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必须创建自己的世界品牌


  中国“走向世界”的战略正在加速。根据教育机构“亚洲社会”的统计,中国海外的直接投资有可能在2020年达到2万亿美元。

  但是,对于渴望改善经济的中国人来说,把大量金钱倾往海外并不能保证中国在世界上获得成功。去年,中国已经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经济体。然而,在生产世界著名品牌方面,却无力效仿它在亚洲的竞争者,如丰田和三星。这反映了中国国内的商业模式,存在着根本性的缺陷。

  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与它的大型企业的命运休戚相关。如果这些大企业不能在竞争惨烈的西方市场上站稳脚跟,那么,中国将绝对不可能保持另一个20或30年的快速发展。

  经济发展不顺,会对执政党构成最大的威胁。因而,长期以来中国领导人一直认为海外商业必须获得成功。1999年,中国政府推行了“走出去”的政策,鼓励国内企业到海外投资。其全球战略很明显:让国有企业在国内享有垄断地位,允许它们攫取反常的利润,再用慷慨的银行贷款支持它们,使它们能够在外国同行面前展示超级金融实力。

  但是,仅有大量现金还不足以确保中国企业在发达的海外市场占有长期的、有利可图的一席之地。

  中国国有企业的一个大弱点是: 它们缺乏真正竞争的经验。国内的垄断环境使得利润唾手可得。去年,中国获利最多的两大国企的利润加起来,等于中国最大的500家私人企业的利润之和。

  这些国有企业缺乏创新愿望、不愿开发培养能与西方商业巨头竞争的专业技能。与韩国和日本不同,中国有一个似乎无限的国内市场,企业可以不跨出国门就创下骄人的业绩。

  我曾经见过两位私企总裁,他们的企业属中国最大的私人企业之列。他们极其富有,但都没想过要进入海外的发达市场。他们列举的原因是:高风险、技术落后、产品经常无法达到西方所要求的最低质量标准。

  私人企业不仅仅缺少政府的支持,他们还缺乏企业规模、贷款无门。所有银行三分之二的贷款都流向了国有企业。

  私企在人力资源方面也捉襟见肘。大学毕业生都为声望和高薪所诱惑,只选择到政府部门或国营企业工作,到私企就业是最后的选择。国营企业的薪酬比私企高出1.8倍,而到政府部门工作就意味着将享有诱人的补贴和远远高于其他工作的就业保障。

  中国走向世界,大多集中在能源交易,以及对外国企业的购买和兼并(M&A)。长期以来,中国满足于外国自然资源的稳定输入,确保尤其在南美和非洲贷款换石油交易的成功,以及在西方购买矿产公司的股票。虽然,这些M&A交易起到了加快中国渗入西方市场的速度,但是,这种走出去的战略,却存在严重的缺陷。因为,吸收外企价格高昂,而且中国还不具备管理这些已购买的资产的能力。

  吉利对于澳尔澳(Volvo)的收购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因为这个收购并没有使中国获得任何技术,最好的引擎仍然是外国制造的。冒进的M&A行为,也可能引起政治上的强烈对抗。例如,中铝在对力拓的购买竟投标中,严重失利。

  购买外企的另一问题是:它会使人们不再关注是否有必要开发能让西方消费者认可的强大的本土品牌,不再关心是否应该去恢复因不断的质量安全丑闻而信誉扫地的“中国制造”产品的可信度。

  中国快速的经济扩张,一直是建立在消费品的出口加工及低水平制造之上的,利用廉价的劳动力,依赖模仿技术或从西方进口的技术。

  为了改变这一切,中国正加大对科学、技术革新和教育的资金投入。985工程就是其中一例。中国政府承诺资助大学的科研,在过去的10年中,每年增加了20%的科研投入。但是,由于大学被严重行政化,科研投入的效率,常常被打上了问号。

  要解决中国面临的这一窘境,中国政府应建立一种激励机制,鼓励更大的内部竞争,允许私人企业跟国营企业公平竞争。银行必须放松对私企的信用,建立一种严厉的调节体系,以防范国家垄断。

  中国能否在科技阶梯上成功向上呢?这必定将是一个漫长、痛苦的过程。中国仍有着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这意味着创新和技术进步的压力还没有达到关键点。

  要实现其抱负,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中国必须培育自己强大的跨国公司。如果,没有自己广受世界消费者认可的品牌,没有国产的“丰田”和“三星”,中国将只能在价值链的末端渐渐萎缩。中国真正的未来,无疑将取决于自主创新能力,而不是模仿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