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伍建乔
凡是上市公司,必然要按规定交出成绩单;凡是非上市公司,年底也要进行经营核算。经营企业,必定是以牟利为最低要求的。不过,当企业CEO们直奔利润而去的时候,利润总是那么不尽人意。对于许多企业CEO来说,追求卓越是必须的,活在当下则是无奈的。常人只看到卓越企业拥有优秀的赢利水平、出色的品质、高科技的产品、倍受客户追捧的品牌、强大的销售渠道、精准的市场策略,却看不到通往卓越梦想的道路,曾经是何等的寂寞。
笔者一直认为,企业是否强大,企业是否能够赢利,是由市场说了算!我们要有滴水穿石的韧性,要能坐得冷板凳,朝着赢利的正道方向奋斗下去,才会迎来更美好的未来。
一、平庸企业为何摆不脱破产的命运?
在持续追求卓越企业的身边,鲜少始终如一的同行者。许多企业原本并不想甘于平庸,更不想饮鸠止渴,但忍受不了最初的清苦,或者无法坚持吃苦或艰难创业的精神,或者看到其它企业赚快钱而立场不坚定。当它们开始惯于采用非正常手段获取暴利,再加上持续的包装、美化和吹嘘,骨子里透着喧嚣与狂热,很难真正看清它的客户需要,更难看清自己的实际能力与对客户的贡献,破产危机便会如魅影相随。
通常而言,那些走向破产命运的企业,会呈现出哪些共同的特性呢? 1、没有建立系统的经营哲学,没有原则,制度失灵,更没有设置雷区,企业伦理混乱,丧失价值引导方向;2、习惯于依靠某一项能力(不管这种能力是否适合市场需要,不管这种能力是否正当)在市场上取胜,没有培养系统均衡的竞争能力,导致经营决策难以与时俱进;3、缺乏科学的人力资源观,用人唯亲,随意赏罚;4、没有导入战略管理,习惯于经验决策,主业摇摆不定,见哪赚钱就往哪赶;5、依靠低价拼抢市场,陷入低成本运营泥沼,而低成本运营又导致人才差、质量差、技术差、设备差、渠道差、服务差、口碑差、形象差、体验差,品牌溢价能力始终无法提升,最终导致绩效差。
二、坚持一元化的企业为何走向了成功?
现在,每到公布季报、半年报和年报的时候,许多投资者都会关注格力,而且拿其它家电企业的业绩报表与格力进行对比。近几年,不管内外部环境如何,只要我们去比对上市报表,便会发现,格力总能交出远超同行对手的靓丽答卷,保持着非常高的赢利水平和卓越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并因此而倍受投资者认可,股票极具投资价值。
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沿海地区有一空调制造企业格力,虽然它同样有着国资背景和国资血统,但它在行业中并不出色。再加上当时属于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的时代,只要企业能够把产品生产出来,马上就会被市场消化掉,而且能够获得相当可观的利润。正因为该行业有着可观的利润,许多企业纷纷进入该市场。在这种群雄逐鹿的时代,高举价格屠刀的企业不少,希望用价格优势来扩大市场份额,从而迅速实现品牌越位。
当时,在格力内部,关于一元化发展还是多元化发展的讨论。对于这个争论,直到今天也没有停止过。但是,每次讨论的结论,都是继续崇尚和坚持一元化发展。许多管理专家则认为,坚持一元化道路的企业,等于把所有风险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如果失败就是全军覆没;而实施多元化道路的企业,却能把风险分散,可以根据市场的变化,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从而规避破产危机。
事实证明,那些举价格屠刀越高的企业和盲目多元化的企业,并不能真正帮助企业,破产的速度反而越来越快!相反,格力一直专注于这个行业,鲜少使用价格手段,多元化扩张被严格限制,而其价格一直比对手要高,市场份额步步高升,真正成为了全球产销第一的品牌。而且,它不仅仅在民用领域里成为第一,而且要在商用领域里以及特种领域里实现超越,这又是为什么呢?格力的掌舵者极具高瞻远见能力:当同行都在试水多元化的时候,他坚持一元化发展,而且即使面临巨大风险也毫不动摇;当同行都在采用价格、促销等手段拼抢市场的时候,他坚持技术和品质路线,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当同行都在炒作某项技术的时候,他认为时机还不成熟,坚持既有技术的持续优化;当同行都在炒作概念、玩虚招的时候,他在坚持老老实实修炼内功;当同行都在扩大营销部门的时候,他坚持营销部门市场化;当同行都在坚持传统代理制的时候,他坚持整合优质渠道资源成立销售公司;当同行借助上市工具不断圈钱的时候,他坚持分红,不断将利润回报给投资者,进一步取信于投资者;当同行都在学习其销售公司模式的时候,他让优质渠道资源成为公司重要股东,建立更为巩固的纽带关系,并且紧随超级连锁扩张步伐,设立庞大的直控终端体系。
总之,该企业一直牢牢掌控经营主动权和市场主动权,甚至连竞争的节奏也是牢牢掌控,保持着巨大的行业领先优势。
三、卓越品牌企业慎用价格为竞争手段
许多人都不是太清楚,格力在技术创新、品质提升方面究竟投入了多少精力和资源。据笔者的了解,格力的卓越理念没有停留在宣传或口头上,而是由最高层覆盖到最基层,通过理念灌输、技能培训、严格管理和及时奖罚等手段,成为一种真正的组织卓越文化。
试想想,如果没有强大的后台支持能力,格力又怎么能拥有强大的市场资源?对于消费者来说,他们最关注的是功能、质量和服务;对于渠道商家来说,他们最关注的是质量是否稳定、利润空间是否合适、能否长期发展;对于企业本身来说,他们最关注的是产品是否被接受,是否有足够的资源来投入再生产;对于股东来说,他们最关注的是企业能否持续赢利?投资是否安全可靠?尽管相关利益者的诉求会有不同,但他们一致认可企业必须可持续发展,必须拥有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及品质提升能力,最后才是共同追求的价值。事实也证明,价格并非最有力的市场竞争武器,消费者也并非只喜欢低价的产品。“一分价钱一分货,市场自有一杆称”,诚信是市场存在的根基。如果企业常常采用“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招式,即使赢了,摧毁的是企业自身再生产根基,摧毁的是产业健康发展环境。
下面,我们也可以看看卓越国际品牌做法。国际品牌对于滞销的商品,宁愿打折也不愿降价(注:直接降价可能导致价格体系崩溃,影响消费者对该品牌商品的价格接受度,该品牌的商品就难以成为市场上的硬通货,商家就不会成为该品牌的忠诚拥护者),而且那些打折商品的质量并不会低于正常商品。因为它们深知,这些滞销商品,如果真的是因为质量差而销往市场,依然会对其品牌溢价能力而造成致命的打击。
我们再来看看国内某些企业的销售手法,降价、打折或低价的商品,往往都是质量低劣,而且销售人员在对顾客进行解释的过程中理直气壮,明确没有质量和服务保证!长此以往,其高端品牌形象如何建立?品牌溢价能力又如何能提升呢?当品牌溢价能力不能提升的时候,企业的CEO又哪里有资源去做经营质量升级的核心工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