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城镇化的内涵


“化”是一种主流取向和主要践行的含义。
城镇化是针对城乡二元结构而言,加速或促成“乡”这一相对落后、低端的一元,向“城”这一相对现代、高端的一元的转化。此间也包括,在“城”内部,实现由小及大、由差及好、由弱及强的这样一种转化。这种转化,是人类进步的客观规律和必然趋势。马克思100多年前就曾敏锐地指出:“现代化的历史就是乡村城镇化的历史。”
在转化中,不仅是人口属性的变化,更多的是涵盖与之相关的方方面面。因此,单纯使用统计上的“城镇化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不能真实反映城镇化水平。
在我泱泱中华,由于“乡”的构成比重、规模都比较大,且相对不发达,“化”的过程、目标、意义更为鲜明和迫切。只有加速城镇化,才能更加有效地实现执政兴国的目的。早在2005年,胡锦涛总书记就指出:“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发展很不平衡,推进城镇化的同时面对着实现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解决人口众多、资源紧缺、环境脆弱、地区差异大等许多问题和矛盾。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胡锦涛强调,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他还明确:“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对于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增长,对于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他分析到“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城镇化,可以加强城乡联系,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土地、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有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最终达到城乡共同发展繁荣。”因此,他强调“提高城镇化水平,增强大城市以及城市群的整体实力,可以更好地配置各种资源和生产要素,进一步发挥城市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水平和整体竞争力。”
中国特色城镇化的内涵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顺应历史潮流,遵循客观规律,充分发挥我国政府在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运用科学但又超常的战略和手段,加速由“乡”到“城”的转化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