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离清盘有多远?


  基金业改革迈出实质性的一步。日前,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深化基金审核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通知》及其配套措施,主要内容包括取消基金产品审核通道,缩短基金产品审核期限等。其中,鼓励基金公司建立基金退出机制无疑是最大的亮点。

  目前成立的公募基金累计已超过千只,但自2001年首只开放式基金诞生以来,竟然还未有一只基金遭遇清盘的命运,这显然是不正常的。如此事实说明,虽然现行基金监管的相关规章制度中存在净值5000万元的“高压线”,但形式上的意义更浓。基金公司大可通过自购或帮忙资金的手段,从而规避“被清盘”的风险。而基金公司旗下基金罕见清盘的现象,与现行的基金监管体制有关,与基金“旱涝保收”的管理费提取模式有关,也与此前基金审核期限漫长有关。

  基金无被清盘的风险,其弊端却不容忽视。其一,因为基金管理费“旱涝保收”,基金公司一般都热衷于规模的扩张,而持有人的利益常常被漠视。我们常说要保护广大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其实也应该包括基金持有人的利益。其二,导致基金管理者丧失了进取精神。基金业内虽有净值排名上的压力,但对于回报持有人而言是没有任何压力的。即使是基金契约有规定,但如果无红可分,基民也只能通过赎回的方式以“脚”投票。市场曾有传闻称,有基金经理为避免管理的基金被赎回,而故意将净值做到面值以下,此传闻亦凸显出基金经理的不负责任。

  其三,基金无被清盘的风险,某些时候反而会放大持有人的风险。以QDII基金为例。2007年,包括华夏全球精选、上投亚太优势等在内的四只QDII基金曾纷纷上演了“一日售罄”的盛况,并且,监管部门后来不得不通过追加额度的方式满足市场的投资需求,但投资者高涨的热情与其回报并不成正比。四只QDII基金一出海即遭遇“翻船”之痛,五年来,其净值从未回到面值之上,即使今年是QDII的翻身之年,截至12月13日,单位净值最高的华夏全球精选不过为0.788元、而最低的上投亚太优势则为0.582元,数据说明其持有人仍然亏损严重。试想,如果QDII基金像私募一样设置单位净值0.70元的强制清盘线,抛开时间成本以及失去其它的投资机会不谈,至少上投亚太优势的持有人不会出现如此严重的亏损。

  无论基金是盈利还是亏损,基金公司总是最大的赢家,这也是其广遭市场诟病之处。当基金公司的利益不能与持有人的利益紧密地挂钩时,毫无疑问,持有人的利益是没有任何保障的。事实上,这亦是基金业今后改革的重点。

  笔者以为,鉴于基金资产净值5000万元的清盘红线本身的缺陷,建议将其大幅拔高至1.5亿元-2亿元以上,另外,应该借鉴私募触及单位净值即强制清盘的做法,此举一方面将促使基金公司更好地为持有人服务,另一方面也能更好地保护持有人的利益,实乃“一箭双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