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之死的民间逻辑链条


  18日凌晨,洛阳一位记者在供职单位后门身中十余刀身亡,46个小时之后,洛阳警方抓获两名嫌疑人。两人供称,17日夜,两人吃饭时喝了一瓶酒,随后起意抢劫。两人先实施了两次未遂抢劫,18日凌晨遇到洛阳电视台记者李翔并实施抢劫。

  在为死者哀悼、谴责暴行的同时,倒是应该回忆一下死者遇害之后、破案之前的这46个小时当中,到底发生了什么——— 不是说发生了其他案件,而是大众的舆论对此是一个怎样的看法。

  当最初发帖披露此事的人说出这位记者生前正在追查“地沟油”之时,很多人的视线被引向了这个行业。记者、敏感事件、利益纠葛,所有的东西都似乎构成了一个阴谋的价值链,而且推理起来还挺有道理的。最终结果如何,那要看司法机关的判决,但就在这46个小时当中,至少很多人相信其中必然会有黑幕,一定不会只是抢劫杀人那么简单。

  与一般人的想象不同的是,记者这个行业在工作危险程度调查上总是名列前茅,2009年死亡的记者当中,有33位死于同一起暴力事件,这是在菲律宾发生的,可能也是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记者集体死亡事件。而其他年份当中,记者多数死于各种武装冲突地区,比如伊拉克等地。从事件的发生量来看,在和平地区非正常死亡的不多。

  但为什么很多人上来就会怀疑记者的死亡与他正在调查的地沟油事件有关?这算是某种合理的想象。这种合理想象当中包含有两个成分,一个是正常的逻辑思维。所谓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地沟油产业涉及利益之庞大,外人或许很难想象,如果因为调查此事而遭到毒手,说起来还算是可以构成逻辑链条。

  另外一个则是我们平日里对社会事件报道的整体印象所导致的。关注时事的人会注意到,在很多事件当中,记者被打、被抢走设备、被非法拘禁已经成为某种报道的流程,成为正常的报道花絮。侵犯记者采访权与人身权利的人与机构形形色色,包括企业、政府机关、莫名其妙的组织,连报道某教授的记者都曾被铁棍袭击。甚至曾经有人调侃,当记者之前,最好去某些传授防身术的机构学习一下,黑带以上才能发给记者证。

  所以,在这46小时当中,看上去合理的阴谋论逻辑链条就与我们的生活经验完美结合了,然后大家就都开始了各自的想象。也就是在这46小时过去的同时,同样在洛阳这个地方,一个调查囚禁歌厅女当性奴案的记者,被当地官员盘问,并被指责“泄露国家机密”。这46小时的合理联想,看来还有土壤会让它们在下一个事件中借尸还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