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实践表明,央地合作,地方牵手大央企,引进大项目是促进地方拉长产业链、发展大产业的有效途径;是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结构的重要手段;是拓宽投资领域、缓解资金紧缺的一个好办法;是优化配置资源、实现互利双赢的一种好形式。国资一家亲,地方国资委在引进大央企、大项目中有着天然、独特而重大的作用。应该可以预见,央地合作,大有可为。
近几年来,中央企业和地方省市合作渐成趋势,包含着并购整合及产业升级,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巨大的活力,对地方产业聚集和发展的带动作用更是不断显现。黄石国资委近几年在央企合作对接工作中有的放矢,主动邀商,实行一站式、保姆式、全方位服务,把央企、省企招商作为经贸招商主战场,取得了显著成绩,积累了宝贵经验,开启了发展思路、预示着广阔前景。
一、央地合作共赢的主要优势
大长子。我们认为,作为共和国的大长子,相比其他类型企业来说,央企至少有三大强势:一是资本优势。目前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的117家央企集中在石油石化、电力、国防、通信、运输、矿业、冶金、机械八大关键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的企业群体,资本规模大、影响力大、流动性好、盈利能力高。中国企业500强,央企占绝对优势,前100强基本都是央企。二是资源优势。央企承担着我国几乎全部的原油、天然气和乙烯生产,提供了全部的基础电信服务和大部分增值服务,发电量约占全国的55%。中国五矿集团、中国有色矿业集团、中国冶金科工集团等一批央企,更是运用风险勘探、矿权购置、工程换资源、设备换资源、长期合同等多种形式,积极参与国外资源开发,建立境外资源供应基地,获取国内所需紧缺资源,保障了我国经济长远发展的资源供应安全。三是市场优势。央企承担着我国几乎全部的原油、天然气和乙烯生产,提供了全部的基础电信服务和大部分增值服务,发电量约占全国的55% ,民航运输总周转量占全国的 82% ,水运货物周转量占全国的89% ,汽车产量占全国的 48% ,生产的高附加值钢材约占全国的 60% ,生产的水电设备占全国的70% 、火电设备占 75% 。央企在开拓国际市场方面,具有较强的管理、资金、人才实力以及国际化运作经验,在“走出去”拓展市场中具有相对竞争强势。
大责任。央企具有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是由央企的所有制性质决定的。央企是体现国家意志的企业,作为国有经济的骨干和支柱,在支撑、引导和带动经济社会发展,发挥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带动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同时也是国家应对突发事件的可靠力量和抵御社会政治风险的重要保证,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重要经济基础。央企项目落地地方,秉承央企大局观,担当着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责任。一是在面临经济和金融危机的时候,一些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往往选择裁员减薪,甚至破产跑路,央企就不会,在注重企业本身的经济利益的同时,能够扎根地方,担当稳定地方经济和社会的政治责任;二是在平稳时期,以良好的经营业绩和竞争实力,跨越发展、持续发展,担当拉动经济发展的经济责任;三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不断创新、繁荣和发展企业文化,辐射和带动周边企业、乡村、社区文化建设,担当促进地方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文化责任;四是吸纳和扩大就业,降低地方失业率,提高职工收入和福利,担当拉动地方居民收入增长的社会责任。
大布局。一是在产业布局方面,2010年10月国务院颁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提出,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8%左右。政策一经颁布,以央企为代表的“国家队”依据其先天禀赋,迅速在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布局。统计显示,目前117家中央企业中,已有70多家涉足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并且在节能建材、核能建设等细分领域获得了一定突破,产业范围基本涵盖了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除了战略性新兴产业,文化产业也将在滚动规划中受到重视。二是在地方布局方面,2008年以来,央企在地方的投资多以地方与央企举行大型项目推介、洽谈、对接活动,签订对接战略合作协议的形式进行,而央企触角所及,也逐渐从省级扩展至同地、市级政府对接。央企在地方所投资产业,不仅包括涉及国家安全、经济命脉的能源、电力等领域,同时也包括现代服务业、食品、物流等竞争性领域。不完全统计显示,2008-2011年4年间,央企在地方投资增长了42倍。
大手笔。一是从全国来看,2008年以来,无论是央企投资总规模,还是披露央企投资数据省份的数量,都呈增长态势。据统计,2009年、2010年和2011年,央企在地方投资披露总额分别为:2.81万亿元、5.12万亿元和11.38万亿元。其中2011年,中央企业与各省市投资额度基本均在千亿以上,广东省、甘肃省、河北省均超万亿。二是从我省来看,在去年举行的湖北·中央企业深化合作会议暨项目签约仪式上,我省共引进央企协议投资6953.4亿元,包括多个超百亿元的项目。其中,襄阳市与央企签约696亿元;宜昌市签约300亿元;荆门市签约130.7亿元。具体到我市,去年以来我市成功引进并签约央企合作项目22个,投资总额超400亿元,其中7个重点合作项目在湖北·中央企业深化合作会议暨项目签约仪式上签约。
大拉动。近几年,湖北与央企签定的重点项目投资协议,主要投向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等产业。众多央企参与湖北新型产业建设和发展,有利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有利于改造传统产业,有利于培育新兴产业,有利于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两型社会”建设。在去年武汉与央企签约的10个项目中,有5个集中在制造业,包括装备制造、新能源、航空航天等领域,表明央企这一轮布局,仍旧在武汉工业板块,为“武汉制造”谋求在全国的新地位奠定了基础。北车集团、中航国际、兵器装备集团、兵器工业集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等企业近两年纷纷完成与武汉当地企业的联姻。眼下,这些央企和地方重组后的企业规模倍增,产品结构优化,继续担当武汉工业倍增的主力。在荆门,与央企对接合作的在建项目10个,涉及航空、能源、机械制造、基础设施、粮食和物流等领域。在宜昌,长航集团将投资宜昌船舶工业园项目,建设湖北省特种船舶和重型装备制造基地;三峡总公司将投资进行三峡枢纽区配套建设和葛洲坝电站扩机增容项目等。
二、黄石牵手央企的重大潜力
大资源。黄石境内矿产资源丰富,素有“江南聚宝盆”之称。在主要优势矿产资源中,硅灰石储量居世界第一;煤炭累计探明1.56亿吨,占全省探明总量的14.05%;铁矿累计探明1.73亿吨,占全省总量的21.91%;铜矿(含铜金属量)累计探明276.56万吨,占全省总量的60.92%;金矿累计探明8.7吨,占全省探明总量的38.93%。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建市以来,我市国有企业共生产铁矿石3亿多吨、钢4000多万吨、铜300万吨、水泥2亿吨、煤近7000万吨,其中新冶钢的钢材、有色的阴极铜、华新的水泥分别居全国同行业的第五、第四和第二,有力支援了我省和国家的重点建设,成就了黄石这个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原材料基地和老工业基地。在人才和教育资源方面,黄石也拥有显著优势,拥有各类人才28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约10万人,有国务院特殊津贴、湖北省政府津贴以及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专家人才近300人,有完备的人才公共服务体系
大企业。黄石市建设初期,还是沿江互不相连的两个小镇。随着大冶钢厂、大冶铁矿、华新水泥、源华煤矿、袁仓煤矿、大冶有色、黄石电厂等国有企业的恢复开工和建设,城市建设取得了快速发展,由相互独立的工矿区逐步联成一体,发展为湖北省的第二大城市,成为以国有企业立市的典范,其中一批国有大中型企业享誉国内外。湖北新冶钢是中国现存最早的钢铁企业之一,其前身大冶钢铁厂是清末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素有中国“钢铁工业摇篮”之称。2004年香港中信泰富重组冶钢集团后,新冶钢现已发展成为国内装备最齐全,生产规模最大的特殊钢生产企业之一;大冶有色2011年度位居“中国500强企业”的第239位,“中国制造业500强企业”的第123位,是全国铜行业少数几家重点骨干企业之一;华新水泥是我国水泥行业最早的企业之一,有着百年的历史,1907年经慈禧太后御批建厂,50年代被毛泽东同志誉为“远东第一”,为中国水泥工业的摇篮,是中国建材行业第一家A、B股上市公司,企业综合实力位居国内同行业前列。美尔雅是512家国家重点大型企业之一,中国纺织行业最具影响力上市公司,中国规模最大的西服和时装生产企业之一,国内最大的服装出口基地,荣获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竞争力500强,中国职业装领军品牌之一,为国际纺织服装行业知名品牌;东贝集团是我国最大的制冷器具生产基地之一,企业产品主要包括制冷压缩机、商用制冷机械、铸造件、太阳能产品,是国内唯一能够生产大规格压缩机的厂家。截止目前为止,我市有大冶特钢、华新股份、东贝股份、中茵股份、美尔雅股份等多家上市公司,上市公司数量在中西部省份的地级市中排名前列。“大江”、“东贝”、“HSDY”、“劲”等4个中国名牌和“劲”、“美尔雅”、“华新堡垒”、“大江”、“东贝”等5个中国驰名商标。2011年,纳入统计的27户中央和省在黄企业、市国资委出资企业资产总额769.79亿元,实现利润39.32亿元、利税63.98亿元,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61%、57%、62%。
大成就。据初步统计,“十一五”期间在黄央企已在黄石累计完成项目投资超200亿元,成为推动黄石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一是围绕主导产业引进央企合作项目。如围绕有色产业千亿元产业目标,成功引入中色矿业33亿元现金入股大冶有色;围绕黑色金属产业提升和壮大,先后引入中信泰富120亿元的湖北新冶钢特钢升级项目和新兴际华20亿元的球墨铸管和现代物流项目;在能源产业方面,支持华电集团投资40亿元建设西塞山二期#4机组和黄石燃机三联供项目。二是围绕新兴产业引进央企合作项目。如引进中海油气电集团5亿元,拟重点建设LNG液化工厂建设、天然气发电和LNG冷能利用及LNG转运码头等项目;引进中国普天5亿元,将从能源计量监测管理平台、城市整体道路LED灯改造等方面开展合作。三是围绕存量资产引进央企合作项目。面对着央企巨大的资金和技术优势,将央企作为盘活存量的第一选择,如引入恒天集团重组黄石经纬纺机等。四是围绕大国资引进央企、省企合作项目。如通过市国资公司增资宝钢黄石公司4500万元,引入宝钢股份1.5亿元投资,共同建设冷轧二期项目;三环锻压工业园、三环离合器工业园等项目纷纷落户;积极寻求外地骨干国企合作,青岛啤酒、远大医药先后落户我市,其中斥资15亿元的远大医药化工产业园将打造成为全国一流的医药产业后备基地。五是围绕创新合作方式引进央企合作项目,如引进新兴际华与新冶钢共同组建黄石新兴管业公司;引入中铝投资7亿元与大冶有色合作建设中铝华中铜业公司高精度铜板带项目;引入航天科技九院重组黄石电缆厂成立湖北航天电缆有限公司等。
大产业。“十一五”期间,黄石市形成了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建材、能源、装备制造、食品饮料、医药化工、纺织服装八大产业。其中有色金属、黑色金属、建材等传统产业经济支撑作用明显,产值分别达到269亿元、276亿元和171亿元。装备制造、食品饮料、医药化工、纺织服装等接续替代产业加快发展,产值分别比“十五”末增长3.32倍、2.7倍、4.03倍和66.5。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成为新的经济点,现代服务业发展步伐加快,第三产业增加值已突破230亿元。预计到“十二五”期末,黑色和有色产业集群超1000亿元,高新技术和机械制造产业集群超1000亿元,能源和建材产业集群超500亿元,食品饮料和纺织服装产业集群超200亿元,化工医药产业集群超200亿元;商贸(增加值)、物流(增加值)、旅游(收入)、畜牧水产(产值)产业集群均超100亿元。
大城市。黄石大城市的格局和优势包括两个层面:大城市骨架和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一是大城市骨架,主要是从黄石自身来说,黄石正按照“南向融合、东西开拓、环湖开发、沿江发展”的思路,正着力打造现代产业名城、生态宜居名城、创新创富名城、矿冶文化名城、和谐幸福名城等“五大名城”,奋力实现“超六十、跨双百、过双千、达一万”(城镇化率超过60%、城镇建成区面积和人口分别跨200平方公里和200万、打造2个千亿元产业、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上述目标的实现,将全面铺开黄石大城市格局,为央企来黄发展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二是黄石作为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多项国家级“金字招牌”汇于一身。黄石拥有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国家试验区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是国家资源枯竭转型试点城市、“中三角”重要节点城市。黄石还获得了全国3G电子政务应用城市、公共租赁房试点城市、科技进步示范市、创业型城市、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工矿废弃地与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城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试点城市等各项荣誉称号。同时,黄石还是继武汉之后第二个成功拥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湖北城市。
三、推进央地合作的几点思考
大推力。一要在已成立央企合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央企办)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实央企合作领导小组的领导力量,在原来以各部门为主要成员单位的基础上,将各县市区纳入到央企合作领导小组中来,共同领导和推进全市的央企合作对接工作。二要充实央企办力量。作为央企领导小组的日常办事机构和组织协调机构,央企办的工作责任重大,必须要强化央企办的力量和权威,可抽调或配备必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充实到央企办,特别是在法律、财会等方面的人才要配备好。对急需的人才,要打破用人编制限制,特事特办。三要足额保障央企合作工作经费。应设立央企合作对接工作专项资金,专款专用,切实保障央企合作对接工作的持续化和长期化。
大规划。根据黄石在全省的经济战略布局和自身的经济社会发展方向,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编修央企合作战略规划。一要在产业集群上做文章,首先要在拉长产业链上想办法,关键在产业龙头上下功夫,牵手央企,打造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龙头,并以产业龙头为中心,发展卫星式中小企业、技术和研发服务企业;二要立足自身产业优势,特别是钢铁、有色两大产业,与央企对接,谋划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不仅包括钢铁、有色产业链和产业集群自身,而且完全可以拓展到包括但不限于零部件、甚至整车发展的汽车产业等上下游相关产业集群、机械产业集群、建筑金属材料产业集群、贵金属深加工产业集群等;三要前瞻国家战略部署和产业发展方向,适当谋划发展新兴产业,如新材料、新能源等,但切不可一拥而上,来一个大而全、小而全,而应该选准一、两个新兴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引进央企,共同打造产业龙头。同时,积极发展配套中小企业,包括上下游企业,拉长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并不断做大做强做优。
大策略。一要用好用活用足国家赋予的资源城市转型、两型社会先行先试等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为牵手央企营造宽松环境;二要创新具有黄石特色的央企合作政策体系,责成央企办(国资委)研究出台一系列央地合作政策,每一个政策的出台、实施和完善,尽可能征求央企项目企业的意见和建议,让央企项目企业参与其中会使政策更具操作性和合理性;三要强化社会建设,一个稳定、和谐、文明的社会环境,是吸引投资者前来投资兴业的软环境,央企也不例外。政策的制定,必须突出比较优势,站在长远发展的角度,为央企和地方的合作共赢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大园区。一要规划一个央企大园区,对全市引进的央企合作项目,积极引入到央企大园区里落户,税收等收益可以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等形式和机制加以调节。央企大园区,建议由开发区和央企办(国资委)统筹规划、申报和管理。二要作为产业龙头引进和发展的每一个大项目,要规划好配套企业和机构布局,留足必要的发展空间。三要鼓励地方企业,不论所有制成分,只要与央企对接,或重组或新建,符合有关政策和条件,都可以在央企大园区落户,享受央企大园区政策。
大环境。一要由央企办统筹、组织和协调央企合作服务事宜,从前期的接洽、考察、签约到后期的落地、建设、投产的各环节,全部施行点对点无缝对接服务和全天候“保姆式”服务。二要各项目专班具体负责职责范围内的央企项目跟踪和服务,不仅要提高服务质量,更要提高服务效率。三要建立服务台账,由第三方,即行风办、监察局和纪委督查服务态度、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奖惩分明,毫不懈怠。
大国资。一要把国资委建成联系各级国资监管机构和全市国有企业的大国资之家。各级国资监管机构的联系之家就是要通过彼此之间多联系、多沟通、多拜访,特别是和上级国资监管机构的多走动、多汇报、多请示,争取上级国资监管机构的理解和支持,在了解央企、省属企业的发展布局和产业投资方面占据主动,为争取更多的央企、省属企业项目落户搭桥牵线;国有企业之家是要通过联谊、考察、调研等方式,加深全市所有国有企业彼此认识,增进了解,既互通有无,拾遗补缺,又开拓视野,共同提高。通过国有企业全方位的相互接触,寻求合作领域,抓住合作机会,谋划国有企业共赢之路。二要把在黄央企、省属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纳入统一管理、统筹安排、共同推进,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把国企党建工作作为打造国资之家的基础;三要把本级出资企业,包括已经设立的几个投融资公司和今后改制形成的及新设的企业,都要纳入到国资委的统一监管笼子,借以增强本级国有资本的整体规模和竞争实力,增强央企来黄投资、加强央地合作的信心和决心,力争将黄石打造成中部地区央地合作的基地和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