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综合国力与国际影响力也日渐增强。改革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改革是发展的最大红利”,改革是时代发展的主旋律,改革大势势不可挡。
“十八大”最重要的一个关键词就是改革,在近三万字的报告中,86次提到改革。为何要如此重视改革呢?因为中国已站在发展的新节点上,转变发展方式,缩小收入差距,乃至建成小康社会仍必须依赖于改革。
要想成功推进改革,就必须全面把握改革的精神实质。改革的目的是什么?就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改革涉及到利益的调整,因为改革可能导致某一部门或行业利益受损,但是从全局来看,改革会带来更大的收益,换句话说,改革不是零和游戏,它必然要能带来增值,如果改革不能增值,那改革也就失去了意义。
随着理论创新、时代发展、科技进步,一些体制与机制不再适应或阻碍经济社会发展。为了保持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对一些体制与机制加以改革。由于社会主义制度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借用,改革也就没有现代的经验可以借鉴,因此,改革也面临着风险。三十年来的改革实践告诉我们,“先行先试是改革的好方法”。试验改革,也就是探索改革之路。在试验改革过程中,允许调整和纠错。通过试验改革,不断完善改革措施,完善之后,再全面推广,从而提高改革的成功率。
由于改革涉及到利益的调整,必然会受到既得利益者的阻扰,这也是改革的难点之所在。好在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想出了个好办法,提出“让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实际上是着眼于在增量上做文章),以此激励大家积极投身入社会主义建设之中。“十八大”之后,政治局党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综合配套改革会议上就改革难点提出了破解之法,那就是“改革主要是在增量上做文章,在利益预期上作调整,同时稳妥推进存量利益的优化,这样可以更好地凝聚共识,减少改革的阻力。”可以说,李克强总理破解改革难点的思路与邓公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在推进事业单位参公改革中,一些依法应参公的单位,由于没有行政级别的中、高级技术人员不同意参公,导致参公改革失败。其主要原因在于,一些地方没有深该领会改革的精髓,在推进事业单位参公改革过程中,没有推出配套的工资改革方案,相反却规定凡没有行政级别的中、高级技术人员参公后,一律按科员工资套改。这种参公后工资不配套的改革非但不能激发中高级技术人员的工作激情,反而打消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这种改革于经济社会发展无益。不过,这也是一些地方先行试点参公改革。现在,李克强总理已提出破解改革难点之方,一些地方应当立即完善出台事业单位参公改革的工资配套措施,确保顺利完成事业单位参公改革。
只要把握住改革的精神实质,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切实推进改革,改革就一定能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就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http://fanli.114gd.com/index.php?rec=252>广德返利(淘宝购物返现网)注册送一元</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