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价降了,到底是好还是坏?


     

今年车市沿袭着前几年一贯的惯性:降价!但是在人民币汇率不断升高、汽车下乡政策的撤销、铁矿石等原材料不断上涨的今天,降价无疑使得不少汽车企业利润摊薄。但随着国内车市竞争的日趋激烈,各大厂家还是不得不在都价格上做文章。什么“百团大战”、“跳楼让利”、“改款且降价”充斥着各大汽车4S店的店头广告和宣传单上。

 

消费者被各种促销降价手段弄的晕头转向。但是羊毛出在羊身上,很多车虽然增加了很多看的到的配置,但是却在一些平时消费者并不了解的地方大做手脚,偷偷减配,而对于广大不知情的消费者来说,只看到了增加的配置,却看不到被减掉的部分,这对消费者来说,是否公平呢?

 

众所周知,汽车内外的每一个零部件都有着一定的可替代性以及良好的改装空间。这就给一些厂家创造了在配置上做手脚的空间。一款车型降价的同时,其配置有可能也跟着缩水,厂家通过这种方式压缩了汽车的成本,从而将降价造成的损失转嫁到了消费者头上。比如一款刚上市的某改款车,为了显示其价格的竞争力,把原来的后盘式刹车换成了价格低、刹车效果相对差的鼓式刹车,对刹车系统不了解的消费者可能会以为这次新款车降价很划算,其实他们买到的是一款“阉割”过的车型,性能配置上已经不是原来的水平了,价格虽低,产品品质也跟着缩水,更严重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

 

还有一种做法就是借助产品改款来迷惑消费者的视线。例如某车型,在改款之后以更加动感的外观延续了改款前的热销。但过多久,仔细和老款车型相比,新款车型在许多细节的部分却大不如前。对于那些改款车来说,外形改动较为明显,通称为“拉皮”,但内部品质和实际配置一般不会有太大改变,甚至一些小地方会降质量。因此,在汽车厂家打着“改款又降价”的旗号下,消费者还是要多留个心眼。

 

目前市面上,降价减配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对车内本身一些小配置做了所谓的“降本增效”,比如副驾驶遮阳挡板裁剪掉了化妆镜,再比如原来全屏的液晶仪表盘改成了半屏,等等。当然,这些小配置即使没了,对车的整体性能来说没有影响,只是对于消费者来说不太方便。但是也有一些厂商对基础配置进行删减,比如老款车还是四轮牒刹,改成新款后居然变成了前盘后鼓,这样的改动对于厂家来说确实降低了成本,但是对于消费者来说,却增加了安全隐患。这种在损害消费者利益基础上的改款降价,着实百害而无一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