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非“禁果” 进驻北大又何妨?


  主要展销苹果产品的“苹果体验中心”日前进驻北大图书馆。其馆长办公室一工作人员证实,图书馆确实与“苹果”合作,这样能让图书馆数字化、信息化,有利于师生了解更多的信息技术。对于师生商业化是否影响学习环境等问题,该工作人员表示“我们将考虑尽量避免过度商业化”。但截至9月15日下午,已经有超过16000名网民在新浪微博上留言反对苹果这一举措,外媒称之为“遭到了中国网民猛烈抨击”。

  所谓“猛烈抨击”颇有些言过其实。异见确实有,但大多心态平和,无外乎“图书馆是校园最宁静的地方,把门店直接开在这儿,必然会影响学习氛围”,“大学的宁静经不起苹果的诱惑”,“看北大如何吃下这一苹果”,等等。

  其实,高校的商业化堪称挡不住的诱惑。只要不拒绝商家赞助捐赠,只要不拒绝科技新潮,商家进驻校园就成了必然的趋势。一旦进入,要完全不进行商业化活动几乎不可能。就像一个家庭来了常驻客,想维持过往那种“躲进小楼成一统”的安逸,同样成了奢侈的梦。不过,还有一个游戏规则是“客随主便”,校方无疑具有防止过度商业化的操控权。比如,既然是“体验店”,就不能销售产品,只能用来展示。通过对苹果这一领先世界数码技术的体验,让学子们不仅可以跟踪同行业的崭新技术,且在看到巨大差距的同时,激发知耻后勇的创新和赶超热忱。如果控制得法,把握好分寸,当会实现双赢。

  苹果联手高校,国外不乏成功的先例。在美国费城科学领导学院,每名九年级学生在入学时都会得到一台Mac,借助照片、动画和声音多种方式加强对数学概念的掌握;在密苏里新闻学院,Mac已成为课程中常见的电脑,在完成Mac笔记本电脑与课程的结合之后,该校正考虑把iPad和iPhone设备作为移动工具应用于新闻教学之中。

  苹果此番首次落户北大,或许只是一个起点。苹果既非引诱人类犯罪的“禁果”,亦非什么洪水猛兽,仅仅是占据几十个平米的“体验店”。我们应该相信北大的学子有“闹中取静”的心理定力,更期冀他们有消化吸收苹果的勇气和志向。至于“苹果营销算是给北大学生上了一课”,亦是题中应有之义。何况,当向苹果学营销的,并非仅仅是北大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