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人民币外升内贬的决策出发点何在?
苏龙飞
龙飞兄文章深入浅出,大白话讲出大道理。
10月25日,国家统计局发布前三季度经济运行情况,9月份CPI同比上升6.2%,虽说较8月份下降了0.3个百分点,但依然运行在高位。更严峻的是,9月PPI一改前几个月回落的趋势,以4%的幅度重拾升势。消息一出,股市应声急挫200余点,显然,通胀形势不容乐观。
10月24日,人民币兑美元破7.50关口,自2005年7月21日实施有限浮动汇率制度以来,人民币累计升值已经超过8%,对于央行所采取的“缓慢升值”策略,市场已经形成共识。显然,央行这样做的出发点,是基于避免出口企业短期内遭受巨大冲击。
与人民币对外升值对应的是,今年以来的通货膨胀,使得人民币对内处于持续的贬值之中。猪肉、粮食、鸡蛋、食用油等,与人们生活紧密相关的商品价格全线上扬。今年8月CPI的增幅以6.5%创下11年新高。
面对国内通胀的情形,官方一方面采取行政手段压制涨价行为,一方面通过各种方式降低民众对通胀的预期。一说通胀是结构性的,一说通胀不具备持续性。
通货膨胀,抛开官方所说的“流动性过剩”以及官方背景学者所说的“结构性膨胀”,最直观的理解就是,当局发行的货币总量超过实体经济所需货币总量,造成的货币对内购买力下降。
一个数据可以说明,当下的通货膨胀是由央行货币发行过多导致。2002年1月,央行的广义货币供应量(M2)为15.79万亿人民币,2007年8月,这一数字增长到了38.72万亿,增长率高达145.2%。相较于同期全国经济总量的增长幅度,货币发行量显然严重过量。
按照凯恩斯学派的说法,稳定汇率与控制通胀无法兼顾,特别是在本币存在升值压力的背景下。如果要实现稳定汇率的目标,势必要增加本币供应以吸收流入境内的过多外汇,货币供给过剩则势必要引发通胀。
那么政府为什么会舍控制通胀而取汇率稳定呢?合理的解释就是,人民币快速升值会对出口经济带来毁灭性的打击,而政府认为因通胀付出的代价要较出口受打击会小一些。
为了实现汇率稳定的目标,央行货币供应量(M2)呈逐年上升势态,因货币发行过多形成通货膨胀也就不足为奇了。换而言之,当下的通胀早在几年前就已经潜伏在中国的经济体中了,人民币“对外缓慢升值、对内通货膨胀”的现状,并未脱离央行的决策逻辑。
稳定货币、控制通胀水平,一直都是各国央行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而就在刚刚召开的十七大会议上,央行行长周小川表示:“货币政策要坚持多目标,强调促进经济发展;在坚持以人为本方面,首先在宏观调控和制定货币政策时要考虑促进就业,其次注重通货膨胀的防治……”
周小川的这番讲话,显然意味着控制通胀只是央行的政策的次要目标,控制通胀必须让位于经济发展。
采取稳定汇率政策,避免出口受打击,显然也是为了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的终极目标在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出口受一些打击与通货膨胀,何者对民众生活水平的损害更大,这是显而易见的。
很明显,政府的决策初衷并非以民为本,更多的是政绩思维出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