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


1.2.3   

 

力元:力元是彻头彻尾无形的自然存在,是与运动同步共存于不同空间的方式共在。力的存在比运动更具抽象性。所以,人类不能通过物的中介直观到力的形象,只能通过物的经验感觉或运动的改变来间接推测它的存在。因此,可以认为力是一种形而上的更抽象的自然存在。

力是与运动在不同空间互为因果、线性量化的存在事件。关于力的这种存属概念是目前科学、哲学不曾提出的概念。特别是力的来源问题,应该与运动一起认为是互为共在问题。牛顿以物质为基础定义的万有引力,虽然取得科学量化的巨大成就,但仍然没有解决力的来源问题,或称力的自然视角认知问题。

有关力与运动、空间的关系,我建立了一个最为简单的线性数学模型是: ;关于对这个基本公式的分析,在我所著的《数学与物理的统一之哲学原理》一书有详细数理专业的分析。在本书相关章节在谈到自然动力的数学模型时对此还会有更明了的逻辑分析。

我们前面提到过,力的“显现性”比运动更差。这就是我认为力的“形而上”概念高于运动的说法。这是相对于人类的生物感知结构意识到运动和力存在的有限性和有效性的问题。也是一个自然与人类共存映射的问题。

对于力的经典量化描述,是由牛顿建立的质量和重量这两个参量。迄今,物理科学把力分为四大力,强力、弱力、电磁力、和引力,并把对这四种力的统一作为一个难题。并希望对这四种力获得统一而实现物理的终极。由于科学专业化的分裂视角,“力”才会被分裂为种种局部的认识。也是自牛顿时代之后对科学、实证的重视,对哲学、逻辑的轻视而产生的结果。在牛顿时代,莱布尼茨曾经为“力的来源”与牛顿有过激烈的哲学争论。结果,力的来源这个哲学问题仍然被万有引力的量化方程所取代。这体现了人类只是在科学发展的成长时代,也体现了当今世界仍然是一个注重实用的时代。而哲学发展相对停滞或缓慢发展的时代。

对运动的理解,人类接受了物质运动所定义的时间存在概念。对力的理解,人类接受了物质的万有引力概念。只有进一步地拓展动、力的自然范围,发现它们共在的第一性:即,力与运动而反向同步存在,时间是人类对物质循环运动的定义,物质是人类对高动力、小空间大量叠加的表象认定,人类的宇宙观才会获得最后的终极。

就我个人认为,科学和哲学都是重要的两个方面。科学倾向于研究现象的具体和专业量化方面的理论系统。特别是仅仅局限于人类能感知到的那些部分。而哲学是则是倾向于归纳现象的整体存在方式和普遍规律的理论系统。量化和专业是科学的;规律和存在是哲学的。两者是互补有益的理论。通过科学现象和量化来揭示规律,通过发现规律进而建立新的科学系统。二者交替成长,人类的进步、科学的发展、哲学的逻辑终极必将出现。科学一些解决不了的事可以由对自然的哲学发现来解决,哲学一些未能解决的问题也要借助对科学实证的归纳来推论。科学对具体的操作、是有限的、没有终极的;哲学则是归纳这些有限的具体成为有限的、普遍的规律。实证科学没有终极的理论,哲学却必须建立有限的终极理论来描述无限的存在。

关于力的问题,我谈了很多。因为力是以抽象的、无形、形而上、形态之外的方式存在的,并且不能通过物质来直观。其次是力的概念虽然是一个物理问题,同样也是一个哲学问题。再之,力在物理科学未能得到统一,因此才有如上的哲学理论说明。在这里,我仍然要重复关于力的来源和动力共在方式如下:

运动和力在不同空间同时共在、以不同方向共存、以离心向心性共存,以纠缠的方式在空间互动共存。这是对动力自然现象的发现和归纳。这种归纳作为自然的定律,将对量子论、地球自转、湍流现象、宇宙守恒、辐射、霍金辐射和自洽存在给予自然原理上的解释。动力共在方式除了可以解决关于力的来源的问题,也可以解释宇宙存在的自洽问题。

一个大家熟知重要特点是“力改变运动”。另一个不为人类所知道的视角特点是力与运动共同占有不同的空间同步运动。并以相反的方向共在。因此,除了现代物理发现的那些力,也存在着自旋运动所产生的“离心力”。辐射就是“离心力”的表现。

我反复提到,单个的元是不存在于人类世界的,它必须有所依赖的。力也是如此。用人类的局部意识可以认为,所有的运动都是围绕着使合力趋于为0的运动。反过来,也可以认为所有的力都围绕着改变运动状态。或者认为,使合力趋于为0是运动的法则之一。

对“力”更深入和深刻的理论体系我把它放在以下动力组合的相关小节。科学给出运动的最大极限值是固定光速值。但目前,人类没有对力的最大极限给出相对的量化值。只是比较模糊地认为天体的星系上存在着巨大的引力和辐射力,并被称之为黑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