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电影制作改善之提速十分重要


  今天人们纷纷在为院线和影城的提速建设添砖加瓦,但我认为影片制作的迅速提升同样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刻。这里特别要提到的是内地影片的市场化程度问题。我们所说的制作问题不是传统的所谓艺术的质量,而是能够让观众走进影院的卖得出去的质量。

  就这一点而言,近一段时间来,我们发现香港制作团队远胜于内地制作团队,从去年全年到今年的贺岁档,香港制作团队参与并且主导的影片,数量和进入市场的程度都远胜于内地。人们不由乎说,香港人都到大陆市场上淘金来了,内地电影市场的钱都被香港人赚走了。诚然,这种说法很过时,因为香港电影也是国产电影,香港与内地合作的影片是合拍片,更是响当当的国产电影。香港电影人今天的成功是因为他们在经过了多年的挫折和彷徨后,找到了内地社会生活变化的脉搏,晓得了内地市场的喜好,尤其是他们成功地把香港电影的手法与内地市场的其他卖座元素结合了起来,让内地观众一再接受他们非内地电影的拍摄,一次次地创造了奇迹般的票房纪录。他们在这个市场上赚到了今天在香港电影市场上赚不到的钱,原因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我们看看去年暑期和好莱坞大片恶战的三部合拍片:《窃听风云》、《大内密探零零狗》、《麦兜响当当》。三部影片的模式互不雷同,但有一条,观众的欢迎程度却是非常过硬,毫不勉强。在贺岁档中,声誉最高的是《十月围城》,这部影片不仅赚到了票房,而且它的制作成本大部分就是内地的资金。香港电影团队早就开始可以不用香港的资金,而用内地的资金拍片,然后再赚回内地市场的回报了。《十月围城》的投资方都说没有赚到钱,但又都一致感叹香港团队赚到钱了,赚到什么钱呢?赚到了他们的酬金。这就是香港电影界的聪明。这说明香港电影人在内地正如鱼得水。然后我们就有了关于市场上香港电影独领风骚的概念。

  2010年的农历年贺岁档,我们看看有多少香港电影团队的制作覆盖市场呢。《锦衣卫》、《大兵小将》、《花田喜事》、《72家租客》、《全城热恋》等等,这里很多已经是内地公司投资的影片,已经不能说就是香港电影了,但所有制作团队和影片风格,难道我们看不出是香港电影元素在主导吗?有意思的是现在的合拍片与十年前的合拍片有很大的不同,十年前的合拍片基本就是香港片,而今天的合拍片有着很多内地的背景、故事、人物和历史。这说明内地与香港的电影文化融合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个阶段也是中国电影的一个新的发现,即超越了普通意识形态而具有了民族普世价值。

  为什么《叶问》基本没有宣传也呼啸过亿呢?很简单,香港电影传统的类型片手法和中国的民族精神情节融合了;为什么《大内密探零零狗》同样没有引起行内人太多的关注,也一不留神过了亿呢?原因也很简单,香港电影的商业手法和当代中国青年人的思维及观念合拍了。我们可以想象,同样的理由,《麦兜响当当》的成功,《花田喜事》的成功,《72家租客》在南方的成功,无不如此。

  还有一点我们看到的是,今天的合拍片不同于十几年前的合拍片的是,过去的合拍片是香港片借身进入内地市场,今天的合拍片,则是香港电影成功地转变为了内地的主流电影。在这个转变当中,中国内地的主流电影发生了时代性的变化,即香港电影成功元素已经改造了部分的内地电影,使得这一部分电影,由于有了香港电影元素而大大提高了市场的占有率,这一部分中国主流电影因此提高了上座率,这是和传统的中国电影不同的另一类国产影片。我们很有把握的认为,从现在起,这一部分已经不同于传统中国电影的国产片,将越来越大的占有我们的内地市场。

  这一部分国产片,大多数还是合拍片,但也不是原来的香港片,就算是香港电影的“原教旨主义者”,也同样不会承认它们是香港电影,而只承认其中含有香港电影元素。倒是观众很直接的相信,这些非传统的国产片,正是香港电影。

  我们怎样甄别这样的国产片呢?在生物工程中,我们知道有所谓转基因品种。比如,中国过去是生产大豆最厉害的国家,中国在不久前还一直是大豆的世界出口国。但是,美国的一家跨国公司叫孟山都的生物技术公司,却研究出了一种新的大豆品种,这种新品种是从中国的优质大豆身上进行了基因技术研究而发明的。它每一粒的出油量都比中国的大豆多六分之一,价格也比中国的低。然后它就在远离中国东北上万公里的广西进行了开发和种植,产量和市场都一下子飙升起来,对传统的中国大豆市场直接带来了冲击。这种大豆就叫“转基因大豆”。

  孟山都公司是专门从事转基因品种研究的生物公司,这些年来在全世界几乎无往不利,许多国家的种植业都因此遭到了它的冲击。转基因是一项备受争议的科学探索,一方面品种的产量和质量,的确飞快增长;另一方面,人类的确也不知道,转基因品种对于人的身体健康长期是否会带来损害。现在,中国本身也在争议当中开始了大米的转基因研究,包括袁隆平在内的农业科学家也还持保留意见。

  中国电影的主流部分也许正在发生的,也是一场转基因变化。就像转基因大豆的产量及质量都会超过传统品种一样,“转基因电影”的商业性明显多于传统的中国电影。除了一部分最优秀的中国导演,如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之外,一般导演已经不是它们的对手。这种类型的电影在《孔子》、《十月围城》等影片中已经表现的十分出色。面对转基因电影的出现,中国内地的传统电影应该有怎样的思考和尽快的提升呢?中国内地的主流电影还有什么创新的路子,能够在主流市场上继续表现出色呢?转基因电影和农业产品不同的是,电影是不能摆脱国家主权控制的。事实上,这些新的合拍片继承了很好的中国文化传统,也带出了时代化的观念,这些观念有益于中国今天的进步。但是,仅仅靠这些转基因电影显然不够,因为它们和中国今天的文化建设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尤其是它们无法承载深刻的时代命题,而这一点正是需要内地电影在传统的创新上尽快实现的。正是从这个角度我们要说,内地电影要看到新的电影阶段对国产片的制作真的提出了很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