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统一门脸”的偏好是怎样炼成的


      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首届亚欧博览会,乌鲁木齐市政府要求统一改造店铺招牌,不管店主是否同意,执法人员都只回答一个字:“拆”。被强拆后的很多家店铺对此表示难以理解,这种带有强制性的拆除,整齐划一的做法,到底是惠民工程,还是形象工程?(《中国青年报》5月26日)

      乌鲁木齐强拆店招的行为,显然来自于政府官员对于城市形象的独特理解。只不过,让人难以理喻的是,此种“统一规格、统一颜色、统一字体”的强大偏好,究竟从何而来?为什么很多城市的政府官员均对此保持着持久不衰的热情和实践冲动?

      首先,一些城市管理者缺乏对城市功能的深刻理解,往往以肤浅、简单、粗疏的思维解读城市。体现到具体的做法上,就是过于强调整齐划一的风格,过于喜欢规则单一的设计。在这些官员的眼里,风格各异、琳琅满目的商业店招往往就是杂乱无章、缺乏秩序的典型代表,必欲去之而后快。即便没有类似亚欧博览会这样的盛会,也会以创建卫生城市、整治市容市貌之类的堂皇借口,强迫店铺换上统一的店招。

      其次,也不能排除有关部门强换店招行为中的利益取向。一个商业繁荣的城市,店招虽小,却也可能细分中一个十分庞大的市场。“统一”以前,这个市场是一个充分竞争、市场主体比拼创意和服务的市场,相关各方均会在这个市场中获取利润。而“统一”之后,这个市场却高度垄断于某些权力部门,甚至是集中到某些具体的官员手中。这块庞大的垄断利益,也因此成为某个政府机构乃至一小部分人的禁脔。

      说到底,城市管理者长久以来形成并不断强化的管制思维,正是其热衷于“统一门面”、“统一管理”的深层原因所在。这种管制思维所凸显的,往往是权力的意志、强制的理念以及不容置辩的服从意识。城市的市容市貌究竟如何才算是“符合标准”,那些写在规划上的文字并不重要,城市百姓的不同表达也不重要,其他城市的好的做法更不重要,重要的只是领导的某种喜好,有时候,甚至就是一句话。

      也即,在很多情况下,“统一门面”的偏好,体现的其实就是权力的偏好。从权力的角度来看,往往更喜欢诉诸于统一、规矩、整齐、有序之类的价值,至于所谓的多样性、服务性、个性、丰富之类的价值诉求,则并不是权力所乐意见到的。即便偶有涉足,也应该置于权力许可的前提下,不得随性随意,更不可放任自流。

      此前有媒体批评国内的城市建设风格单一,缺乏创意,甚至是“千城一面”,事实上,国内的设计师并不缺乏创造性,国内的城市也并非完全没有创新的冲动。只是当创新遭遇强大的权力意志时,很难有所体现而已。以店招而言,人们往往会对民国老照片中北京前门大街的各色店招而赞叹不已,那种丰富、驳杂、神完气足的店招所释放出来的商业魅力,又岂止是眼下一派死气的统一店招所能媲美?

      城市不是哪一个官员手中的玩偶,也不是权力肆意作为的跑马场;城市是存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民众共同的家园,是所有人都有权利参与的生活场。应该约束政府官员的权力偏好,不能再以管制的思维强迫店招统一,否则,多元共存、丰富繁荣的城市文化,必将在禁令之下荡然无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