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和社会实践能力教育与培养模式与效果的典型调查暑期社会实践总结
指导老师:何运生 成员:宋维鑫,彭利平,陈思师,黄菲菲,苏颖等
[摘要]大学生创新创业与实践能力教育已经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重点,也已经成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综合素质优良大学生所必须得一项教育内容。在高校教育体系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不仅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更是提高人才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新世纪的挑战和世界发展的多元化快速发展趋势, 培养富有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现代人才, 是当前各类高校教学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实践能力; 高校;培养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教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和“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并且,我国提出“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而大学生则是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切实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与实践能力,对促进我国创新型国家将会起巨大的到推动作用,同时以大学生创业和实践为基础的基地建设,对于带动其他同学参与创新创业与社会实践活动也会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1、大学生创新创业与实践教育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内在需要。
素质教育重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在高校推行大学生创新创业和社会实践能力培养教育对培养创新型大学生将有着重要的意义。教育是知识传播的知识创新与应用的主要方式,在推行素质教育过程中不断落实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学习,能够促进人的个性发展,增强创新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
2、社会发展和国家发展的需要
当今社会发展速度加快,知识剧增,科技革命高潮迭起,在这样的大环境中,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更需要具有不断学习,用于创新,敢于实践的素质。在高校中推进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教育,有助于培养具有综合素质高,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人才,对保障国家进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将会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校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与实践能力教育培养过程中的问题
1、接受教育时间与认知程度不够
大学的四年时间里,一直等到大三年级才有绝大部分同学认识到创新创业与实践能力的重要性,才准备努力发展自己相关的方面,殊不知,很多机会已经悄然而逝。而且步入高年级的同时,将面临的主要任务不仅仅是课堂学习,还有未来的规划与目标,此时再进行一些急忙而又效果不是很明显的能力提升教育,对于从本质上提升,从思想上使自己的创新创业与实践能力得到全面进步,也已经是无济于事。
随着大学的高年级化,大学生对与创新创业与实践教育认识程度不断增强,一方面是逐渐地学习和探索过程中,比较上进和渴望争取多方面发展的部分大学生会自主地进行适合自己的方法和途径,抓住一些比较可能的机会去提高自己的相关方面能力。另外一方面,则是在学校相关教育背景下,在他人指导和帮助之后,才能够逐渐脱身独立进行和接受大学生创新创业与实践教育的。纵观各类学校中的大学生关于创新创业与实践教育和发展情况,两者达到的教育效果可能不尽相同,毕竟前者是通过自身的钻研和努力去发展起来的,后者则是在一定时间与一定程度的被动之后才可以逐步提升自身能力的。但前者能坚持或者能成功的却不是很多,因为一切从起点走起,而想在相对来说相同的时间内取得满意的成果是比较困难的。而后者则在汲人之长,切合实际的思考后,在具备了一定的思想基础后再进行的自身发展,我想其起点与基础是比较具有竞争力的。
2、教育资源分配,本应不公平还是需要持平
从进入大学的那一刻起,也许已经决定了后面的道路取向何方,也许已经给了别人对你评价和认识的标准。因为高等学府,不仅有大师,而且拥有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可以尽可能满足一个大学生的教育需要。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平致使一些相对水平较低的高校不能很顺利地满足学生的教育需要,而在高等学府中,这种差距所产生的影响和结果是非常明显的。在一本院校中学生对自己创新创业与实践培养的满意程度比其他院校要高出很多百分点,因为高等院校中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和资源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得到一定的分配,而学生自身也能够在这些自己争取到的“财富”中进行自我创造,自我发展,最终达到“钱生钱”的目的。而在级别较低的学校中,他们的学生在本来已经没有机会得到一定“本钱”的条件下,又何谈去创新创业实现“生财”呢?
当然,我们从教育公平的角度看,这的确是个比较大的问题,没有资源,怎么谈教育。但我们从其他方面考虑,资源的分配公平与否的确没有那么好划分。一本高校中,会集着绝大多数的高考高分高才学生,其中有的学生能力和自身素养的确相比之下,与其他院校的同学相比是非常突出的。当你把同样的教育资源用在一个有能力将其价值体现的淋漓尽致的学生身上,和用在一个没有能力发挥其功能的学生身上时,虽然付出的本质资源是一样的,但最终的结果却表示这种资源的不同之处。这正如有一万元创业资金,甲可以用其在一年内挣到两万,而丁却只能保本,甚至还会亏损。我们如果作为投资者,甲无疑是我们最青睐的对象。
3、创新创业与实践教育执行不彻底
大字公告,政策张贴,一级级信息传达……最终的结果我们是关注这些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教育能否落到实处,切实提升学生的相关能力与素养,而在很多地方和环节,鼓吹过程大于实际效应,最终得到的效果反而不显著,为何?落脚点错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将计划、政策和通知落到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去,对于整个学生的教育工作而言才是至关重要的。学生得创新创业与实践教育,不仅需要口头的承诺,政策上的突出,而是能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起到该有的效用和成果。
对于大学生的创新创业与实践教育缺乏有力的监督和管理部门,缺少专业的工作指导,则是一批批教育终成一纸空文的最终原因。高校中的创新创业与实践管理部门在大学生教育过程中充当着必不可少的角色,这样的一个部门一方面可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结合现有的资源,充分、高效率地将其进行分配,充分实现各类资源应用的价值。另外一方面也可以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和社会实践进行指导与监督,使学生能高效率完成教育工作,切实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与实践能力。但高校中此类管理机制的缺失,会在很大程度上减弱了大学生创新创业与实践教育的效果和成绩。
4、社会团体认可和支持差别大
不同类别等级的大学,社会团体与组织对其倾注的关注和支持力度不尽然相同,可能会在各种方面的工作认可和支持方面,都会有一定程度的倾向。引起这种区别的根源则是大学被判别的不同等级,引起教育资源的差距,产生大学教育过程中大学生素质高低的不同于差异。
这些对于一个社会性质的组织团体而言,才是重要的。在一个社会型的活动中,突出重点高校的成果,不仅仅是对高校的一种认可,也是对组织和团体本身的一种鉴定和自我肯定。长此循环,社会企业则会进一步希望自己的投入能够得到一定的影响与效益,则会加大其对高校的投入,或者带动其他社会组织团体进行资源投入。优秀学府中的大学生那么就会有更多更大的机会去进行课堂以外的教育和学习,也能从其他方面加强自身发展和提高自身素质。
三、加快大学生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教育措施
1、加强创新教育,增强意识
江泽民同志曾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不仅能体现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当今的大学,应充分认识到创新创业和实践活动在大学生能力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应加大对大学生教育实习、见习等实践环节的管理,在实践、经费和政策等方面提供有力支持。其次,应逐步探索课堂教学,实际操练,教练结合的方式和方法,提升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创新能力。在教育创新理论的同时,为学生提供可以自由创新的环境和平台,使其得到创新练习的机会,同时也通过创新的成果增强学生的创新信念,扩大创新教育影响和效果。
2、广开渠道,富集教育载体
单单依靠学校的经费支持与资源,进行大学生创新创业与实践教育是有限而远远不够的。对于丰富大学生创新创业与实践能力的机会需要的还是社会的支持,需要更多的学校以外的机会。因为社会创造的环境是不同于学校的创新创业与实践机会,社会是以关系与利益为主,而学校则以学生为主,本身的重点就是不一样的,因此,在一个不会以学生教育为主的环境和氛围下,在进行必要地创新创业与实践活动和项目时,所处的环境与条件更能够磨练和提升自身能力,因此,必要的社会性质活动与项目对于执行大学生创新创业与实践教育是非常具有意义的。
以课程建设、群体活动、传统特色活动等为载体,增强学生社会实践创新和创业能力。首先,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增设创业教育课程,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丰富创业学识,了解和熟悉有关创办及管理小企业的知识和技能。在课堂上可考虑采用创业案例进行教学,向学生直观、生动地展示成功创业者的创业精神、创业方法、过程和规律,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创业意识,树立全新的就业观念;启发学生的创业思路、拓宽其创业视野;培养学生创业的基本素质、能力和品质。其次,鼓励学生要立足校园、服务社会。要充分利用校内、校外资源。对于校内的教学教育资源、社团要充分利用。鼓励学生创造性地投身于各种社会实践和社会公益活动中,通过开展创业教育讲座,以及各种竞赛和活动等方式,形成以专业为依托,以项目和社团为组织形式的“创业教育”实践群体来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以社团为载体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组织开展创业沙龙、创业技巧大赛等活动。校外则要充分利用校友资源、社区、俱乐部、中小学等资源。与社区、中小学、企业、当地俱乐部建立良好的关系,为学生的社会实践创造条件
3、教育以人为本
教育的接受体是学生,教育的目的是提高能力,在进行大学生的创新创业与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首先要把握住这一要点和根本出发点。很多时候,在某些环境和某些条件下,发生雷声大,雨点小的情况也不足为奇,但中心偏了,则永远不可能达到理想的终点。
何为以人为本,在高校教育中,学生是主体,提高了学生的受教育水平,就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发展中的社会和环境。继而才能更好地反映一所高校的教育水平和育人水平。现在很多媒体都会在每年计算某某学校培养了多少科学家,产生了多少个政府高官,锻造了多少企业老总……也许单单从这些方面去评判一所学校的人才教育是非常片面的,但这些特殊的数据也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所高校的人才教育水平。因为大学教育之后,踏入社会,走进工作岗位,诞生的解除人才出了以上所说的,还会有什么其他优秀人才吗?
4、扩大教育队伍,建立稳定教育基地
建立一支经验丰富、素质好、能吃苦耐劳的社会实践和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可以对大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协作意识等创业品质给予强化。创业往往不是一个人单枪匹马所能实现或完成的,它需要组建起自己的团队。一个精诚团结、各方面能起互补作用的团队,才能实现1+1>2的效果,才能保证创业的成功。通过教师队伍的指导,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分析自我,确定正确的人生目标,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培养合作意识,将为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形成产生深刻的推动作用。
“立足基层,就近就便,分类建设,效益至上”,建设长期稳定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和社会实践基地,在大学生教育中至关重要。稳定的教育基地与大学生就业、创业结合起来,基地建设应有的放矢,注重实效,社会实践活动应是人才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三者的统一。应有针对性的结合学生实际、专业特点,走教育、科研和生产实践一体化的道路。社会实践活动应纳入人才培养计划,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有层次、分阶段、逐步展开,如对低年级学生主要通过调查、公益活动等形式增加社会阅历,高年级的学生则可以进行专业实习。
四、总结
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展开的一系列调查研究,并对调查资料的搜集和分析,我们总结出了多种类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方式,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以和现阶段所面临的问题,并且针对问题我们提出来一些可行的解决方法。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项艰巨的工程,创新创业活动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只有切实地把教育作为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工作,才能从观念上告别为创业而进行创业教育,才能将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思想渗透到学校的各方面教育中,并贯穿于整个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过程中,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让学生学会创新学会实践,才能为国家爱创造更大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