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修水县城西三十里,有双井村,乃北宋大诗人、“江西诗派”的开创者黄庭坚故里。山既奇秀,境复幽茜。青山依修河而蜿蜒,清波循峰峦而宛转,至双井村曲折而有明月湾。传说天上文曲星下谪人间,湾中并落二井,风云际会,暗喻苏黄;岸边大小钓台,嶙峋突兀,明志严陵。至春,双井景色犹佳,“春山鸟啼,新雨天霁;汀草怒长,竹筱交阴”(黄庭坚《溪上吟·序》),粉墙黛瓦,茂林修竹,一派葱茏景象。对于自己的家乡,黄庭坚曾有诗赞曰:“吾家双井塘,十里秋风香”(《赣上食莲有感》);“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岸闻”(《牧童诗》),为人们描绘出一个如诗如画的双井。
就是这样一个如诗如画的双井,孕育了黄庭坚。黄氏家族自五世祖黄瞻定居修水,买田置业,耕读传家;曾祖黄中理喜藏书,并在双井樱桃洞、芝台两处筑书馆,“聚书万卷,山中开两书堂以教子孙,养四方游学者常数十百”(《豫章先生遗文·故给事中黄公行状》);至祖父黄湜一辈,兄弟中有一半进士登第,黄家自此以学问文章步入仕途的逐渐增多。所有这些,都为黄庭坚的成长构建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幼年的黄庭坚,熟读经书而又不囿于经书,他常常“观渔于塘下,寻春于小桃源。从以奚童稚子畦丁三四辈,茶鼎酒瓢,渊明诗编,虽不命戒,未尝不取诸左右。临沧波,拂白石,咏渊明诗数篇。清风为我吹衣,好鸟为我劝饮。当其漻然,无所拘系而依依规矩准绳之间,自有佳处”(《溪上吟·序》)。到十五岁黄庭坚从舅父游学淮南,他的幼年都是在家乡度过的。双井,始终是他梦魂牵绕的地方。
双井·明月湾
宋元丰六年(1083)十二月,黄庭坚自江西泰和移监山东德州途经家乡时,写下了这首《过家》,表达他对故里及亲友的感情:“络纬声转急,田车寒不运。儿时手种柳,上与云雨近。舍旁旧傭保,少换老欲尽。宰木郁苍苍,田园变畦畛。招延屈父党,劳问走婚亲。归来翻作客,顾影良自哂。一生萍托水,万事霜侵鬓。夜栏风陨霜,干叶落成阵。灯花何故喜?大是报书信。亲年当喜惧,儿齿欲毁龀。系船三百里,去梦无一寸。”作此诗时,山谷年三十九岁,离乡已是二十四年了。
官宦在外,远离故土,诗人对双井却没有丝毫忘怀。我们来看这首《满庭芳》:“修水浓青,新条淡绿,翠光交映虚亭。锦鸳霜鹭,荷径拾幽苹。香浓栏干屈曲,红妆映、薄绮疏棂。风清夜,横塘月满,水净见移星。 堪听。微雨过,媻姗藻荇,琐碎浮萍。便移转胡床,湘簟方屏。练霭鳞云旋满,声不断、檐响风铃。重开宴,瑶池雪沁,山露佛头青。”在黄庭坚不多的词作中,这是思想故乡的一首。
元祐二年(1087)黄庭坚在京任职之时,家乡的亲人给他捎来双井新茶,触动了诗人的乡情。他马上想到了同具乡关之念的苏轼,特地将双井茶送给好友品尝,并附上这首情深意切的诗歌:“我家江南摘云腴,落磑霏霏雪不如。为君唤起黄州梦,独载扁舟向五湖。”(《双井茶送子瞻》)
月是故乡明,故乡情更浓。双井之东,长林巨麓,危峰四环,泉甘土肥,山谷之兄黄大临在此结庐而居,号为“寅庵”,并寄诗告知。黄庭坚遂作《次韵寅庵四首》以答,其中一首云:“大若塘边擉网鱼,小桃源口带经锄。诗催孺子成鸡栅,茶约邻翁掘芋区。苦楝狂风寒彻骨,黄梅小雨润如酥。此时睡到日三丈,自起开关招酒徒。”此诗极写棠棣之情,诗中的“大若塘”和“小桃源”,都是山谷幼年常去的地方,字里行间无不透出诗人对故乡深深的思念。
下面这一诗一词,可以再次印证诗人那剪不断、理还乱的“双井情结”:
“霜须八十期同老,酌我仙人九酝觞。明月湾头松老大,永思堂下草荒凉。千秋风雨莺求友,万里云天雁断行。别夜不眠听鼠啮,非关春茗搅枯肠。”(《宜阳别元明用觞字韵》)
“烟中一线来时路,极目送、归鸿去。第四阳关云不度。山胡新啭,子规言语,正是人愁处。 忧能损性休朝暮,忆我当年醉时句。渡水穿云心已许。暮年光景,小轩南浦,同卷西山雨。”(《青玉案•至宜州次韵上酬七兄》)
诗中的“明月湾”、“永思堂”,直写故乡双井;而词中的“南浦”、“西山”,则指与分宁(修水)同属洪州府的豫章(南昌)。诗词间不仅充满手足之情,更是萦绕着乡关之念,哀婉凄绝,感人至深。
双井·黄庭坚墓
崇宁四年(1105),黄庭坚去世于宜州任上,与故乡竟成永诀。三年后,其灵柩由苏坚、蒋湋等护送,魂归故里,长眠在双井这块承载他幼年的欢乐、洒满他一生乡思的土地上。绿树掩映的墓园,最终完成了他的诗意地栖居,永远慰藉着他对故乡双井的眷恋……(二○○五年五月廿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