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


1.2.1   

 

空元是母元、自在元、无元、悖元、无穷元、真空元。

根据元存在的定义和特点,空间、运动、力是宇宙内的三个元存在。空间是元存在之一,而且是“母”元、自在元无穷元。母元的意思是,空间内孕育着运动和力这两个基本元。对这一点的理解比较容易。因为,没有空间便无从谈起动力的存在。因此,可以认为空间是母元存在。在《哲学分析》里我把它称为自在,故在这里也称“自在”元,因为空间的无穷特性,又可以称为无穷元。而空具有“无”的含义,因此也可以认为是无元、悖元。

如果用人类容易比较容易理解的形象来比喻空,可以认为它是一个无穷存在的“容器”,这个“容器”本身没有任何事件、因此也就不存在边界。我还是要重复一下,纯空间是人类无法独立觉察到的事件,因为人类只能存在于动态的空间,更确切地说应该称为动力的空间。没有动力的空间不是人类可及的静态空间。通过对科学实证的归纳和逻辑的推论,人类只能知道它可以包容了有限的动力成为宇宙整体。空就是宇宙的边界和宇宙之外的“自在”。人类对它的只能以“无穷无”来界定。

结合经典的各种理论,我们从数学、物理、逻辑、科学甚至民俗等人类有过的各种观点对“空”进一步分析如下:

空的抽象和代数分析:

0 这两个“悖数”(在《数学与物理的统一之哲学原理》书中我把0 称为悖数)可以代表空。0代表空的“无”,无穷 代表着它存在着无尽的包容性和扩展性。因此有上述空的“无穷无”概念。从微积分的理论里我们知道,0 只能用极限来接近,不是自己本身。这是从代数学符号的意义上抽象地说明了空间最小和最大的二者兼具。从极限极值抽象蕴涵了人类与空间极限关系和不可及的事实。

空的几何分析:

经典的笛卡尔几何学是对“空”性质、特点的细致分析。这种几何分析所定义的点、线、面的均衡性和零差异与我们定义的“空元”存在是相对应的。可以认为,经典几何是对不含“动、力”的静态抽象空间的几何学,是对宇宙外静态空间性质的绝对描述。人类用经典几何对具有动力的现实空间只能作近似描述。是忽略了动力存在的理想描述。是用原点为0和方向性来度量点、线、面、体的抽象体,这样的抽象体是纯粹的、处处等价的三维空间。因为我们仅仅用“0”和方向性来度量,对相对微小的动力有所忽略,所以经典几何学在描述现实空间会与现实空间存在的不连续和相对性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因此,在数学模型产生的各种空间都是动力问题引起的模型。光在水中的折射现象、粒子物理、量子理论、相对论的产生也无不与此有关。

空的物理分析:

空,只有几何分析,本是没有物理可以分析的。这里对空的物理分析是分析过去物理史对空的几种几何认定。反过来,也可以通过对“空元存在”在本书的定义,来认识现代理论物理对空认识所产生的一些概念、视角。并理解这些视角所存在的不足和极限。

现代物理对空间的概念是时空观,不是动力空观。时空观不是一种整体的、现实的、与自然对称的空间观。所以在物理学的微观中出现了不确定现象或称测不准原理。在宏观方面也对应出现了各种多维悖论的空间及大爆炸的宇宙观。

所有的物理现象,粒子物理、凝聚态物理、核聚变、相对论、能级、量子论、物质结构都是宇宙内动力确定性的叠加关系在空内的现象。所有这些物理现象又是人类对动力空间有限的相对认识。

或更形象地认为,空除了有无限的包容性,也具有无限可溶性。真正的物理,不能没有空。真正的空,却可以没有物理,但人类对“空”是不可及的。因为,人类本身也是广义的物理事件。人类只能在宇宙之内非常有限的、无法逾越的动力(物理)空间之内生存和繁衍。

空、即独立的空元,只能用逻辑思辨的方式来确定它的自在性存在和非物理性质的独立自在。

空没有物理属性,但物理属性却又必须有空元。空的物理属性和空的数学属性同样是0 。而人类现实的物理属性必须从属于动、力、空。人类度量动力空的最高“准绳”是趋于极限为0的光子,目前是以“光子”为最小单元。因此有光速不变的视角,由光子来作为人类测量世界是人类量化的最高极限。

因此,在以光子为0尺度来度量空间中,我们可以看到2维的世界是镜像,镜子内部的图像、运动体系是一种光学底下的二维世界。是光子在平面世界的反映。一维的单个光子运动是人类不能感觉到的世界,因为它的动力关系决定了它的波粒现象。

上述的要点是,空没有物理属性,而人类以光为极限来代替空的相对动力隔开存在,因此有光子质量为0,光速不变原理等等。其实光子质量不是0,光速在不同的引力空间也会改变,以光这样代替为常,是为了对0和运动恒常的量化得以存在,才有科学参照点的存在。

空的逻辑分析:

人类经常会把抬头看到的天理所当然地作为空,或把物理意义的真空作为空。这完全是因为人类辨别能力有限而产生的假象。可以把苏东坡的句子改成,“不识(空元)真面目,只缘身在(宇宙)中”。

相对于人类的逻辑思维,空是一个“无”的无穷存在事件。即是无,何来于存在,并且无穷?这也是空作为悖元、母元、自在的“因”。人类所有知识上的悖论,其基础和根源都被包容在空内。或称空就是悖论模型的根源。

空是没有的有,有的没有;不存在的存在,存在的不存在。所有的存在必须因它的先在、自在而存在。所有的不存在也因它的存在而不存在,因为人类确实没有办法理解空在实际上的不存在和独立意义上的存在。更无从解释空在的来源,自在就是空最高的逻辑词汇表达。从这些文字的逻辑关系中,我们可以看出空的悖论逻辑、也是同时含有“是非逻辑”难于确定的一元事件。是“有”和“无”的共存事件。人类的逻辑倾向于一元化,不是有,就是无,这是常态逻辑。同时拥有“是、非”的是二元悖逻辑。其实,它所“有”的内容是“无”,所以空也是无,即有“无”的概念;同时,它又无“有”。这是因为人类往往仅把动力(物质)视为有。而不把空视为有。而空的“无”,是无物质、无动力。因此,空是“有空间”,空是“无动力”或“无物质”、“无能量”。人类视界达不到的纯真空。以这样物质的参照来区别空的“有和无”才能使概念明确。否则,用悖论逻辑来理解它是一个极其困难的概念。

因此,在逻辑上,空同时含“是”,也含“非”,又包含“是非”、又可溶于“是非”、不仅超越于存在、也超越于不存在。它是超越于人类“是非逻辑思维”的悖论二元逻辑。只有明白以什么为“是”,什么以“非”,才可以又连接到人类的一元逻辑。含动力为是,无动力为非。这才可以和人类实在的自然空间取得分别的认识。

空的基本性质:“大同”是“空”最完整且最简单的“无”性质。具体可以描述为,没有方向、大小,各点同性。加入人的抽象思维,其特性和性质可以用经典的空间几何来描述。

空的维度分析:

空的维度是因为对原点和方向的定义而产生的理想存在:三维特性。高于三维是人类对动力在空间运动而自己构造的“学术存在”,实际并不存在高于三维的空间。三维空间内存在动力的空间共存方式是看待宇宙空间维度的最佳视角。

以“空是三维空间,宇宙是三元空间”来看待世界,空间的维度分析就很会清晰。

空的民俗分析:

在民间,物质之外,人类看不到的远方被称为天、空、天空、空间、上天;而各种习俗对“天”加尊称为天公、天父、天帝、天王、天使、天赋、天才、空性都是对“天”或“空”最高崇敬的各种表达。因为它不仅包容最大和最小,也含有二元的是非逻辑。

我们上述谈过,空是“无”。而很多前缀加“无”的词汇,如“无为”、“无我”、“无常”、“无量”等等也是对超越极端高度境界的表达。天上有太阳、月亮、星星,所有的天体都在天上的空间,而空间是无,星体是有,所以有了词汇“无中生有”。这种词汇是由东方那种宏观的冥想和高度抽象的思维方式建立的自然分析词汇。

空是不可及的,于人类不现实的存在,既无也有的存在。它常常用来描述人类历史文化中理想事件的代名词。空具有完全、完整的自性、自然自在、包容、融合、融洽、无所不在、无所不包的无我、无穷和广褒的属性。难怪空在宗教所处的地位是如此之高不可及。

总之,空的有是“空间”,空的无是“无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