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因素叠加,大宗商品市场依然不会安稳


  上周国际油价受地缘政治因素再次“特立独行”走高,希腊债务问题打压市场信心,致使多数大宗商品价格回调,金价更一度触及六周内低点。市场人士认为近期全球央行普遍采取宽松基调有望支撑大宗商品价格。值得注意的是,与其他大宗商品相比,原油整体的表现颇“特立独行”,不过节节攀高的原油价格涨势上周暂缓。数据显示,由于伊朗与欧美等经济体关系紧张,国际油价从去年10月份开始就表现强势,包括纽约、伦敦两地基准油价持续上行,两地价差并因此扩大。

  在分析机构看来,尽管表面上市场担忧伊朗原油供应中断可能对全球原油供应造成冲击令油价强势,但油价上行的原因也并非单纯是供应中断担忧。瑞银的分析指出,过去一段时间以来全球经济增长基本面持续好于预期,尤其是美国和欧洲,无疑也为油价上涨带来了支撑。美国劳工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月份,美国非农就业岗位增加22.7万个,多于市场预期。当月美国失业率维持在8.3%不变。美国就业市场持续改善,极大提振市场投资者情绪。

  《中银经济月刊》发表专题报告也认为,近期国际油价攀升除了主要是受到伊朗局势紧张引发市场对石油供应前景忧虑的影响,而欧美国家持续实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导致全球流动性充裕,也支持了石油等风险资产价格上涨,为国际投机资本提供了炒作空间。此外,美元持续走弱亦为油价升势提供了技术支持。

  而大宗商品巨头吉姆·罗杰斯近日在接受采访时对油价、大宗商品市场和全球经济发表了看法。罗杰斯认为,导致油价飙升的因素就是短期内美国的基础设施问题和伊朗问题。“显然伊朗是一个主要因素,但是美国的基础设施问题也是一个因素。我们拥有石油,但却在错误的地点。在东海岸,还是在使用进口石油,而进口石油价格因为伊朗问题而上涨。油价飙升会对美国经济增长造成越来越多的放缓迹象。我还想指出的是,每过4~6年,美国经济就会出现一次放缓,按这样计算,2012年、2013年和2014年将是美国经济增长放缓的年份。”而油价会对新兴市场尤其是亚洲市场的消费者也不可低估。罗杰斯认为,对新兴市场来说,不止是油价,他们的食品等几乎所有商品价格都在上涨。通胀无处不在,美国政府在此问题上没有说实话。

  不过,随着2月份全球宏观数据的平稳着地,特别是希腊债务置换的尘埃落定,原本犹豫的金融市场似乎更多感知到复苏的力量,以至于出现美元、商品、股市同步上涨的一幕。光大期货研究所叶燕武认为,虽然美国复苏以及欧洲得解的事实已化解全球二次探底的风险,但由于欧洲和日本经济低迷,加之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预期增速放缓,全球经济缺乏同步增长正成为事实,而欧元兑美元趋势性走软亦已明朗,因此全球股市和大宗商品所谓的牛市根基并不牢固。

  首先,鉴于2012是全球选举年,我们认为投资逻辑的起点必须依赖于这一元素。由此,全球几大经济体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美国求进,欧洲求存,日本求变。自去年四季度以来,美国经济的强势表现令上半年唱衰美国的机构们大跌眼镜,但年初以来原油价格走高引发通胀压力抬头,特别是汽油价格的持续攀升已开始侵蚀居民消费能力,并将随着春夏交际的来临而更加严峻。不难想像,今后两党将会在政府预算、债务上限等一系列政策问题上产生激烈分歧,类似去年8月初债务上限谈判的僵局可能会更多,因此奥巴马手里经济牌的反面镌刻的并非其他,而是油价,且明显已是政治元素。

  其次,希腊问题的成功解决对求存的欧洲来讲意义深远,标志着欧元区从此迈入了实质性统一的新纪元。本轮危机市场对政府持续不断的严惩和倒逼,实际切中的正是财政要害,因此欧元区正是通过本轮危机的纠错和大洗礼,迈向实质性的财政统一道路,换言之,今后我们看到的不是想像中的毁灭,而是更趋强劲真正统一的欧洲。不过也应当看到,尽管欧洲解体的系统性风险已消除,但其选择财政紧缩的保守路径引发的必然是经济活动的收缩,收缩对应的是经济低迷。因此,我们必须接受全球经济缺乏同步增长甚至此消彼长的客观事实,与此同时,欧洲相对美国整体生产率和竞争力的缺失亦揭示出欧元兑美元汇率趋势性走软的自然规律,这对于以美元标价的商品来说显然不是利多。

  再者,中国经济政策将以稳定为基调,政府工作报告八年来首次提出低于8%的GDP增长目标充分说明了这一点。经济数据显示,2月CPI同比增长 3.2%创20个月以来新低,基于负利率时代结束、货币政策放松可期的积极论调随之蔓延。客观而论,物价同比数据的趋势性下降着实是好消息,但我们不能仅停留在表面现象,必须找寻隐藏在里层的真实线索,一方面是去年货币调控效果延续的反映,另一方面可能是实体经济回落以及居民消费减弱的下拉结果,在当前国际油价攀升、欧美通胀抬头的外部条件下,输入型通胀的压力得以强化,且环比数据并未明显下移揭示出物价绝对水平其实并不理想,因此货币政策的松动势必会触发物价更趋强劲的反弹,历来的宏观调控并不缺少类似的经验教训。因此可以认为,经济的回落是转型的前提和缓冲器,在稳投资、促消费的治理路径下只要不出现超乎预期的滑坡和恶化,政策的取舍依然会以维稳为主、微调为辅。由此来看,股市结构性和题材轮动的机会似乎要大于指数自身波动的机会。

  英国《泰晤士报》曾称“21世纪是中国世纪”。文章说,只要人们打开电视,无论哪个电视频道,无论什么话题,也无论是哪位专家学者,人们在谈论诸如美元、欧元、油价、商品、国际股市、国际贸易、全球经济GDP时无不提及中国经济的发展。显然,中国经济腾飞令全世界瞩目,中国经济、中国需求成为助推国际政治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作为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近些年来中国对许多种类大宗商品的依存度不断提高。2004年,中国已成为煤炭、钢铁、水泥及10种有色金属的全球第一生产大国。目前,中国的能源、金属和农产品需求基本都在全球市场排名第一……但是,在这一系列强大的“中国需求”并没有给中国带来相应的权利。石油、铁矿石、农产品、有色金属、稀土……中国不管是买方还是卖方,都没有相应的定价话语权。

  应当看到,今后的时代依然是一个“资源为王”的时代,是一个资源不可复制,钞票可以大量印刷的时代。影响2012年大宗商品的不确定因素一般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欧债危机可能引发新的地缘政治动荡,以及一些国家的资源保护措施,由此引发大宗商品的供应干扰;二是世界经济减速拖累实体需求或恶劣的、严重自然灾害,对大宗商品供求的影响。

  在当今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的波动在很大程度上不仅仅是商品属性的表现,而由于各种金融衍生工具的介入,表现出的金融属性也越来越明显。今年两会上,中国虽然下调了经济增长预期,但影响大宗商品走势的许多因素依然在不断发酵,中国未来通胀的形式依然不容乐观。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有关部门与企业,要制定全球资源布局的长远战略,规避大宗商品大幅波动给中国经济和企业带来的巨大系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