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的“全能”与“不能”


         身处新媒体时代,记者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对记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压力大,是因为在新闻报道上,记者获取、传递信息的速度要更“快”;要求高,是因为面对网络、3G手机、微博、QQ、iPad等即时传播,记者对信息传递技能的掌握要更“全”。于是,很多媒体在提出要打造“全媒体”目标的同时,也提出了要培养“全能型记者”的要求。
所谓“全能”,也就是无所不能。这样的记者,必须能够熟练地掌握并运用各种信息传递的技术工具,平时被笔记本电脑、照相机和摄像机所“武装”,一旦发现新闻而奔赴现场,可以文字、图片、视频、手机报、电子报全方位报道,可以采、写、摄、录、编全功能运用,成为能够同时写文字稿、提供图片、拍摄视频等“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的“全能型记者”。——实际上,这是一个记者“不能”也不可能做到的。
说“不能”,是因为我们依然生活在一个现代工业的、分工精细的社会里,职业的性质决定了记者所从事活动的畛域。这当然不是说记者对各种新的信息传递技能不需要学习、不需要提高,而是对于一个立志打造“全媒体”目标的媒体来说,其“全能”的重点应该放在分工基础上的资源整合、配置优化以及信息传播效率的提高,而这些并非是培养出几个甚至一批“全能型记者”就能解决的。因此,我们应当走出对“全能型记者”认识的误区。
毋庸置疑,“全媒体”模式的出现,对传统媒体的新闻采编流程来说,是一种根本性的变革:新闻生产模式的层级开发、多次利用,新闻发布渠道的多媒介呈现和发布方式的即时滚动,互联网与移动终端乃至其他通讯产品的媒介融合……其实,所有这些的实施,靠的并不是“全能型记者”,而是靠管理,靠机制体制创新,靠多媒介新闻产品生产的“调度”。正如工厂生产有车间、车间生产需要有总调度室一样,记者在获取新闻信息并形成新闻产品后,传递、提供给“总调度室”;“总调度室”按照要求将新闻产品深度加工后,以最优化的“全媒体”形态呈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就记者而言,更多的是强调专业分工,提供最好的新闻;就“总调度室”而言,更多的是强调媒介融合,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策划、制作出最好的产品。                                           
实质上,“全媒体”的最佳也是最终业态,就是实现各种传播媒介的融合。它所要求的,无论是管理还是采编都要适应跨媒介的团队合作,打破单个媒介界限,改变目前报、网等媒介“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的局面;建立新的运行流程,实现新闻报道跨媒介整合联动、全方位整体呈现的新业态。因此,记者的“全能”,功夫应当下在了解和掌握媒介间的沟通、配合以及融合的相关知识上。即:记者不是“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的“变形金刚”,而是在熟练掌握了一两门报道技能的同时,知晓自身以外各种媒介的运作流程和规范,能够顺利地完成与各种媒介的“无缝对接”,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和媒介融合意识的新媒体人。——我认为,这才是“全能型记者”的“全能”。二○一一年三月廿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