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为难管理的一种东西了。难就难在,对企业文化所进行的管理等于是对企业经营管理者思想、风俗、人性、宗教信仰的改造。这是因为,人类的经济社会活动和人类对经济社会所进行的管理是按照事先预设的文化程式进行的,是很难抛开事先之预设的。而且,还可以肯定地说,某种文化程式一旦形成,就很难对其进行管理了。
怎么办?我们就不能对包括企业文化在内的各种文化进行管理了吗?回答是肯定的,当然也是有条件的,而这个条件不是别的,正是需要首先把什么是企业文化、管理文化,企业文化、管理文化是怎样产生的,有什么本质特征,又是如何作用于企业、管理的过程搞清楚。
01、文化的传统定义
大家知道,文化的内涵十分广泛,广泛到了在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地步。不少哲学、 社会学、 人类学、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都努力、试图从各自学科的角度给文化下一个定义,然而,遗憾的是,迄今仍然没有一个能给出令人满意、准确定义者。
据统计,有关 “文化”的定义不下二百种,概括起来,无一不是在笼统地说“文化”是“某某现象”或者说“文化是由人类长期创造的东西”而已。也有人把文化当做是一种历史现象、历史积淀物的,更有人把文化当做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的。可见,文化的定义确实很乱。
传统上文化被人解释为:由各民族创造、能表达某种思想的文字、数字、符号之总称。
1982年召开的世界文化大会之《总报告》和《宣言》中,其对文化有如下描述:“文化是能体现一个社会或一个社会群体特点的精神的、物质的、理智的、感情的、特征的完整复合体。文化不仅包括艺术和文学,也包括人的生活方式、基本人权、价值体系、传统和信仰”;“文化赋予我们自我反思的能力,文化赋予我们判断力和道义感,从而使我们能够成为特别理性的生物。我们正是通过文化来辨别各种价值,并作出选择。人正是通过文化表现自己、认识自己、承认自己的不完善、怀疑自己的成就、不倦地追求新的意义和创造新的成果,由此超越自身的局限”;“文化可以被理解为是每一个人和每一个共同体独一无二的特征,以及思考和组织生活的方式。文化是每一个社会成员虽然没有专门学习但都知晓的知识领域和价值观念。”亦可见,就连世界文化大会都没能很好地给文化下一满意、准确的定义。
02、文化是种假物质
人们为什么不能给文化下一个满意、准确定义?分析原因,不外乎是由于人们对文化是什么?是怎样产生的?有什么本质?又是如何产生作用的等问题未整明白、未搞清楚也。
前不久,关于“何谓文化”,有位价值中国网友与我发生了点争执。他说:“文化就是文明的进化”。我认为,他给的这个定义还不如上。为什么?因为“文化”如果是“文明的进化”,那与“王大娘姓王”就没有区别了。如果按照他的这种说法,与其说“文化”是“文明的进化”,倒不如说“文化”是“文明进化”的简称。不过,他已认识到文化之发展意义。
那么,什么是文化?首先我要说,一切形式与意义上的文化均不是物质而是非物质。何为非物质?简单地说,就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化的客观虚在”。大家知道“物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其次我需要说,文化虽然不是物质,却是一种需要一定的物质形式来表达的东西。也就是说,如果离开了一定的与之相关的物质形式的表达,文化便不复存在了(这也是物质与非物质的关系)。大家有知道,在“非物质遗产”中的皮影、剪纸、酿酒、饮食等文化形式是需要一定的与之相关的物质形式来表达的。再次我还要说,一切文化都是经济社会生活、都是经济社会自然知识积累的产物。什么意思?就是说,当我们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有了一定的生活、知识上的积累时,就会自然而然地形成一定的文化。另外,我亦要要说的是,文化其实是一种介于物质与非物质之间的东西,笔者称其为“假物质”。
这里讲的“假”既有“不是物质”的意思,又有“借助物质”的意思(假者,借也)。
03、文化的科学定义
那么,我们又该给文化下一个什么定义呢?我看,所谓文化,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永远是一定知识的积累与可持续积累之物,表现为它是一种以物质形式的存在而存在,并以物质形式的消亡而消亡的、人文意义上的假物质形式(需要通过物质形式来表达的意思)。
那么,文化的本质又体现了什么?我的回答是,文化的本质就体现为,它是一种具有人文色彩,价值传承,可持续发挥作用而一旦落后便不可持续下去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力。
也就是说,文化的本质是一种具有人文性质与意义的可持续作用力、发展力。把文化的本质特征确定为是一种具有人文性质与意义的可持续作用力、发展力乃笔者的一大发现、发明者也。在人类历史上恐怕还没有一个人用经济社会可持续作用力、发展力确定文化本质者。
凭什么说文化的呢么只就体现为力而不再是某种“符号”或“现象”?因为“文化”如果不是力而是一种“符合”或“现象”,那人们就无法解释清楚文化何以会影响一个人、家庭、产品、企业,民族、国家、政党的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它何以能决定一个人、家庭,产品、企业,民族、国家、政党的兴旺发达了。或许又有人会说,文化如果是一种力,那文化便即刻失去了非物质属性而成为一种物质了。大家知道,力源于物质,是物质运动或物质能量释放的结果。笔者以为,两者并不矛盾,因为作为非物质文化,它势必需要一定的物质形式来表达。也就是说,作为力,文化之力是在物质表达非物质的过程中产生,没什么矛盾的。
如此当然也就说明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文化绝对不是一种简单的“文化符号”或是一种“文化现象”,因为文化符号、现象只是一种“浅文化”或者说是一种“亚文化”而已。
04、文化具有比较性
请问,一些很有经济实力的企业的资本为什么难以实现可持续增值?一些经济实力很是雄厚的国家的经济为什么难以可持续发展?不是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吗?这时,经济为什么“决定”不了了呢?道理其实很简单,就是由于其文化落后了,而与其经济实力虽然不能说没有联系,但肯定没有必然联系。文化难道还有是否先进的问题?是的,回答是肯定的。
我们必须得搞清楚,文化永远都是一个比较的范畴。大家知道,与其他封建主义国家的经济社会制度、文化相比,中国古代文化无疑是具有先进性的,所以中国古代经济社会能够在2000多年的时间领先于世界;那么,在中国近代,为什么又会出现那个所谓的“李约翰难题”?杨振宁教授说,是由于中国古代科技注重推理而不注重推演造成的。我认为,这是一种缺乏对文化有先进性、比较关系认识的产物。请问,一个不能接受资本主义先进科技、先进制度的封建帝国能不落后吗?能发展起来吗?谁也不能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制度、文化比封建社会落后,所以在60多年前,已经落后的、中国的封建经济肯定比资本主义要落后些。
但是,不能否认的另一个事实是,与“后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制度、文化相比,欧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社会制度、文化不再有先进性,所以其经济社会发展得不如中国好。
难道,一个企业的亏损、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危机就不是由其所拥有的落后文化决定的吗?回答是肯定的。也就是说,是先进制度、文化决定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反之,落后的制度、文化决定了经济社会的不可持续发展。拿什么检验?当然得拿发展这个硬道理。
05、是否先进需管理
通过上述已经可以使我们了解到,文化确实是一种具有先进性的东西,而是否具有先进性,可决定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企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的兴衰,绝非“无所谓”者也。而令人遗憾的是,并不是所有政治家、经济学家、企业家、管理者都能够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他们误以为管理就是在追逐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把文化的先进丢到脑后。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重经济,轻文化”的现象?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把注意力都集中在了眼巴前的经济利益上,误以为只有经济基础能决定上层建筑,没有把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当回事儿。二、压根就不了解、不懂得文化是一种先于经济、管理存在的东西,它具有决定经济、管理的能力。三、一直就搞不清楚文化究竟、到底是一种什么东西,也更加搞不清楚文化还能成为生产力。四、只知不同文化之间有排他性,而不知不同文化之间有兼容性。
大家或许都知道不同主义、理论之争存在排他性,但人们未必都知道不同文化之间还存在兼容性、同一性。由于人们认识不到后者,结果把一些本来能够包容在一起的文化当成是水火不容的了。比如,作为两种文化的马克思主义与资本主义就不只是只有排斥而无兼容性的关系,而一些人偏把两者当成“要么有我,要么有你”的关系。而事实上是,两者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者也。至少,人们得承认,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母腹”。
难道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就不是产生于“资本主义母腹”的东西了吗?如果是,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为什么要排斥来自于“资本主义母腹”里的东西?社会主义不需要商品生产?没有资本何以进行商品生产?现在我们算是搞清楚了,是否有点晚了呢?反之,资本主义排斥社会主义难道就不晚了吗?回答同样是肯定的,否则欧美次债危机、主权债务危机来得不会这么猛,以至于至今他们仍然还没有找到走出经济危机,经济衰退之道。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毫无疑问,都出在缺乏对不同主义、理论、文化的科学管理上——文化确实需要管理。
文化管理:中国式管理境界(57)
评论
12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