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堵不分先后,印度接踵而来
——印度东盟战略合作所引发的战略思考
印度终于不再羞答答,居然撕破脸皮,直接跳到南海,来与中国叫板。虽然中国在过去的数十年,与印度之间有一些积怨,但这一切全都集中暴发在了美国围赌中国的进军号角下。
从历史上看,印度可谓是中国大城墙下的一个偏斜的大杂院,虽鸡犬之声相闻,但却老死不相往来。印度对中国渊源流长的自主文化永远都是不服气的,虽然他们自己的文化被历史宿命不停的打断与覆盖,因而当今的印度所继续的文化衣钵看上去总有点不伦不类。
其实,中国对印度的文化态度却要大度得多。不说中国人对佛教的尊敬与膜拜(当然,当今的印度可以认为佛教跟印度没什么关系),就说这中国人对印度历史文化的尊敬,总是超过对东南亚各国的历史文化的尊敬,就因为唐玄奘与西游记,还有泰戈尔在中国人的心中具有不可磨灭的印象。
中国的文化认同历来崇敬喜玛拉雅山的背后,它被认为是境界的故乡与博大精神的源泉。但是,正如日本人文看不起现在的中国人文一样,现在的中国人文也低看了印度人文。
日本人认为他们所景仰与认祖归宗的中国文化早已被蒙古与满清所灭绝了,而现在的中国人文不过是天堂倒塌之下,横生在废墟堆里的藤蔓、杂碎与外来的跳蚤而已。所以,日本人文才莫名地认为他们自己才是原本的中国文化衣钵的正宗传人,而现在的中国人文不过是些杂七杂八的混乱杂族,所蝇营狗苟出来的烂事。正是日本人文的这种自大与狂妄,才导致了中日两大民族的长期仇视与宿怨。
而现代中国人文也是在内心中轻视现代印度人文,这不仅因为印度已灭绝了的佛教,仍被中国人文奉为圭臬,而且因为印度自近现代以来的殖民地顺民形象,始终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挥之不去。
在中国人的心中,一个混乱、拥挤的大杂院印象始终笼罩着印度。尽管那里偶尔冒出来一位大器的泰戈尔,抑或他身后的遥远背景上,仍能仰仗着更加伟大的释迦牟尼,但这些许的光辉,丝毫不能照亮孟买与加尔各答那被人群挤扁了的昏暗街巷与汗流浃背的芸芸众生。
近现代以来的印度景象实在不能作为中国人文的楷模与知识人群的向往。加上印度对中国的态度历来就倍受诟病。印度一方面插手西藏,渗透中国西南域,另一方面更是在南亚次大陆上称霸,容不得外来势力与文化。可以说,印度从来都不是中国的友好邻邦,而是守在中国大象身边的一只毫无心肝的鬣狗。这只虽不显眼,但却凶残无比的丑陋家伙,时时刻刻就等着大象突然的轰然倒下。届时,人们将能看见,第一个跳上来,站在大象身上放肆地撕咬的正是这头鬣狗。中国早晚都会如梦初醒地发现:中国的宿敌正是这个心怀叵测,而时时在暗地里算计着中华民族性命的印度。
整个亚洲自东亚至东北亚,再至南亚的环形大陆架上,矗立着三大依次低看着对方的三大民族。它们是看不起中国的日本与看不起印度的中国,乃至于同时觊觎中国的日本与印度两族。中国在东亚大地的地理上,非常不幸地正好处于这两大不怀好意的民族之间;中国在这两大民族的夹击之下,又非常幸运地依托着欧亚大陆的纵深,从而能够从容地应对。
中国在这种态势下,在积贫积弱已然结束的今天,最该对此态势做的事是什么?这无疑是一个历史性的战略问题。
中国的东方战略:针对日美目前的东亚策略,中国应当着手结束东海日美势力联手横行霸道的局面,中国打破第一岛链的时间表应被提上议事日程。中国还应该对南北朝韩进行政治、经济与军事战略调整,让整个朝鲜族人依托中国的市场支持而步入富裕生活的政治愿景,从而纳入以中国为核心的稳定战略框架。对台海同样适用类似的战略,只是调适相关的特殊要素。
中国的西南战略:针对印度,中国应当制定两大战略指针。
其一是贴近印度战略,在印度周边国家的缅甸、老挝、柬埔寨、孟加拉、斯里兰卡、尼泊尔、巴基斯坦、泰国及文莱等国中,加大经济援助与投资进入,争取实现其地区经济期望与中国之间的密切关联。
其二是筑起西南篱藩。在实现南亚地区经济发展态势的中国推动力的同时,密切中国与这些国家之间的政经关系。同时,唯独不要理会印度的任何期盼与小动作。中国应以经济态势反包围印度,同时推进政经合围态势,促使印度转而与中国在印度的周边,而非南海展开角逐。
中国必须结束外交战略中事实上的保守封闭的过去,重新走出去,与敢于与中国较量的无论哪个国家,展开全方位的国际力量平衡之竞争。
老夏
2012.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