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开始由量到质嬗变转折点


  526部胶片电影、101.72亿票房、新增电影院313家、新增电影银幕1533块,这就是2003年至今的8年间,中国电影从被边缘化的深渊浴火重生的答卷。9月1日闭幕的第二届中国电影发展(青海)论坛上,近百名国内电影界人士发出了同一个声音——中国电影已经走到了由量到质嬗变的产业转折点。

  “以张艺谋的《英雄》为开端,中国电影开始了产业化之路。在过去不到十年时间里,中国电影的发展,我觉得成绩还是要看到的。2010年,国产电影票房突破100亿元,这是中国电影产业化的阶段性收获。这背后,是国产电影制作、发行等整体水平的提升。”中国电影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康健民说。

  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的最新数据对此也提供了支持。据统计,2010年,国产故事影片达到了创纪录的526部,同年,有95部动画片、纪录片、科教片和特种影片诞生,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还出品数字电影100部。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饶曙光认为,产业化以来,中国电影的制片主体、投资方式、发行体制都进行了根本性改革,产业整体形态和美学风格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以2010年的超百亿票房和年产影片超500部为标志,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电影产业体系已经宣告初步建立。

  然而,现实的另一面却不得不让中国电影人深思——2010年产的526部国产故事片中只有100多部进入了观众视野;国产电影95%以上的票房是由北京、上海、深圳、广州4个特大城市以及直辖市、省会城市和深圳、青岛、大连等沿海大城市创造;国内有3800多座城市,但只有224座城市有票房纪录,350座百万人口的中等城市及县级城市基本没有多厅影院。

  与此同时,去年岁末上映的中国电影大片中再次出现了“三个葛优、两个范冰冰、两个黄晓明、两个刘德华”的“演员被过度消费”的怪相;一些电影只讲市场,不讲思想,把票房作为唯一目标,简单模仿、粗劣复制;有的电影创作者脱离社会现实,非理性放大个人偏执感受,以消极虚无的态度看待文化生活,肆无忌惮地颠覆主流审美观。

  产业化以来,电影成为热钱拥入的“热土”,投资多元化和民营电影制作机构诞生、成长无疑为中国电影注入了新活力。可是,急功近利的电影制作动机产生了盲目跟风,在《卧虎藏龙》和《叶问》系列的跟风中,迷失的不仅有大量普通电影人,其中也包括曾经为中国电影赢得荣光的国内大导演。

  “中国电影总体制作水平起伏不定,有的甚至在退步。业外资金把投资秩序搞乱了会造成很多笑话。高成本投资大部分是片酬,真正能用于制作的很少。对于业外投资,我觉得应当持有保留的接纳态度,中国电影制作需要甄选合作伙伴。”北京新影联院线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军说。

  而在大多数电影人看来,给中国电影一个宽松和谐的创作氛围,并建立一个规范有序的电影市场运作机制,是中国电影实现由量到质产业升级所亟待解决的两个关键。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李道新教授认为,政府有关部门应从国情出发的基础上,借鉴美国、欧洲以及日、韩管理电影的经验,提升自身管理、引导电影发展的能力,进而赋予电影人更宽松的创作环境和氛围。同时,还需建立体现责任感的电影生产和消费体系,通过形成有机的引导、评价和约束机制来推动中国电影发展,以避免电影产业陷入权力或金钱说了算的“怪圈”。

  而要解决中国电影发展面临的问题,归根到底,还是人的问题。

  教育部艺术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周星教授告诉记者,电影人才特别是动漫电影人才的培养是教育界比较痛心的事情。近些年,很多院校开设了动漫专业,但仅仅是简单的设计和软件使用,动漫电影所需的核心创意能力培养却乏善可陈。

  “目前,中国的艺术教育仅仅是技能化的,还普遍存在着思想上的缺失。”陈晓云认为,高层次电影专业人才的匮乏,已经严重制约了中国电影创作和产业的发展进度。

  “电影是产业也是艺术,是商业也是审美。归根到底,电影是文化产品、电影产业是文化产业,文化品格、文化担当是电影的本质属性。当下中国电影要努力完成的任务是——用国际化的电影精品,推动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出去。”饶曙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