,将是一件值得尝试的事情。同时,从投资方得到的回复是:刊号是稀缺资源,但杂志市场竞争激烈。
从这个案例,我们看到了当今市场博弈已不是资金问题。民间有大量资本寻求出路,但绝大多数资本只愿搭上快班车,做一做钱生钱的生意。事实上,虚拟的互联网项目仍是“实业”,从人员场地到经营的元素都跟传统行业没有区别。唯一区别的就是产品及服务,也许看得见但摸不着,颇让产业资本的投资人感觉不踏实。
反问一下,从近年温州现象到江浙出现的很多民间融资问题,那些困境就没有引起产业资本的质疑吗?或许处于当事人之间的信任关系,当资本融入项目时,一般会形成不对称的信息链。我以为文化嫁接互联网的第一要务,就是要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这也是官方希望看到的,比如当前饱受争议并盛行的“实名制”现象。
说到底,实名制是解决文化范畴内的信任问题。中国缺乏有据可依的商业文明,而这个问题延伸到个人身上,就会带来诸多不确定因素。同样地,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随着物质水平的提升,并没有得到有效改观。很多人的精神领域甚至在走下坡路,不是说我们的消遣有了出路就代表我们有文化了,文化之于我们的生活仍有许多空白点。
很多时候,我们是被文化了。许多人(包括所谓的知识分子)贴上了文化的标签,而他们的言行实际上比流氓还流氓。他们凭借文化工具干的并不是有文化的事儿,这是社会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提升后种下的精神苦果。当意识形态的支配者需要对文化作出改变的时候,文化嫁接互联网就有了很多可能,那么,这是机遇还是遭遇呢?
可以肯定是机遇!相信有无数双眼睛盯上了国家大力提倡发展文化产业的蛋糕,欲分则穷思——该如何搭上文化的便车,也分一杯羹?我们注意到新华网人民网筹备上市就是高举通向资本市场的大旗,宣告文化嫁接互联网是可持续发展的成功之路。瞩目当今世界,要想做大文化产业还真离不开互联网形式的终极结合。
可以肯定是遭遇!我们在实际行动中,最担心的就是遭遇战——彼此在同一领域突然相遇,还来不及部署时战斗就打响了。往往结果是勇者胜,智者负,因为双方根本来不及思考和部署。毕竟文化嫁接互联网模式的一般性创业项目,将是无法与新华网人民网之类文化事业相比拟。何况文化的背后,还牵涉到敏感的意识形态问题。
当文化嫁接互联网,其实机遇胜过遭遇。我们做不了新华网和人民网,但可以做类型文化产业,比如影视文化、旅游文化、游戏文化等等。文化不分大小,但要有一种公众道德感和公益事业心,还少不了积极向上的健康引导路线图。我们社会不需要堂吉诃德式的妄想者,更需要实际问题的解决者,还希望少一些文斗多一些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