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图记陈应松先生回乡


原文地址:图记陈应松先生回乡作者:听雨

图记陈应松先生回乡   

    五一小长假,省作协副主席、省文学院院长、著名作家陈应松先生回乡参加外甥婚礼,应县宣传部领导及县文联李主席邀请到卷桥水库游玩。五月的公安,拥抱着远归的游子;美丽的卷桥,迎来了尊贵的客人……   

 

卷桥篇

 

 

墙边的月季开得正好……月季和玫瑰都是蔷薇家族的“美女”,只不过玫瑰沾了爱情的光而身价百倍,而月季却只能在墙角独自妖娆……

 漫步园中

河风阵阵,岸树成荫,邀三五亲朋,在此品茗、下棋……如此悠闲的生活谁不羡慕……

俗话说:“好狗不挡道”,我们想去划船,可偏偏两只狗一左一右的守在过道上。陈先生怕狗,我也怕,都不敢过去,急坏了蹲在地上的船老板,呵呵,这两只坏狗……

水库还未到蓄水时节,干涸的河滩,曾是一批先民憩居的家园……

陈先生在河滩上发现了一个雕着奇怪图案的石鼓……这石鼓,不知道等了多少年,才等来今日与作家先生的相逢……

河滩上有许多的残瓦碎瓷,受了陈先生的蛊惑,大家都在河滩上寻宝去了……

夜色如水,月如豆。妙笔生花的手,此时又变成了小兔子……

是夜,教陈先生打家乡麻将。先生很快就进入了状态……当然,也闹了不少笑话,把我们肚子都笑疼了……

 

 

橘园篇

 

路旁的野蔷薇也有春天。这玫瑰与月季的乡下姐妹,开得如此自在,散发着大自然的气息……

你能说她不美吗?

这种似菊非菊的小花开得如此灿烂,惹得陈先生要停车下来一看究竟……

无意与桃李争春,我只亮出我的风采……

橘柚卷桥春意闹……暗香浮动,惹人来嗅……

 

蜜群轰炸的田野


春日里,一群“招蜂引蝶”的人……


闭目听蜂鸣……

陈先生要掏钱给我们每人买几罐蜂蜜,慌得其他人差点冲进棚里去……风吹乱了陈先生的头发,呵呵,好时尚的造型啊……

万绿(女)丛中一点“蓝(男)”。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先生来拍照……

 

 

白云山农家篇

 

公安虽是水乡,却有“九岭十八岗”之说。地势高的岗地相对湖泊等地势低洼处来说,倒也具有了“山”的风采。此处为“白云山”,一处如世外桃源般的地方……

 

陈先生说,生活在这么美的地方,狗都比我们幸福……

等我从屋里转了一圈出来,门外的几个人都在吞云吐雾,陈先生也抽烟?陈霞姐也抽烟?我一时有些恍惚,以为产生了幻觉。陈先生抽烟姿势很酷,陈霞姐据说是在陈先生的怂恿下试着抽一根……看我出来,陈先生也煸动我抽根试试,硬着头皮点燃了,却笨手笨脚的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冏态毕露

隔“门”问年成……风景很美,农民生活却依然苦。

 先生关注的永远是民间的疾苦,作品面对的永远是天下的苍生……

 这里的风景,这里的人,又留在先生心里了……

 

 

石子滩老街篇

 

 

 

石子滩,一个偏远乡村小集镇……整个集镇就是一条环型的老街。

先生在一个小杂货铺里看乡亲们打花牌(俗称十七个)。公安花牌的创始人柳画匠和陈先生是老乡中的老乡,都出生在黄金口。

印象中温文尔雅的陈先生此时却挥舞起一把菜刀,呵呵,不过被脸上的笑容出卖了,看起来一点也不凶!

陈老师和李主席想干什么?有点恐怖份子商议买武器的味道……

又挥起了镰刀,还是不吓人……

过往行人纷纷行注目礼……呵呵,都在猜测这个穿T恤的男人是什么来头吧……嘿嘿,他们怎么也不会想到,大名鼎鼎的作家会光临这个偏远的小集镇……

我见犹怜型的小铲……

 传说中的十三齿钉耙……

带上一包家乡的种子,和“我”一样在异乡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陈先生又发现了堤脚的一面石鼓,先生与石鼓的缘份不浅……

 先生感慨的说:多少珍宝这就样遗落在民间不为人知啊……

真正见识了先生的幽默,一路上让我们笑破了肚皮……

 

 

乡村美食篇

 

 

 

石子滩的岩蛙(也叫岩邦,虎纹蛙),味道最是鲜美,周边县市之人常驱车数百里前来品尝。

泡藕尖也是一绝。

屋里那桌在喊,老板,我们也要泡藕尖。老板说早没了……


脸上在长痘,遵医嘱要注意饮食。放眼桌上,岩蛙火锅、地茧皮火锅、泡红椒和藕尖,我都不能吃

就看中了一盘卤菜,可大家都说卤菜吃了长胖,陈先生还举了例子,说有位作家同行,天天吃烧鸡,结果长得像熊猫了……

陈先生爱极了那盘泡红椒……

清晨去过早,走进早餐店时,已有一桌在喝早酒了……
 

看我举起相机,陈先生故意将脸捂起来,呵呵,好可爱!

早餐很丰盛,鼎了两个炉子,端了一笼牛肉包子。呵呵,我请客,昨晚赢钱了的……

“饭后一支烟,赛过活神仙”,这就是公安男人……

 

 

 

文庙篇

 


在文庙牌楼前,刚要拍照,陈先生把搭在石狮子头上的拖把拿着举了起来,我一下又走神了,呵呵,原来先生也很顽皮!

繁写的“灵”字有个“扌”旁,“*星楼”?各地文庙奉的都是孔子,难道这文庙供奉的另有其人?

兄弟们,我来了!

文武百官到此下马!碑上这样说……

你能想到吗?这个小庙就是当年红四军、红六军会师,组成了红二军团的地方。

多年之后,都将是历史的丰碑……

门内的先生已是风景……

这一刻,史书不会记载,相机却将它定格……这一刻,将永远铭记在我的生命中……



MSN空间完美搬家到新浪博客!