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光伏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解读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
    太阳能光伏产业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尤其在应对世界性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的大环境下,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国务院领导高度重视光伏产业发展,多次提出要统筹考虑光伏产业的发展战略、规划和产业政策。按照《工业转型升级“十二五”规划》、《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规划》、《信息产业“十二五”规划》、《电子信息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关于印发<工业和信息化部“十二五”规划体系>的通知》的要求,《太阳能光伏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作为工业和信息化部28个专题规划之一,由电子信息司负责牵头编制,是“十二五”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规划》编制集中各方智慧

    自《规划》启动以来,《规划》编制相关工作有序开展。在编制《规划》期间,编制组根据相关程序和工作方案,深入开展行业调研,深刻分析产业现状,集中各方智慧,最终形成了框架明晰、重点突出、符合产业发展需求、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规划。
    从2009年底开始,编制组开展了编制的前期预研工作和产业调研,并于2010年6月召开《规划》编制工作会议,研究确定了编制思路和工作方案,并组织行业专家和支撑机构起草了《规划》初稿。2011年上半年,编制组多次组织专家研讨会,征求骨干企业及研究机构的意见,同时加强与《电子信息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可再生能源“十二五”规划》等衔接,对《规划》内容进行了完善。同年8月,正式征求相关部委及部内司局等意见,并根据反馈意见对《规划》做进一步修改。
    2011年8月底,编制组在京召开专家论证会,以王占国、王启明两位院士为组长、副组长的专家组一致同意《规划》通过评审。此后,编制组根据专家评审意见进行了修改完善,形成了《规划》送审稿,于9月下旬经部长专题办公会审议并原则通过。根据有关建议,编制组对《规划》进一步完善并形成定稿,于2011年12月31日正式印发。

    《规划》主要内容解读

    《规划》分为“十一五”发展回顾、“十二五”面临形势、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发展重点、政策措施共6部分。
    (一)“十一五”期间我国光伏产业取得快速发展
    近年来在世界绿色发展的大环境下,我国光伏产业抓住国际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趋势,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规划》从六个方面总结了“十一五”期间我国光伏产业发展取得的重要成就,包括:产业规模迅速提高,市场占有率稳居世界前列;产业基础逐步牢固,掌握关键材料生产技术;主流产品技术与世界同步,产品质量稳步提高;节能减排成效明显,资源利用率大幅提升;生产设备不断取得突破,本土化水平不断提高;国内光伏市场逐步启动,装机量快速增长。
    《规划》还分析概括了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的显著特点:充分利用国外市场要素,产业发展国际化程度高;自主创新与引进吸收相结合,形成自主特色产业体系;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推动光伏发电成本下降;产业呈现集群化发展,有效提高区域竞争力。
    (二)“十二五”是产业发展的机遇期和攻坚期
    “十二五”既是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也是产业增强核心竞争力、由大变强的攻坚时期。产业发展正处在一个新阶段的关口,既面临新形势、新机遇,又面临新问题、新挑战,国内光伏产业尤其需要在集约发展和技术创新等方面下工夫。《规划》对产业发展形势进行了深入分析:
    1.我国光伏产业发展面临广阔发展空间。寻找新兴能源、发展绿色经济已成为全球热点问题,太阳能光伏发电具有无污染、可持续、总量大、分布广、利用形式多样等优点,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我国光伏产业在制造水平、产业体系、技术研发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后续发展空间极为广阔。
    2.光伏产业、政策及市场亟待加强互动。光伏产业近期成长动力主要来自于各国的政策扶持和价格补贴,国内支持光伏产业与应用的政策体系还待完善。目前国内生产的太阳能电池约90%出口海外,产业发展受金融危机和海外市场变化影响很大,对外部市场的依存度过高,不利于持续健康发展。
    3.面临国际经济动荡和贸易保护的严峻挑战。近年来全球经济动荡已使得一些国家调整补贴政策,同时,欧美等国已发生多起针对我国光伏产业的贸易纠纷,类似纠纷后续仍将出现。这既有外部产业环境变化、国际市场放缓的原因,也有内部发展步伐过快、外销比例较大、标准认证体系尚不完善等原因。
    4.新工艺、新技术快速演进,国际竞争不断加剧。全球光伏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国际产业、技术竞争形势愈发加剧。而国内光伏产业在很多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国际竞争压力升级:部分多晶硅企业技术水平不高,光伏专用高档设备仍需进口,新型太阳能电池研发欠缺,薄膜电池工艺及装备水平明显落后。
    5.市场应用不断拓展,降低成本仍是发展主题。太阳能光伏市场应用将呈现宽领域、多样化的趋势,适应各种需求的光伏产品将不断问世,除了大型并网光伏电站外,小型光伏系统、离网应用系统等也将快速兴起。降低成本、提升性能仍将是产业发展的主题,太阳能电池将持续向高效率、低成本方向发展。
    (三)“十二五”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相关目标
    1.发展思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当前全球大力发展新能源的大好机遇,紧紧围绕降低光伏发电成本、提升光伏产品性能、做优做强我国光伏产业的宗旨,着力推动关键技术创新、提升生产工艺水平、突破装备研发瓶颈、促进国内市场规模应用,使我国光伏产业整体竞争力持续提升,形成在国际上的领先地位。
    2.发展目标。主要从经济、技术、创新和光伏发电成本方面提出“十二五”发展目标。
    经济目标方面提出我国光伏产业在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同时积极满足国际市场发展需要,到2015年培育形成1家5万吨级多晶硅企业,2~3家万吨级多晶硅企业;1~2家5GW级太阳能电池企业,7~9家GW级太阳能电池企业。技术目标方面提出到2015年多晶硅生产平均综合电耗低于120度/公斤,单晶硅电池产业化转换效率达到21%,多晶硅电池达到19%。创新目标从创新能力、品牌建设、技术成果转化率、标准体系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及检测平台等方面提出要求,争取到2015年涌现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企业。光伏发电成本目标提出到2015年光伏组件成本降为7000元/千瓦,发电成本达到0.8元/千瓦时。到2020年光伏组件成本降为5000元/千瓦,发电成本达到0.6元/千瓦时。
    (四)产业发展的六项任务与十大重点
    1.主要任务。第一项主要任务的着力点在于“推动工艺技术进步,实现转型升级”,包括:发展清洁、安全、低能耗、高纯度、规模化的多晶硅生产技术,提高生产过程中的副产物综合利用率;实现电池生产技术的创新发展,鼓励规模化生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产业发展设备先行,光伏产业技术的进步尤其需通过国产设备研发及应用水平来体现,因此将“提高国产设备和集成技术的研发及应用水平”作为第二项主要任务。
    太阳能发电能否得到大规模应用,主要瓶颈在于发电成本,提高太阳能电池光电转换效率和降低太阳能电池的生产成本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提高太阳能电池的性能,不断降低产品成本”是第三项主要任务。
    短期内政府政策扶持仍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需要积极推动上网电价政策的制定和落实,并在农业、交通、建筑等行业加强光伏产品的研发和应用力度,支持建立一批分布式光伏电站、离网应用系统、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系统、小型光伏系统,鼓励大型光伏并网电站的建设与应用,推动完善适应光伏发电特点的技术体系和管理体制。
    标准和知识产权等问题是影响、制约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关系到产业所处的竞争层面及发展水平。《规划》提出了“完善光伏产业配套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标准、专利、检测、认证等配套服务体系”等内容。
    2.发展重点。结合主要任务,《规划》按最终产品的分类,提出了十项发展重点,包括高纯多晶硅、硅锭/硅片、晶硅电池、薄膜电池、高效聚光太阳能电池、BIPV组件、光伏生产专用设备、配套辅料、并网及储能系统、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领域。
    (五)推动产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
    在促进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方面,在充分认识光伏发电重要价值、提升光伏产业战略地位的基础上,主要考虑如下内容:
    一是加强统筹部署,综合各方资源统筹制订产业、财税、金融、人才等扶持政策,积极促进产业发展。二是加强行业管理,规范产业发展,推动节能减排,坚决遏制低水平重复建设。三是着力实施统筹规划,加强调控引导,推进产业合理布局,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扶持骨干企业做优做强,引导产业转移,推动资源整合。四是积极培育多样化市场,推动制订和实施上网电价等鼓励政策,坚持并网发电与离网应用相结合,支持小型光伏系统、离网光伏系统等应用,开发多样化的产品。五是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大对光伏产业技术创新的扶持力度,加强产学研结合,支持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六是完善标准体系,推动产品检测认证、监测制度建设。促进行业规范化、标准化发展。七是加强行业组织建设,积极应对国际产业竞争。建立健全光伏行业组织,推动行业自律管理,加强行业交流与协作,优化产业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