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太平县志》卷一八记载黄璨绘画有《黄氏雨窗别意图》。吏部文选郎中黄孔昭在都其弟黄孔英往省将归,永嘉黄璨为作图。取唐朝诗人韦应物《示全真元常》诗句,“宁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以寓别意;其他仕宦之友如:谢侍讲鸣治(1435-1510年,字鸣治,号方山,浙江太平桃夏(今温岭大溪桃夏)人。明朝政治人物、文学家、理学家,是成化、弘治年间“茶陵诗派”的重要成员,天顺甲申进士,官至礼部侍郎,兼国子监 祭酒,谥文肃。),行人林雍(字万容,龙溪人,景泰五年进士,授行人)为他作序,同官傅瀚(1435-1502年,字曰川,新喻人,弘治中累官礼部尚书)、翰林张泰(1436-1480年,字亨父,苏州人,翰林检讨)等皆有诗相送。
黄孔昭(1428-1491)明朝浙江黄岩洞黄(今温岭市岙环镇照谷村)人,初名曜,后以字行,改字世显,号定轩,晚号洞山迁叟。20多岁迁居黄岩后街。明天顺四年(1460)进士。授屯田主事,进都水员外郎。成化间为文选郎中,职掌升调,改变闭门放客旧制:“苟以深居绝客为高,何由知天下才俊。”每有客至,必延访人才,记录在册。以其才高下除官,常说:“国家之用才,犹如农之储粟。粟积于丰年,乃可以救饥,才储于平时,乃可以济事。”以私干者悉拒之,由是铨叙平允。弘治元年(1488),官至南京工部右侍郎、代理尚书,收归沿江被土豪侵占的国有土地。南京发掘古鼎,他急命工匠镌“文庙”二字送入庙,权贵欲献朝廷,见镌字而止。所荐举知府樊莹、佥字章懋应,后为名臣。为人敦厚,性恬静。 著有《定轩集》,《定轩存稿》。与谢译同编方孝孺《逊志斋集》30卷、《拾遗》10卷和《赤城论谏录》。弘治四年(1491)卒于任,嘉靖初,赠礼部尚书,谥文毅。
黄璨(1439—1501),字蕴和,号迂庵,又号观澜子,晚号罗山居士。永嘉人。工诗文、书法。黄淮孙。父亲黄采卒,上遣官祭葬毕,诣阙谢恩,时当道识其才器,举为礼部秀才。成化三年,参与预修《英庙实录》。后升承直郎、大理寺左寺副。晚年居家乡放情于诗文绘画之事。《东瓯诗存》卷二二存诗《东山草堂图为赵东山题》等5首;笔者辑佚诗《寿严陵先生七十岁》1首。
黄璨画山水,苍秀有致,与姜立纲同直中秘。〔嘉庆〕《太平县志》卷一八记载黄璨画有《黄氏雨窗别意图》。“宁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本出自唐人韦应物《示全真元常》,指兄弟或亲友久别后重逢,共处一室倾心交谈的欢乐之情;寄托着友朋重逢的美好期待;而经黄璨对黄氏兄弟这一故事的丰富描绘,“夜雨对床”就更具有美好的人伦情味。
韦应物《示全真元常》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