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可以讲,这句古戏台词已是家喻户晓,老幼皆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从一般公务员到国家主席都是人民的公仆、勤务员,国家所设机构都是服务机构。然而现实中,我们的公仆“为民作主”却是强加自己的个人意志,自己说了算却全然不顾百姓的情感,行越俎代庖之实,用自己的意愿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导致相关决策不能符合群众需求,对错误可以坚持不改,对批评可以充耳不闻,对责任可以一推了之,造成许多群体性事件频发。
有人常说“政府要为民做主”,但根本的问题是,老百姓要做自己的主——自己的钱自己花,自己的话自己说,自己的权利自己行使。如果连自己的主都做不了,听任权力为民做主,岂不是一种本末倒置? 刚刚过去的2010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了新成效、积累了新经验,同时也仍然面临一些突出问题。比如,权力集中部门和岗位腐败案件依然多发,商业贿赂、内幕交易等现象严重,监管薄弱领域违纪违法问题突出,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屡禁不止。这些情况表明,当官绝不可为民作主,若作主必然产生腐败。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前期在基层采访中了解到,一些地方党政机关不同程度存在领导调研靠安排、干部习惯替民作主、党员干部不敢讲真话等问题,损害了党风,更影响了决策的科学性。受访的多位基层干部和学者建议,为了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应当根治当前决策中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等作风顽疾,切实贯彻求真务实的精神,少一点安排调研,多一点“微服私访”;少一点“替民作主”,多一点“让民作主”;少一点“一团和气”,多一点批评意见。(2011年02月28日《媒体称地方领导习惯替民作主 干部坦言“讲真话难”》)
“替民做主”、“为民做主”仍带有官老爷色彩,往往并非群众想要的,“让民作主”才能真正体现群众的主人翁地位。群众在我们心里有多重,我们在群众的心里才有多重,因此必须通过体制创新,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办事制度,畅通民意管道,保障群众话有处说、难有处解、事有处办。(2006年6月25日星期日《新华每日电讯》化解矛盾:执政党直面新课题)
为民作主还是让民作主,这话好说,字也好写,但要付诸于行动,就不是那么一回事了。从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到“三个代表”的提出以及“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不都是体现出亲民思想和亲民政策,与“民”字紧密相连的吗?
在毛泽东号召“为人民服务”的年代里,那时候的大多数群众为什么就能感觉到和感受到“民”字的亲和力呢?如今,“替民做主”、“为民作主”的呼声不绝于耳。结果怎样?群众上访不断,干群关系比较紧张,干群之间的矛盾也显现出来,群众对干部的信任在下降。群众不信任干部,干部有何作为呢?
现在,侵犯群众的利益屡屡发生,群众有话无处说,有气没地方“撒”,况且群众的事情难以解决。与其说是官老爷的色彩还在“作崇”,不如说是干部在解决办事能力上有缺失。为什么要把建设和发展与群众的利益对立起来。难道建设与发展,就要牺牲群众的一些利益,让群众饱受“酸甜苦辣”;为什么不能把发展与关心群众的利益并立同行?难道建设与发展不是为群众谋利的吗?
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我们一直犯着一个“美丽的错误”。我们把希望寄托在官员身上,希望他做到为民作主。但是官员也是人,凡是人的优缺点,凡是人会出现的问题他们都有。所以问题就来了,如何保证我们的政府官员不会做出些给自己捞好处而不为百姓办点实事呢?指望为官者靠其自律与修养来实现对社会的管理,恐怕不行,要不早不用学习“三个代表”和保鲜教育了,即使学了还照样出问题。毕竟,让一些人为大多数人办事,又没有什么实际好处或者压力动力,要做到没有私心,一心为公,很难。对于大多数人,很难!
如今,历史的车轮已经驶到社会主义社会,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石。社会主义作为一个政治概念,它要求政治当局的,不是“为民作主”而是“由民作主”、“让民做主”:以人民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政治意愿为基本特征;以人民群众的赞同和满意为根本标准。执政党及其政府的唯一职责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维护和实现人民的政治意愿,经济利益和文化需求而工作。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主要任务是转变政府职能,为全社会提供必要的和基本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就是由过去的经济建设建设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在这里,不仅仅是政府机构的调整,更在于政府要从根本上转变理念,转变角色。
建立服务型政府是政府在深化行政改革中提出的一个目标选择。服务型政府本质上是社会本位,民本位,政府管什么全看社会和公民是否需要。邓小平同志有句名言:“领导就是服务”。服务型政府需要的是服务型官员。当然,对于“服务”内容,不能做狭隘的理解。政府的服务主要是为社会发展,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优化环境,领导者要做的还有很多。“执政为民”“由民作主”正在引起中国当代行政理念和行政方式的全面创新,对传统的“官本位”思想也将产生巨大的冲击。路漫漫,其修远兮,改变政府职能,造就服务型社会的路还有很长,但仍衷心希望政府能走下去,走进百姓心里。
山东省委付书记姜大明的一番话“群众在我们心里有多重,我们在群众的心里才有多重。”也就是说,你对群众的爱护,才能得到群众爱护;你尊重了群众,群众才会尊重你;你心里有了群众,群众心里才会有你。
当前,我国社会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就业继续处于高压状态,社会保障不完善,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拉大,社会事业基础设施薄弱,教育普及和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偏低,城乡发展和地区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农村社会事业落后。在公共服务总量不足的情况下,社会公共服务的分配也存在失衡问题。消除和减少影响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发挥的不利因素。按照公共选择理论的说法,如果官员政务的动机包含了自身的动机,在公共行为中按“经济人”的原则办事,追求利益的最大话,就必然会丧失政策措施的公正性,减损和危害公共利益。因此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就必须强制政府及其官员收缩其公共行为中的利己行为,防止其“搭便车”,乱作为,为己谋利或与民争利。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建立和完善,随着国际竞争日益激烈,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公共需求的全面,快速增长与公共服务不到位,公共产品供给严重不足之间的矛盾日益凸现,由此形成劳动就业,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义务教育,社会保障,公共安全,环境保护等诸多社会问题,严重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由此可见,改革政府管理方式,构建服务型政府已成为实现行政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服务型政府借助市场,社会的力量管理国家。既节省了政府开支,又使政府政治实现由“划桨人”向“掌舵人”的转变,实现从部门利益向公共利益的转变,谋求公共利益的最大化是政府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同时,要彻底根除官本位思想,树立以民为本的意识,由“为民作主”转变为“由民作主”,淡化为官思想,强化职业意识,做人民公仆。
一切发展都必须依靠群众,反映民意,才能够提升让民作主的质量和水平。为民作主与让民作主并非矛盾,作为民主发展的直接途径,发挥群众主体地位的实质就是为了维护好、实现好和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利益。在政府决策的过程中要相信群众、尊重群众、依靠群众,激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使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形成统一,才能使“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方针政策落到实处,i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建设全面小康做出贡献。
让民作主才能替民做主!
由民作主”“公共服务”-也谈政府职能转变
媒体称地方领导习惯替民作主 干部坦言“讲真话难”
替民作主与为民服务,谈政府职能转变
评论
8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