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定于6月16日在北京召开的BP世界能源统计数据发布会推迟了,据说推迟的原因是BP与一些中国同行在谁是第一能源消费大国的统计上不能达成一致。在BP统计中,2010年中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为24.32亿吨标准油,美国为22.85亿吨,中国比美国多消费1.47亿吨标准油,历史上第一次取代了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能源消费国。
事实上,这种争论去年就有过,去年年中,IEA首席经济学家法提赫曾对外透露中美2009年能源消费的“预测数据”,并认为中国凭借当年消费22.65亿吨标准油,超越美国的21.7亿吨标准油成为全球第一大能源消费国。此论一出,引发各界关注和讨论。尽管中国政府随后用数据予以反驳,称2009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约为21.46亿吨标准油,少于美国能源信息署网站公布的美国当年能源消费总量23.82亿吨标准油。
任何统计都会有误差,总量20亿吨百分之一的误差就是2000万吨,各家统计的数据有些出入是正常的,尽管统计数据不一样,但都明白无误地反映了一个客观事实——中美是世界上最大的两个能源消费国,共消费了全球能源总量的40%,一家一半各约为20%。排在第三位的是俄罗斯5.8%,第四位是印度4.4%,第五位是日本4.2%。德国、加拿大、法国、韩国和巴西,分别排在六到十位。2010年这十个消费大国共消费了全球能源总量的66%,约占三分之二,而中美两国又占了这三分之二里面的三分之二。数量之大,比例之重使得中美两国民众和政治家们都对能源赋予了特别的关注,于是能源话题必然就成为媒体的热点,进而引发了全社会的关注。
客观地讲,中国成为能源第一消费大国是早晚的事,因为中国能源消费增长率远高于美国,超过美国是必然的,时间就在这一两年内。几千万吨的数量只是统计误差范围之内的差别,不管谁排第一谁排第二,中美已经是同一量级的能源消费大国了,第三位的俄罗斯不足中美的三分之一,远不在可以比较的范围之内。
事实上,争论的实质除了统计部门对统计数据是否准确的坚持之外,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政府、中国能源工业和社会对中国能源安全的一种深层次的焦虑。
中国能源工业承受着巨大的保障供给、节能减排和全球合作三重压力,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能源需求增长的刚性很强,仅石油而言,进口依存度已接近55%。全球石油天然气新增需求的一半来自于中国,油气市场对中国需求的任何数据都非常敏感,“中国因素”成为市场波动和炒作的重要题材。可以理解,中国政府对任何有关中国能源消费统计数据的变化和真实性都极为敏感,因为中国不希望炒作造成市场的不理性波动,而中国往往是市场不理性波动的受害者。
节能减排方面中国承受的压力甚至比石油天然气进口的压力更大,一是中国一次能源结构中煤炭的比重高达近70%,煤炭燃烧产生的有害气体排放远高于石油天然气;二是中国能源消费的数量大,且能源效率和节能减排的技术、资金投入都还不如人意。政府在低碳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大潮流中,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
中国在走向能源消费第一大国的进程中,深深地感受到了压力,然而“第一”已经越来越近,随着经济的继续增长,标识总量的那个数字只是路上的一级台阶而已。
第一的焦虑
评论
编辑推荐
16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