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繁华的曼哈顿,曾是日本热衷投资的目标。
近期,美国媒体多篇报道称,大量来自中国的投资进入纽约等城市的房地产市场,并将目前中国在美国的投资与上世纪80年代日本资本大举入美相提并论。专家认为,在经济缓慢复苏的背景下,美国对中国资本的态度是既欢迎又戒备。从当年日本在美国的投资遭遇来看,中国应该警惕美国可能采取的各种手段,同时要防范收购的资产日后成为经济包袱。
曾经的投资美国热潮
上世纪80年代,在前期多年经济高速增长、外资盈余的基础上,加之1985年的“广场协议”,日本在美国的外国直接投资(FDI)曾有长达约十年的高速增长,受到广泛关注。
在日本到美大举投资之初,美国对外国投资为欢迎态度。 1983年9月9日,里根总统发表了《国际投资政策声明》,这是美国历史上首次由总统发布的欢迎外国来美投资的声明。
日本对美多年贸易顺差引发了“广场协议”后,由于美元贬值,日元升值,出现了日本人在全世界的资本输出热潮。在这一过程中,美国成了日本的主要目标。 1985年后,日本企业开始大量购买美国企业,或在美国开设工厂。
据统计,从1986年到1991年,日本的海外投资总额高达4000亿美元,成为全球最大的对外直接投资国。日本流入美国的外国直接投资呈现爆炸式增长。从上世纪80年代早期的每年10亿美元迅速飙升,到1990年达到高峰,仅此一年就超过180亿美元。
大量日本资本迅速涌入美国的各个领域和角落,无论是工业、房地产还是文化等产业,到处可以看到日本人活跃的身影。不过,实际上,当时在美国投资最多的国家并非日本。有研究认为,1990年,外资在美国的直接投资中,首要来源是英国,占当时来美FDI的27%,日本只占21%。但是,由于日本在美国购买大量标志性建筑,形成高调“购买美国”的印象,加上东方文化的背景,造成美国各界“谈日色变”,对来自日本的投资防备有加。
美实施“防卫”以削弱日本
美日关系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约10年间一直处在紧张状态,这一时期日本一直被美国认为是“重大威胁”。美国各界以不同方式阻止和打击日本在本国的投资,削弱日本。
首先,媒体和知识界不断警示日本威胁。在1991年出版的《即将与日本发生战争》一书中,作者明确指出,冷战后美国的头号敌人就是日本。与此相呼应,美国媒体也普遍刊载“日本威胁论”,宣称比前苏联更可怕的是日本的经济侵略。美国《华盛顿邮报》报道说,在美国的战略家中,已有不少人认为,第三次世界大战将是一场经济战争。自认为西方盟友的日本成了冷战后西方世界的共同敌人。
其次,美国政府和国会明确发布“防日”讯息,通过立法和双边协议限制日资。 1992年1月,当时的中央情报局罗伯特·盖茨局长在面向全美国的电视新闻中说:“到目前为止,中情局的活动重点是放在监视前苏联上的,今后要尽全力将收集情报和开展谍报活动的目标转向与美国进行经济以及技术竞争的国家。”克林顿总统还交给《日本是第一》一书的作者、哈佛大学的艾兹拉·伯肯鲁教授一个任务,令其研究如何不让日本成为第一。美国前国务卿詹姆斯·贝克说,决不能让日本成为冷战后的赢家。
日本在美国的投资还推动了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简称为CFIUS)职能的强化。 1975年由福特总统设立的CFIUS主要目的是“监督外国投资对美国的影响”,同时可以协助执行美国对于外国投资的政策,并没有被赋予实质性的权利来规制或者阻止能够引发国家安全问题的外国投资。
随着外国投资的情况变得越来越复杂,增加CFIUS的职责和提高其审查标准的呼声越来越高。20世纪80年代发生的日本富士通公司试图收购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仙童半导体公司案件,被美国政府视为日本公司试图 “统治全球的半导体市场”以及对美国半导体工业和国家安全的威胁。这项收购催生了1988年美国会通过了对1950年国防生产法第721节的修正案,即埃克森-费罗里奥修正案,CFIUS因此得到了更多授权。 2001年“9·11”恐怖袭击之后,美国对于国家安全的审查标准增强,外资交易受到了严格的审查。
2007年7月26日,布什总统签署了2007外国投资与国家安全法(FINSA),并在以后的实践中进一步强化了CFIUS的地位。
1988年,美国国会为对付不公正贸易而通过了以超级301条款为核心的“综合贸易法案”。 1989年美国以不公正贸易为由正式向日本提出了“超级301条款”,对日进行制裁。
此外,美国一方面狙击大举涌入的日本投资,另一方面,则竭力迫使日本向美国开放市场。美国认为,它的商品不能打入日本市场与日本的经济结构有关。1989年5月,布什总统指示与日本交涉有关经济结构问题。1989年9月,日美结构协议谈判开始举行。美国提出了200项以上的改善结构障碍的条款。改造协议实际上是美国对日本的制裁。它从对日本贸易政策的批评开始,涉及到日本的经济政策、企业行为、商业习惯,甚至于日本的产业文化,最后归结到打击和“改造日本”的目的。 1993年7月,新当选的美国总统克林顿在《美日结构协议》中,要求日本进一步开放国内市场,并为减少贸易顺差确定数字指标。1994年初,日本宣布调整对美国零部件的采购政策,美国则以“超级301条款”相威胁。 1995年,在日美汽车贸易谈判中,美国根据“超级301条款”宣布对日实行贸易报复的清单。同时,美国向世界贸易组织提出申诉,要求对日本封闭市场行为予以处罚。不仅如此,美国还与西方各国联手,通过操纵国际外汇市场的走势促使日元升值来打击和制裁日本。
日本对美投资损失的教训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初,部分资金充裕的日本企业和个人赴美大规模收购房地产、企业和艺术品等各类资产。
在房地产方面,日本企业收购了大批观光旅游房产项目和商业地产项目。据日本媒体报道,到上世纪80年代末,日本投资者在美购买的不动产占美国不动产总量的10%。其中标志性的事件是,三菱财团下属房地产企业三菱地所1989年以约2200亿日元的价格收购位于纽约曼哈顿岛核心位置的洛克菲勒中心。但是,三菱地所始终未能从该项目经营中盈利,直至1995年为弥补巨额赤字而低价出售,以本币计价的亏损额高达800余亿日元。同一时期,日本企业在美国收购的房地产项目大多数经历了类似命运。
在企业方面,日本企业在美国的收购并非完全失败。以索尼公司为例,该公司于1989年以数十亿美元收购了美国电影业巨头哥伦比亚电影公司。尽管这被认为是日本亏损最大的企业并购案之一,收购初期,哥伦比亚电影公司曾出现过长期巨额亏损局面。但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期,该公司的经营逐渐走上正轨,近年来的票房收入均在美国主要电影公司排行榜的前列。曾在多国获得良好票房成绩的影片《2012》就出自哥伦比亚电影公司。对日本而言,控制美国娱乐业巨头,不仅在经济上有利可图,对于“软化”日美民间关系,在美国文化业界占据一席之地,都有重要意义。
大规模收购艺术品,是日本企业和富裕阶层这一时期海外投资的又一个特点。当时,日本投资者主要收购的对象包括梵高、雷诺阿等画家的作品、各类古董、宝石和具有投资价值的其他艺术品。但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不少日本企业又因急需资金转而抛售此前购入的艺术品。例如,1990年大昭和制纸公司(今为日本制纸公司)名誉会长斋藤了英在纽约克里斯蒂拍卖行购得梵高作品《加谢医生的肖像》,购入价为8250万美元,刷新了油画拍卖最高纪录。但在1997年,该画被转售给一名美国投资家,斋藤家族在这笔买卖中以日元计价的亏损额超过1/3。
日本投资者在美国大量购买资产及上述张扬的态度,引起当时美国社会的很大反感和抵触。到上世纪90年代以后,日本在美收购的资产很多变成经济包袱。在泡沫经济破灭后,为回笼资金,部分日本企业只得低价抛售此前在美所购资产,损失严重。有关专家认为,从中得出的教训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是很多日本投资者在美购买资产出于非经济目的,未能充分考虑经济收益。当时日本作为“世界工厂”带来的财富及日元升值造成的虚假富裕让很多日本人头脑发热,从而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他们热衷于购买美国的不动产及各种有较大影响的资产,并没有认真核算未来的经济收益。
二是美国始终防备外资购买其核心大企业。日本学术界在对泡沫经济时期的教训进行反省后,有学者认为,日本企业当时赴美购买大量资产实际上支撑了美国经济的发展,为美国经济“抬轿”。美国对日本企业试图购买其核心大企业一直抱有强烈戒心,而向日本投资者出售一些传统产业的资产为美国发展新技术获取了大量资金,不仅取得了经济效益,而且还在未来的发展中再次抢得先机。
当年日本“买下美国”的前车之鉴
评论
28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