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大学文科学报的众生态(之二)


“中小”大学文科学报的众生态(之二)

2011.8.17

 

本报记者 陈洁

 

另据统计,有200多家学报有特色栏目,如《徐州师大学报》的“留学生和近代中国研究”,《滨州学报》的“孙子兵法研究”,《广州大学学报》的“廉政论坛”,包括《河北电大学报》正在大力创办的“华北近代历史文化研究”等专题栏目,都是其中的佼佼者。《邯郸学院学报》推出“赵文化研究”和“学术名家访谈录”两大板块,他们的主编到北京来给北大学术名家做访谈时,北大学报的前总编龙协涛说:我们很惭愧,给北大的老教授们做学术整理,是我们该做的工作,没顾过来,却让邯郸学报千里迢迢地跑来做了。

这些特色研究领域和特色专业栏目,有的是依托学校专业领域,有的是借助学校所处的地域文化。因为明确、集中,在学术培育方面往往有特别的效果,或许让人难以想象,《河南教育学院学报》的“百年红学”专栏,论文的转载率竟然超过核心期刊《红楼梦研究》。事实上,在地方性研究方面,他们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地方文化建设也有着重要贡献。

云南保山师范学院学报》就被当地人亲热地誉为“滇西南的北大学报”,而《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主编王长中则介绍说,一方面,学报的学术的载体、学校的名片、是学校科研水平的反映,应该端正学风,洁身自好。另一方面,学报的特色和存在价值也体现在为地方建设服务方面。他们学报曾发表过一篇论文,讨论在青岛市建立中心商业区的问题,后来被青岛市政府采纳,真的建设起来了。这是学报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做的贡献。

 

学报的意义:本体功能论

中国的学术科研力量主要有社科院、社科联系统和高校系统两大块,学术期刊也相应地分两块。据教授介绍,目前中国高校的科研力量,可以用四个三分之二来概括:中国的人文和社科领域的科研成果,有三分之二出自高校;社科院系统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的三分之二来自高校;高校研究人员占中国社科力量的三分之二;社科基金课题的三分之二由高校教师承担。而这么一个庞大的科研队伍,其科研成果有很大一部分就是由各级高校学报发表的。

中国开始只有少数名牌大学主办有学报,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一般的大学先后都有了自己的学报,进入21世纪,高职高专类学校也纷纷开始创办自己的学报。而现在,“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的会员超过800家,这意味着中国至少有几百种公开出版发行的高校文科学报。事实上已经很难想象一个高校没有学报。学报在事实上成为一个学校的学术中心,能营造学校的文化学术氛围。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原主编、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原理事长潘国琪提到,高校为什么要创办学报?如何评价高校学报的质量?这些都是重要的问题,应该认真讨论,而不是简单地以数据或发行量去评价学报的质量。他创造性地提出了高校学报的“本体功能论”,认为高校学报有三方面的功能:推动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发现和培养人才、促进学术交流。他援引蔡元培发表在《北京大学月刊》1919年第1卷第1号上的《发刊词》,“有月刊以网罗各方面之学说,庶学者读之,而于专精之余,旁涉种种有关系之学理,庶有以祛其褊狭之意见。”且亦借以报告吾校现状于全国教育界。

当然,中小学报学刊也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包括发表论文水平整体不高等,但客观地说,这些问题的责任不该由学报承担。学报只是展示平台,论文质量好坏的关键还是靠论文写作者,另一方面,学术也有学徒阶段,不能指望学者一起步时就往最顶级的核心期刊发论文,而是从自己的学报开始,一步一个台阶地成长。

 

书香和心香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印行了一本叫《书香·心香》的小册子,以纪念他们公开出版十周年,在这本雅致的小册子里,老主编李光连回忆说,他在安徽师大工作了一辈子,即将退休的时候,碰巧遇到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的招聘,在招聘台收摊的最后一刻,他无意中闯了进去,被求贤若渴地热诚所感召,担任了主编。从外界来说,社会认可度不高,就是在学报界内部,跟浙大等老牌大学学报相比,也被排挤在第三世界,校内的环境也好不到哪里去,没有编辑部和独立办公室,没有必备的编辑参考资料,稿源奇缺。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开始筚路蓝缕地白手起家,学报的常务副主编何静说,他们就是坚信一条,人的精神领域,不仅需要高深的学术期刊,也需要他们这样脚踏实地务实的高职学报,他们率先由季刊改为双月刊、率先实行文理分期出版,率先主动走出去,跟《中小企业科技》杂志合作,经过几次大的改革,渐渐风生水起。编辑是苦差事,学校有寒暑假,学报却要按时出版。何静印象最深的,是2007年寒假,他们把最后校对好的稿子送到印刷厂付印时,发现工人都放假了,才恍然大悟要过年了!就是在这样忘我的工作中,学报获得了全国高职优秀学报一等奖,成为中国高职高专核心期刊、全国地方高校学报一等奖等各项荣誉,影响因子由2003年的0.019上升到去年的0.222,下载次数最高的达到1942次,同时被引用19次。如今,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和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是中国高职教育的两面旗帜,而《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也是中国高职学报的一面旗帜。

有学报主编谈到:参与编辑出版专业期刊,在没有经费来源的情况下,完全是凭借期刊人对期刊出版的奉献精神和对期刊未来发展的思考,凭着一种热情、一种精神。

看起来,人无贵贱、事在人为。出版物也一样,只要自尊自重、努力奋进,哪个旮旯犄角的花儿开了,都是美的、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