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上看到一段视频,背景是一个美国家庭,很萌很可爱的小女孩生日将至,妈妈让她打开书包,她一件一件地拿出父母送给她的礼物,充满了惊奇,最终的礼物居然是爸爸妈妈在下班之后带她去迪斯尼乐园。面对这个“大礼物”孩子再也忍不住放声痛哭,并一边哭一边跳,以表示自己的快乐。——当然这一切都是有妈妈在旁边提示,希望女儿怎么做,她才按照妈妈的期待去做的。
任何人,不管是转载这个视频的人还是看到这个视频的人,对这个家庭的和谐,与对那个女孩生日所得到的礼物,无疑都是充满艳羡的。但在贾春宝感觉,这个视频多少有些做作与炫耀的充分,在艳羡的同时内心却是颇为不宁静。因为这跟中国人传统的观念刚好相反。
由美国小女孩受到的宠爱的视频,我们很容易想到当下最为普遍的“拼爹”现象。就是说子女不看自己是否能带给父母尊崇感,比拼更多的是父母可以带给自己什么。
贾春宝想到了发生在中国古代的一个相反的例子。
北宋的时候有个名医钱乙,是儿科医学的奠基人。钱乙在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在他仅仅三岁的时候,嗜酒如命的父亲又独自去东海远行,而就将其抛弃在家中。这对于一个不足三岁的小孩子而言,无疑是让其自生自灭。
幸亏钱乙有个姑姑,姑姑把他收养过去,并在姑父的影响下,成长成为一代名医。姑姑和姑父先后去世之后,他做主将自己的姐姐嫁给了一个可以托付的人家,并在那之后,不远千里去寻觅父亲的踪迹。经历千辛万苦之后,六次到海上才跟父亲团聚。团聚之后,钱乙带着父亲跋涉千里回到家乡,并赡养老人直到老人辞世。
钱乙的故事从北宋开始就成为经典的佳话而被传颂。虽然我们再也难以做到钱乙那种孝道的境界了,但我们当下所做的和所传颂的恰恰都是相反的。就是说父母要用讨好的姿态去面对自己的子女。
因为子女是从己而出,是自己的未来,也是自己的希望,甚至从中国人的角度而言,是自己的一部分,可能也是自己的生命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资产,作为“养儿防老”与未来家族荣耀的依托。从从天性从本能,从无私到自私,从各种角度而言,父母疼爱自己的孩子都没错。
西方人把孩子作为独立的个体,知道并追求其独立的人格。在其成长到十八岁之前,充分尊重其独立的人格,并竭尽全力做一些对其人格的未来发展有帮助的事情。
但为什么不能反过来,让孩子去爱自己的父母呢?特别是在孩子的生日到来之前,孩子是更应该对父母有感恩之心的,那才是正常的。不管是十月怀胎还是一朝分娩,当然更包括在出生之后成长的时时刻刻,都有父母的陪伴。
当今从中国到世界的任何角落,普遍存在父母讨好孩子,而孩子们之间在“拼爹”的现象,在攀比之中,对来自父母的爱与爱的表达方式充满着高要求与不满。
从父母那里所得到的爱,是会攀比的,全部都是付出,从表达的方式方法上,从消费水准的档次上,从所耗费的精力上,从所动用的心思上。那是一种索取者的心态,总是会让人助长贪婪和虚荣的。
即使那些攀比与责难,都是基于再不懂事的基础,孩子都无可指责,因为他们是孩子,我们对孩子是需要宽容的,即使犯下天大的错误,都有改正的机会。但对父母的职责与责难就没有那么多的道理可讲了。父母对子女的任何一点疼爱,都会助长孩子们的依赖性。
贾春宝认为这种基于攀比心理的拼爹行为很不正常。正常的应该是“拼子”,就是看自己的孩子跟别人的孩子相比,谁的孩子更听话,更有出息,更能让父母得到尊崇感。而且所谓拼爹,根源并非单纯来自孩子本身,而更多的是来源于父母的表现以及舆论的作用。本文开始所引述的那类视频就起到了拼爹的效果。
假如孩子反过来能尊敬父母,并用讨好的方式让他们每天都开心,那才是真正的可以传承的东西。假如有什么东西是可以攀比的话,那么把父母拿出来“拼爹”相比于“拼儿女”总要更名正言顺一些。
俗话说返璞归真,这个也可以异化为“返哺归真”,人只有能反过来补养并回报上一辈甚至祖辈,才能让自己回归真正的正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