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怀疑论者又重新集结起来。他们的到来就像海潮一样,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一次。然而,一年又一年过去了,中国毫不理会这些反对者并坚持自己的发展道路,继续保持着现代史上最壮观的发展奇迹。而且这种趋势似乎还将继续下去。
如今这种中国怀疑论者的狂热,反映出一系列对中国经济的忧虑:特别是对通货膨胀、过量投资、工资飙升以及银行坏账的关注。许多有名的学者警告道:中国很可能成为“中等收入陷阱”的牺牲品。这一现象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发生过。
以上的诸多担忧蕴含着一些客观事实,特别是现在所面临的通货膨胀问题。但是它们大多受到了错误概括的影响。现有十大原因来解释为什么不能通过参考其他国家的经验来推断中国经济的走向。
战略:自1953年以来,中国开始通过“五年计划”来制定其宏大目标,这一计划有着清晰的目标和达到此目标所用的政策措施。最近制定的“十二五”计划很可能是一个战略转折点,它开启了一个在近30年中非常成功的生产拉动型经济增长模式向消费拉动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保证:历史上动乱留下的阴影,以及一直持续到1970年代的文化大革命让中国领导层认为“稳定压倒一切”。这样的一个保证使得中国免于遭到由2008年至2009年的金融危机带来的附带损害。在抗击通货膨胀、资产泡沫以及贷款质量恶化问题上,中国也始终扮演着同样重要的角色。
财力。中国的“稳定压倒一切”的承诺是有能力实现的。已经走过30年的改革开放释放了中国经济活力。其中,企业与金融市场的改革被视为关键因素,并且更多的改革也正纷至沓来。中国已经展示了其有着能很好的从过往危机中学习的能力,并且在必要时能有所作为。
储蓄。高达50%以上的国内储蓄给中国带来很大的好处。它能给投资——这一经济发展所必不可少的条件——提供资金,并且其加强了外汇储备的缓冲能力,使得中国尽可能小的受到外部经济冲击。而如今,中国愿通过吸收一些剩余储蓄的方式来促进中国经济由外需型经济向内需型经济的转变。
城市化。在过去的30年里,中国人口的城市化水平由20%上升到了46%。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估计, 在未来的20年中,中国将有3亿1千6百万人从农村来到城市。这样一个空前的城市化浪潮为设施投资及商业和住宅建设活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对过度投资和“幽灵城”的恐惧仅停留在供应方面,而没有给予高涨的需求以应有的重视。
“低垂的果实”——消费。私人消费大约只占到了中国GDP的37% ,这一比例是所有经济大国中最小的。通过创造就业、增加工资以及关注社会保障体系,“十二五”计划很可能大幅度提高可供自由支配的消费者购买力。而将使得到2015年,消费占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大致提升5个百分点,到达42%。
“低垂的果实”——服务业。服务业仅占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43%,远低于全球水平。服务业是中国向消费型经济转变的重要策略之一。——尤其是大型交易模式诸如产业分布(批发零售)、国内运输、物流供应链以及娱乐住宿行业。在未来的五年内,服务业在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所占的份额将增长4%。这是一种劳动密集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模式,其恰恰是中国在下一阶段所需要发展的类型。
外国直接投资。在当代,中国作为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市场,长期以来一直对追求效益并且想要分得一杯羹的全球跨国公司有着强烈的吸引力。这种投资给中国带来了能加速经济发展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系统。中国即将来临的消费型经济再平衡,意味着一种对待外商直接投资态度的潜在转变——不欢迎涉及制造业而欢迎涉及服务业的外商直接投资——这将有利于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发展。
教育。中国已在筹建人力资本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如今,中国的成人识字率接近95%,中学入学率高达80%。最近在一项按照标准PISA度量的测试项目中,中国上海15周岁在校生在数学和阅读素养方面名列全球第一。现在中国每年的大学毕业生中有超过150万的工程师和科学家。这个国家正朝着知识型经济稳步前进。
创新。2009年,中国有约28万国内专利申请,这个数量在在全球位列第三,仅次于日本和美国。中国在国际专利申请方面排名世界第四,而且数量正在不断增加。与此同时,中国的目标是到2015年研究与发展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要达到2.2%,这个份额比2002年的足足翻一番。这符合中国“十二五”规划中把以创新为基础的“战略型新兴产业”作为新着眼点的要求。这种“战略新兴产业”包括:节约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高端设备制造,可再生能源,可替代材料和使用可替代燃料的汽车。目前,这七个行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而政府的目标是到2020年,这一比重要达到15%,从而显著地提升该产业链的价值。
耶鲁大学的历史学家乔纳森斯宾塞早就警告说:西方倾向于用同样的眼光看待中国就如同他看待自己一样。对中国当今家庭手工业持怀疑态度的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确实,若用我们的标准来衡量,中国的失衡是不稳定且不可持续的。事实上,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也在公开场合发表过类似的看法。
不过,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能够如此的与众不同。这确实值得认真分析。与西方已经形成的一种自相矛盾的战略观念不同,中国通过一种过渡框架体系的安排来解决它所要面对的可持续发展约束的问题。此外,与西方被困在一个不和谐的政治困境不同,中国不仅有承诺实现而且有财力来实现这个策略。所以,现在可不是做空中国的时机。
by Armen Levitt
作者注:原文为外文写作。为便于网友阅读及普及经济学,现特将本文改为中文。
卖空中国还是买好中国?
评论
8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