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的一个必要条件-人民币的净流出


近几年,人民币国际化成了一个被广泛热议的话题,尤其面对美元不断贬值的大趋势,以加快人民币国际化来应对美元贬值带来的风险,似乎成了各方人士的共同观点。更有人将我们没有大宗商品的定价权,没有贸易货币结算权等许多国际贸易方面的问题,都归咎于人民币没有国际化带来的后果。在这样的认识背景下,一系列加速人民币国际化的措施被不断推出,这些措施包括:争取与越来越多的国家签订双边货币互换协议;在国内设立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允许境外企业以人民币到境内直接投资;在香港建立人民币离岸市场等。人民币似乎正遵循着经济学理论所指引的途径,从成为结算货币起步,走向投资货币,最终成为国际性储备货币,在逐步介入资金的国际循环中达致完成整个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通过经济活动产生的人民币循环,从理论上可以分解为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两部份。对于不涉及不同币种之间汇兑交易的人民币的国内循环,通常都易于理解。但在没有成为结算货币前,人民币基本上没有国际循环。因为在国际贸易、相互提供服务等交易,以及相互进行投资(包括金融方面的投资)的过程中,资金向境外的流出都要经过将人民币兑换成结算货币的环节,真正流出的是国内已有外汇储备中的结算货币;而资金的流入都要经过将结算货币兑换成人民币的环节,流入的实际上是结算货币。强制结汇的要求导致了人民币在跨境经济活动中基本上也还是处于仅在境内流动循环的状态。而且,如果资金的流入总量大于流出总量,这种循环方式还必然导致结算货币兑换成人民币的总量大于人民币兑换成结算货币的总量,结果是在央行手中的结算货币出现净增加的同时,国内市场上流通的人民币也随之净增加。

自然界中有很多守恒定律,以守恒的概念运用于货币的实际循环就可知,境外的人民币不会无中生有。境外人民币的存量从零起步发展到现有的存量,除了通过将在境内工作获取的人民币报酬,以现金携带出境的方式而流到境外的部分外,其余部分应都是以外汇流入兑换人民币得来的,也就是说境外人民币存量的增加,大部分是以境内的外汇储备的等量增加为条件的。

在赞成人民币国际化的理由中,通过人民币国际化获得铸币税利益是其中的一个主要理由。而如果在境外人民币存量增加的同时,境内的外汇储备也等量增加或增加得更多,实际上是在用等量的人民币流出换回等量的外汇流入,从获得铸币税角度看,境外境内是相互扯平,效果等于零。因此,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要使人民币成为境外的储备货币,首先就要实现人民币的净流出。

那么我们有哪些手段可以使人民币在国际资本循环中达到净流出呢?

使人民币外流的途径可以很多。通过向境外提供人民币援助或贷款;放宽个人携带人民币现金出境的数额;对进口商品支付人民币(以人民币结算);用人民币向境外投资等等,都有助于达到人民币净流出的目的。但从各种流出途径的可持续性,以及从守恒和逻辑角度来分析后可知,在人民币成了结算货币后,只有通过大量向外投资和保持整体上的对外贸易逆差,才能从根本上有效地实现人民币的净流出,从而为人民币成为境外的储备货币打下基础。以下的分析或许有助于理解人民币的净流出、向外投资和贸易逆差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一个时期内,人民币的净流出量主要可以由这样三个部分组成:

1.因国际(跨境)贸易产生的人民币净流出量;

2.因境内外相互投资引起的人民币净流出量;

3.因携带现金出入境引起的人民币净流出量;

由于携带现金出入境的量相对很小,这一块的人民币净流出量也会很小而可以加以忽略。剩下的就是因跨境贸易和相互投资这两部分了。

使得境外人民币能够向境内投资的前提条件是境外首先要有人民币的沉淀,因此在人民币进入国际经济循环的初期,难以出现境外人民币向境内投资的需要,即使有也是流入的。而向境外投资的人民币(包括对外用人民币援助和贷款的部分),在人民币尚未成为结算货币前,其中用于购买境外商品的部分,就会先在当地兑换成结算货币,然后通过清算银行回流到境内,最终这部分的向外投资,实际上是用境内沉淀的结算货币向外的投资。对于用于直接购买境内商品(相当于境内产品出口)的那部分,不管是否通过货币兑换这个程序,人民币都会流回境内。但在人民币成为结算货币后,其中用于购买境外商品的部分,只要不收回投资,或在随后的交易链中最终没有用于购买境内的商品,那么这部分人民币就会在境外沉淀下来。

至于通过跨境贸易形成的人民币流动部分,在维持整体的贸易顺差的前提下,就只会导致人民币净流入的结果。而在境外并没有大量人民币沉淀的前提下,贸易顺差的结果实际上是外汇的净流入。这也可间接地解释,长期的贸易顺差是我国的外汇储备不断创出新高的主要原因,尽管外汇储备并非完全由贸易顺差造成的。

进一步如果将上述对外投资中购买境外商品的交易视为未入境的进口贸易,而将购买境内商品的交易视为出口贸易,则从本质上可将人民币的对外投资视作为扩展意义上的跨境贸易。限于篇幅,这方面就不做更细致的阐述。

人民币的国际流动循环虽然错综复杂,但经过上述简单的分析,并将人民币对外投资视为扩展意义上的跨境贸易,则贸易顺差和贸易逆差的概念也相应得到扩展。在此基础上,至少可以明确这样一个事实,即:在成为结算货币的前提下,维持对外贸易逆差(扩展意义上的)是达到人民币净流出的唯一方法。

因此,即使通过使人民币成为结算货币,建立了人民币在国际上流动循环的环境;即使通过建立人民币离岸市场,进一步开放了境外人民币在境内的投资市场,使人民币可以有效回流,提高境外持有人民币和人民币资产的意愿,为最终成为储备货币打下基础,但这些使人民币走向国际化的机制的形成,仅仅只是为人民币国际化铺平了道路。而要使人民币在国际经济循环中,仍有余量能够在海外真正沉淀下来(沉淀才是成为储备货币的标志),就必须要从总体上长期维持境外有人民币的净收入。而维持较长时期的跨境贸易逆差(扩展意义上的),将成为实现人民币净流出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有效方法。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在努力推进实现跨境贸易的人民币结算的同时,就当努力实现跨境贸易(扩展意义上的)的整体逆差。

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英国、美国在将英镑和美元散布到世界的过程中,都借助了大量向外投资和维持长期的贸易逆差造成的货币外流结果,实现了将英镑或美元散布到世界各地,成为世界性储备货币的目标。无论当时的决策者是否认识到这些做法乃是本国货币走向世界的必要条件,从客观上来评判,所起的作用就是如此。

英国在19世纪中期就已经具备了绝对的经济优势,但其贸易收支却始终是赤字。尽管从制造业竞争力角度看,这是大英帝国逐渐走下坡的征兆,但从金融循环角度看,贸易赤字(逆差)在英国将本币英镑作为世界货币播种到全世界的过程中,这一途径发挥了令人满意的作用。

在二战中大大增强了经济实力的美国,为了排挤开传统的世界货币英镑,更是煞费了一番苦心。先是在大战期间对欧的军事援助都使用美元结算,战后再通过马歇尔计划,对欧提供了130亿美元的复兴援助,但仍要求用美元结算。这些步骤实际上起到了保证有一定规模的美元外流的作用,并有效地将美元渗透入欧洲,推进了美元全面成为世界结算货币的进程。但在美元国际化的进程中,极其重要且关键的第二步,即实行自由贸易主义,开放国内市场,主动扩大进口,却甚少被世人所注意。

与英镑成为世界货币的途径有所不同的是,美国利用其在二战中建立的世界霸权地位和世界第一的黄金储备量,通过布雷顿森林条约,将美元升级为其他国家的储备货币,并由此站稳了世界结算货币的第一把交椅。尽管在战后的二十余年内美国的对外贸易一直是顺差,但美国却一直利用积累的贸易顺差进行大规模的对外投资,以弥补美元的回流。而在1971年美国出现战后的第一次贸易赤字以后,就仅有19731975两年为小量的贸易顺差,其贸易赤字在1984年起,还不断地扩大。尽管维持巨额的贸易逆差,对美国的国内经济产生了很多负面作用,但美元的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却从未受到丝毫撼动,反而是美元散布的范围日益扩大,散布出去的数量达到了惊人的地步。至今,全世界已经到了虽不想储备美元但又不得不储备的地步。由此可以看到长期的贸易逆差在客观上起到的使美元净流出并被储备的效果。

在货币国际化方面失败的一个典型例子就是日元。

日本在其经济鼎盛时期也谋求日元的国际化,但因以后一直维持着长期的贸易顺差,无法形成日元净流出的效果。同时为了阻止日元升值,人为地长期压低日元利率,又将积累的贸易顺差大量用于购买美国债券和其他金融资产(国债和金融资产本质上是一种变相的货币发行),导致了经济的长期低迷。尽管造成日本经济长期萎靡不振的原因众多,但长期的贸易顺差无疑是其中的一个基本主因。至今,日元国际化的结果是仅仅被视为国际金融市场中的一种套利交易货币而已,结局显然并不美妙。

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是从与多个国家央行签订货币互换协议起步的。自20094月开始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试点以来,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在明显加快。央行于20105月重启汇改后,在20107月就新修订并签署了《香港银行人民币业务的清算协议》,从而扫清了香港金融机构开展人民币业务的诸多障碍,使香港成了目前最大的人民币离岸市场。下一步应是建立海外人民币进行贸易和投资的渠道,完善人民币的回流机制,以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并逐步构建人民币国际大循环体系。

在我们大手笔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中,如果没有认识到人民币的净流出是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前行的物质基础,如果没有认识到要达到人民币的净流出就需要以长期的贸易逆差作为基本条件来加以配合,如果没有认识到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客观上就要求打压出口,如果没有认识到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必然最终导致要完全开放国内的资本市场,那么我们为人民币国际化所做的努力很有可能达不到预想的目的,或者至少所获得的结果会和预想的目的相差甚远,如同现今日本收到的效果。

然而,要维持整体的贸易逆差是需要决策者拿出勇气的。时至今日,出口仍是我们拉动经济的三架马车之一,要放缓出口速度,对国内经济的影响之大,已有众多的前车之鉴。再者,一旦贸易逆差成为常态,人民币的长期贬值也将开始,尽管这些后果都是为了使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而不得不付出的代价。

对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需要面对的诸多宏观层面上的问题,我们有准备好了吗?

 

本文于2011-9-24 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